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实施中的保护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实施中的保护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苏州西山金庭镇•环岛公路景观规划》为例,通过分析其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特征,运用战略性的观点理论,创新的规划手法,最小破坏性的建设模式,以人为本,多维度出发,探讨在风景区内生态资源的利用、保护、重组与发展的同时,促成风景区内人居质量、人居环境同步协调发展与提升,并具备真正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当今“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村镇旅游资源开发,倡导“慢城”模式的战略发展环境下,令其更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和特殊的生命力。

【关键词】风景区;风景构图;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苏州市金庭镇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且历史悠久。从太湖三山岛和金庭秉常村俞家渡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金庭即有人居住,夏初(约公元前21世纪),禹治水过金庭,留下了禹王庙、禹期山等遗迹,禹分天下为九州,金庭属九州之一的扬州。几经历史变迁,直至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2002年金庭镇被纳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目前西山岛内明清建筑保存较多,历史上形成了山区以花果为主,平原以粮田蔬菜为主,滨湖低地以蚕桑、水产养殖为主的农业结构,形成农业茶、果、渔、粮、桑、菜六大经济体系,素有“花果山、鱼米乡”美誉。

岛内已形成以“现代采摘体验式农业园”为主的旅游模式,给风景区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风景区内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给风景区内原有有优美和谐的景观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非良性建设效果。因此,风景区环岛公路沿线景观规划的合理规划与有序发展,成为了保护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第一步关键所在。

在此情况下,为了改造并保护以环岛路为主线的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生态,拉动并引导村落的和谐发展,提升居民人居生活资料,探索合理、平衡、有序,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可实施的景观规划及建设模式,由太湖风景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主持,本院设计组参与苏州西山环岛路景观规划。

本文试结合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相关理论与实地考察收集的资料,全面的就西山环岛路从宏观上对西山环岛路及周边的保护利用及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的保护和改造建议。

一、基地区位及现状分析

1.1、区位简介

金庭镇位于苏州市西南端,距苏州古城45公里,原属吴县市,现属苏州市吴中区。是太湖旅游度假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其中主岛西山岛陆地面积79.8平方公里,南北宽11公里。东西长15公里,湖岸线长达50公里。为协调42公里的环岛道路和周边环境,本次设计的研究范围,对规划道路和其周边景观的保护及利用提出设计愿景。

1.2、基地现状

现进行金庭镇环岛公路建设,道路旁边有山体、太湖、农田、河塘、村庄等几种情况,其中太湖沿线风景优美。金庭镇有许多古树名木,当地人视其为神树。 在水中生长的柳树,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 道路一侧大部分是绵延起伏的山坡景观,也有因开山采石而的山岩景观, 湖滨滩地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但一些田地和电线设施影响了其景观效果。

二、现状问题分析

2.1、历史文化遗产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保护

风景区内有很多明清建筑,但没有成系统的进行景区式的开发和保护。

2.2、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缺乏统一管理,许多建设开发活动无序进行

金庭镇环岛公路道路两侧局部区域:山体有部分被开挖,大面积岩石;村庄外立面装饰新旧不齐;村民临路建设的临时违章建筑,部分农田种植品种较多,沿路望去较杂乱,破坏了景区内景致的协调性。

2.3、现状道路交通发展不完善

人车混行,各个村落与景区没有形成较为成熟明晰的交通系统。

三、规划特色及创新

(一)规划特色——立足自然风景,挖掘人文价值,景区品位提升和人居质量发展的双赢

3.1.1、引导梳理,统一改造,统一道路景观

使原有的农田和茶园或树丛的界限清晰,突出当地农产品的田野风光,增加视野的震撼力。去除或隐藏阻挡视线的杂物,去除违章临时建筑,使水面开阔,边界清晰,鱼塘风景更加整洁统一美丽。

风景鱼塘和风景田野的梳理改造对提升风景路的景观、对打造金庭镇国家5A级风景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2、创造水上自行车漫步道

(一)将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引入环境中,为人们提供观景、亲水的人性化条件。

(二)争创中国最优美的自行车漫游道,倡导低碳出行。争创最优(5A级)环岛景观路。

3.1.3、创造休闲观景条件

(一)高起的台地为观景提供了更辽阔的视点空间,适当进行生态型设计,为休闲观景创造条件,优化资源结构。利用台地高起的地形优势,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增加人行参与空间,为休闲观景提供可能,自行车和步行交通也在这里得到有机结合。

(二)车道从一片广褒的田野中穿行,农田、山脉、太湖共同构成三个风景层次。从车行视角和穿行在田野中的视角进行风景构图。

(三)利用半岛深入太湖水域的地形优势,以及拥有山丘、农田、码头、太湖等丰富的资源优势,增加人行参与空间,为休闲观景提供可能,自行车和步行交通也在这里得到有机结合。

(四)从车行视角和参与到林中赏景的视角来进行风景构图。

(五)在原有田垛上创造自行车漫游道,为感受生态景观提供可能在视野佳的地方创造休息点,为观景和摄影提供空间。

(六)在西山沿岸有许许多多形式相似但又各具特色的古码头,由其悠久的历史,充满沧桑和故事。它们依旧承载着渔民们猎鱼的希望和喜悦,我们的设计将在延续这些功能和文化的前提下,进行保护和改造。保留渔船停靠的功能,运用当地的石材和植物对码头边缘的环境进行梳理、改造,并与自行车道有机结合,创造人性化的休闲观景空间。

3.1.4、绿化改造的原则

(一)每一段风景路的设计,应主要考虑大环境的风景构图,充分发挥大环境的风景特色。

(二)尊重地域的特殊性,结合当地环境和风景,在完成整体对景观的构成分析之后,对道路景观进行设计,做到因地制宜。

(三)清除部分行道树,使远处的龙洞山驾浮阁处在行道树形成的框景视野中。左右两边地被作自然式种植,营造浓郁的乡村田园景观。

3.1.5、古树的保护

古树承载着时间和空间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和生态保护价值。根据风景构图的设计策略,我们将分为两种空间构成,一种以车行视角作为构图的视角,另一种则以古树为观望点作为观景视角,两种不同的风景构图方式,造就不一样的景观体验:风景构图和生态保护。此处16m车道向南适当偏移,避让古树,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以古树为空间核心,创造出多变的景观元素,满足不同的休闲、观景功能需求。

(二)规划创新——以人为本,多维度出发,景区自然生态保护发展与人居质量发展相协调

东村位于西山岛北部,南倚青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绍山诸岛相望。其建村于秦末汉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因迁入的达人智士生活殷实,建造了许多房屋、祠堂。东村大多为明清建筑,明清建筑讲究雕刻装饰,大型住宅木雕、石雕、砖雕三者齐全。

现基址与太湖间为杂乱的农田和鱼塘,建议可参考丽江、阳朔等成功案例,现东村古村落区为保护区域,紧邻东村的鱼塘和田地改造以仿明清建筑风格的商业水街,营造太湖畔的“清明上河图”,增加目前旅游景区的多元化,与太湖融为一体。从多维度出发(目标维、指标维、景观维、精神维、经济维),以风景区的保护建设来带动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又以村落的发展及人文景观的保护使得风景区的景观质量得到升华,并求得区内人居质量的良好发展,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景区功能分区

精华景点:整个风景区分为:“渡头船歇 ”、“清远怀古 ”、“东村水街”、“柳浪云堤 ”、 “云山胜地”、“桃源春晓”、“湖湾霞色”、“百果寻趣”、“石公小憩”、“居山翠湖”等的一条环形沿途游览带,形成“一带十二区”的景区结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景名胜区内的规划首先要遵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不破坏当地资源条件和植物风景的情况下展开合理的设计,本规划意在以保护和重建风景区自然生态、协调风景区内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和谐共生及合理利用开发风景区旅游资源为目标,为实现风景区内进一步有序平衡发展和提升原住居民人居质量的双赢结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3.

[2] 王长俊著.景观美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艾伯特H古德.国家公园游憩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美)弗雷德里拉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一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