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程经学与文学论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程经学与文学论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程颢、程颐的经学,以明道穷理为旨趣,以《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与“四书”学为实绩,以“理”解经和“六经注我”为特色。相应的,二程在文学思想方面表现出以道(理)衡文的特质,流露出重道轻文、明道弃文的倾向,在创作中往往即事言理,或情景理交融,从而呈现出理趣。从文学对经学的影响而言,由于二程轻视文学、不擅文学,其经学著述较为单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学说的承传。

关键词:二程;经学;文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B2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0—0081—04

二程,指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两兄弟,以之为代表,创立洛学一派。二程的著作主要有《遗书》二十五卷,《外书》十二卷,《文集》十二卷,以及《易传》、《经说》、《粹言》等,今已合编为《二程集》,由中华书局刊行于世。

《宋史》把“道学”从“儒林”中分离出来,独立作传,勾勒出从尧舜、孔孟至程朱的道统,视二程为道学的开山宗师,朱熹为集大成者,而周敦颐、张载等人亦有功焉。应该说,这一评论是立足于道学家的角度而言的,也大致符合道学在宋代演化的实际。然而,从整个经学史来看,二程洛学仅是其中的一派,其在北宋的影响甚至远不及同时的“荆公新学”和“苏氏蜀学”。比较而言,二程洛学在内圣外王方面更偏重于内圣,期许从内圣达到外王。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也是宋代经学转型的一大关键。

关于二程,有学者认为其学彼此间存在很大差异,然程颐说:“我之道盖与明道同。”基于其大旨相同,我们在此一并论之。

(一)经学旨趣:治经以明道穷理

二程研经的目的和宗旨,在于明道穷理。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指出了其兄程颢的学术历程,而其主旨则在“求道”: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二程又针对当时的学界,倡导儒者之学以“趋道”,其云:“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兴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这“道”,即是尧舜、孔盂圣人之道。而“理”,即是“道”。“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圣人德盛,与天为一”。“圣人与理为一,故无过,无不及,中而已矣”,故圣人之道即天之道、天之理。二程颇为得意地指出:“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二程认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之可闻。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命于人则谓之性,其用无穷则谓之神,一而已矣”,“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理”。而天理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就是“仁”,“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仁道难名,惟公近之,非以公便为仁”,亦是礼,“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常履之道也”。故而二程在《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中提出:“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并着重教导人领悟此“理”,要识“仁”,其云:“得此义理在此,甚事不尽?更有甚事出得”,“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求经义,皆栽培之意”。

基于此,二程反对章句训诂之学,“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并反对经学的支离破碎、异说纷纭,“今人执私见,家为异说。支离经训,无复统一,道之不明不行乃在于此”,要求“一道德以同俗”。二程还延续庆历以来的怀疑之风,在怀疑经传、更改经文方面有所突破。如怀疑《左传》非左丘明作,认为其不可全信,认为《礼记》、《春秋》等经典中多杂有不符圣人之意、出自后人的言论,并更改古本《大学》的次序,以求合于圣人本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二程所强调的穷理明道,还是立足于儒家经典的。程颐云:“窃以圣人之学,不传久矣。臣幸得之于遗经,不自度量,以身任道。”此处所谓的“遗经”,指的就是传世的儒家经典。程颐又指出:“治经,实学也……人患居常讲习空言无实者,盖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言。”这里除了强调为学要自得外,也突出了治经的重要性。正是在讲习自得的过程中,二程留下了《伊川易传》和《程氏经说》等经学著述。

(二)经学实绩:《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与“四书”学

《伊川易传》是程颐用力最勤的一部解经之作,也是义理派《易》学的代表作。四库馆臣在该书“提要”中说:“其书但解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注本。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惟《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无注。……程子不信邵子之数,故邵子以数言《易》,而程子此《传》则言理,一阐天道,一切人事。”这里指出了《伊川易传》以“理”解经的性质,而此“理”又与人事密切相关。在《序》中,程颐云: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迭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一无其字)意,则在(一作存)乎人焉。

这里突出了三点,一是强调了变易之道。二是指明《周易》旨在“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凸显其切于人事的一面。三是提出《周易》中的圣人之道体现在辞、变、象、占,而辞无所不备,推辞可知变,象、占亦在其中,“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且至微者理,至著者象,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亦备于辞。故程颐此书旨在通过传辞以明理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