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姚劲波:干巨头不愿意干的事情,坚持下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姚劲波:干巨头不愿意干的事情,坚持下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月19日,此前20天在美国上市的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把“第一次”献给了《创业家》社长牛文文,亲自出席《创业家》五周年庆典并领取2013“年度创业家”奖。为此,他特意剪了头发,更显示出上市新贵的精气神。

许多站长出身于草根,他们创业的驱动力是经济利益,他们想改变的是自身命运,并不想改变整个世界。在此驱动下,他们通常自信于离“变现”较近的产品和技术,同时自卑于战略(他们不愿意承认这点,但战略并不等于设想)与管理,这使他们无法成就平台级的事业。赖霖枫、庞升东、戴志康等早年站长圈的风云人物,至今仍在弥补这一课。姚劲波是个孤例。

在域名这个被认为“和投资古董有异曲同工之处”的领域里,姚劲波的嗅觉和耐力早就得到了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的认可,“2000年找到域名论坛易域网,创办人是姚劲波,有一下找到组织的感觉,中国最成功的域名投资者都是从易域开始的。”

姚劲波并未止步于域名商人的身份。2001年,任职于中国万网的姚劲波、金鑫、李如彬三人联合出资10万元建了兼职信息、家教、交友三个网站。其中的家教网站演化为学大教育,姚劲波告诉《创业家》,“家教服务收入特别少,但你把它做成100个店,那就是很大的收入。”那时的赖霖枫尚未创立雨林木风,戴志康刚开始以穷学生的姿态创业。

庞升东从未在规模级的企业历练过管理能力,而2005年姚劲波离开中国万网时已任职副总裁。学大教育早年能初步成功,还因为姚劲波积累了点管理技能,“我懂点IT技术,我知道怎么把各个店管理起来不乱,把人管理起来不乱。”

姚劲波想做分类信息网站时已经财务自由,他创立58同城实际上是延续了学大教育前身中那个兼职信息网站的梦想,蔡文胜称姚劲波“是奔着事儿去的”。基于此,姚劲波离开学大教育前给李如彬和金鑫各分了点股份,姚劲波退居小股东的地位,以在分类信息领域全力以赴。

在意识到“美国的DIY文化盛行,中国则存在着远大于美国的准中介服务群体”后,姚劲波抛弃了最开始的模仿对象Craigslist的模式,他打算“独立把赢利模式给探索出来”。58同城成了搬家公司、房产经纪人等本地生活服务业者的信息平台。2009年左右,姚劲波又确定了58同城作为在线营销平台的商业模式:向小微企业收取名为会员费的广告费,并且让会员为了出现在58同城更好的位置竞价。前者成为58同城营收的基础,后者则负责提高毛利率。

姚劲波积累起的管理经验和创始人心态是其他站长们无法兼具的。赖霖枫、戴志康都是80后,他们生不逢时,错过了互联网的主流浪潮。庞升东1977年生,年龄合适,但生长于生意人思维浓厚的宁波台州,这让他在潜意识里畏惧管理。高春辉(中国站长第一人)1975年生,只比1976年生的姚劲波大一岁,但他的创业生涯始终混迹于一个狭窄的领域。诸多站长中,只有姚劲波大学毕业后由商人成长至高管、至联合创始人、至创立58同城,一步一个台阶。

但在“干成一件新事儿”的硅谷式创业道路上,姚劲波也遇到过不自信、彷徨、怯懦。他向《创业家》描述自己2005年到2009年时的心态,“我是个人站长出身,不确定我的能力能不能跟上这个公司的发展,也不知道我每天做的决定是不是正确,总是不由自主去做一些产品、技术上比较细节的东西,那是我擅长的,我们前4年是公司拉着人走。”

但他终于意识到了一个公司的基本人力架构应该是这样:老板去影响那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很多的牛人。他也知道自己应该去干嘛:放权+分钱。他也做出了诸多行动:坚定未来方向、推出各种挖人行动(58同城执掌地推团队的高级副总裁庄建东是姚劲波并购而来;执掌产品的高级副总裁陈小华是姚劲波从赶集网挖来)、确立让下属称赞的放权力度。

上市后,姚劲波仍然相信58同城中蕴含的未来,“想象空间无比巨大,我可以做成一个中等程度的公司,也可以成为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完全取决于我想怎么做。”

以下为姚劲波自述58同城的成功原因。

第一,尽早下手。我们知道这个领域可以诞生比较大规模的公司,2005年我们进入,现在网站的页面和8年前相比,变化不大。

第二,做特别苦的事情。我知道像腾讯、百度这些公司不愿意干很多事情,所以我们线下团队规模做得比较大,告诉商户怎么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益,怎么利用互联网获得更多的客户。 在意识到中美国情的差异后,姚劲波决定独立探索出盈利模式。

第三,掌握好节奏。该融资的时候要融资,该投广告的时候要大幅度投广告,该上市就要上市。

第四,需要坚持。我开始就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不知道需要8年,如果知道的话我可能选择别的方向。从精神上讲,在这里边是快乐的,你选择的方向即使不挣钱,看不到希望,但客户说,你的服务帮助了他,这还是给了我们很多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