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纤维桩修复严重缺损后牙的临床疗效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纤维桩修复严重缺损后牙的临床疗效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桩核系统与金属铸造桩核修复严重缺损后牙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7例患者共计106颗严重缺损后牙为研究对象,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随机分成2组。纤维桩组52颗患牙,金属铸造桩核组54颗患牙,2组均用烤瓷全冠修复。随访12~24个月,观察2组患牙的成功率,并用SPSS软件对2组患牙成功率进行X2检验。结果:纤维桩组52颗患牙失败2例,金属铸造桩核组54颗患牙失败6例,2组患牙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维桩核系统可作为严重缺损后牙的理想修复材料。

【关键词】后牙;牙体缺损;纤维桩;桩核技术

【中图分类号】R783.3

【文献标志码】A

临床上,修复大面积缺损的牙体时,常需要用根管桩来加强其抗力形和固位形,以防止基牙折断和修复体脱位。早期使用的成品螺纹桩固位效果差,而金属铸造桩核具有弹性模量高、易导致牙折、易被唾液腐蚀释放金属离子,严重时还会导致少数患者出现过敏症状等缺点。尤其是在后牙牙体缺损的修复中,由于多根牙的根管数目多、根管形态变异大,导致临床上医生制作金属铸造桩核的操作复杂、操作时间长、患者复诊次数多。因此,对新型的桩核材料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10年来,纤维桩作为新型桩核材料,因其强度高、美观性好、生物相容性高、操作方便而逐渐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而且,纤维桩可以通过树脂类粘接剂与根管牙本质之间达到很高的粘接强度,同时具有分离后易取出,不影响磁共振成像等的优点。

本研究分别采用传统金属铸造桩核和纤维桩核2种修复方法来修复牙体严重缺损的后牙,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评价,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纳入标准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到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97例患者106颗后牙的残根残冠为研究对象。其中,女46例,男51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41岁。患牙的纳入标准为:牙体缺损1/2以上,残冠或残根断面位于龈上1mm以上,以获得箍效应(其中,7颗患牙存在不足1/4的断面,平龈缘或龈下1mm以内,均行龈切除术和冠延长术);采用常规树脂充填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并已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无叩痛,无明显松动。X线片示:根管充填严密到位,根尖无明显暗影,牙槽骨水平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

1.1.2分组情况 向患者告知纤维桩与金属铸造桩核各自的优缺点并征得患者同意后,将97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纤维桩组50例患者52颗患牙,用100个纤维桩修复;金属铸造桩核组47例患者54颗患牙,用金属铸造桩核修复。所有患牙均用烤瓷全冠恢复牙体外形。

1.2材料

ParaPost玻璃纤维桩核系统和ParaBond粘接系统(康特齿科材料有限公司,瑞士)、钴铬合金铸造桩核、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体。

1.3方法

1.3.1纤维桩组 按照材料使用说明进行以下操作。1)去除残根残冠内的暂封材料,去除软龋和无基釉,不必去尽倒凹,尽量保存残留的牙体组织,并保证1~2mm的牙本质肩领,对根面在龈下者,行龈切除术或冠延长术,暴露根折断面于龈上1mm,牙周保护塞治2周后再行修复。2)根管预备:根据X线片确定根管的大小和方向,用GG钻去除部分牙胶尖(保留3~5mm的根尖封闭),再用带橡胶定位套(stopper)合适粗细的扩孔钻完成根管制备至合适的长度。3)桩的试戴: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碎屑,质量分数为75%的乙醇棉捻消毒根管,纸尖吸干。选择合适直径的纤维桩放入根管内,确定桩长度,用金刚砂车针或切盘切断,不能用剪刀。一般上前磨牙、上磨牙颊根、下磨牙近中根选择直径1.1mm的桩,上磨牙腭根、下前磨牙选择直径1.3mm的桩。4)桩的粘接和核的形成:用ParaBond粘接剂中的处理剂酸蚀根管30s,用纸尖将根管吸干,但要保持根管明显润湿,用细毛刷蘸ParaBond A、B混合液涂布根管壁,用纸尖稍吸干,光照20s。桩上涂布A、B混合液,气枪轻轻吹干,光照20s。将Para-Core树脂用螺旋充填器慢速充入根管内,并缓慢退出螺旋充填器,轻柔地放置纤维桩就位后,维持合适压力10s,去除多余的树脂水门汀,光照40s。用ParaCore树脂构建核,逐层光照40s后完成。

桩核完成后进行常规的牙体预备、排龈、取模、制作烤瓷全冠、试戴、粘接。

1.3.2金属铸造桩核组 去除残根残冠内的暂封材料,去除软龋和无基釉,去尽髓室和根管壁的倒凹,按照传统间接法制作金属桩核。其中,多根管后牙采用分体式或栓体栓道式铸造桩核修复,桩核完成后进行常规的牙体预备、排龈、取模、制作烤瓷全冠、试戴、粘接。

1.4评价标准

对临床修复病例进行12~24个月的随访观察,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判断其成功率。符合以下4条标准者判断为成功。1)患者主诉修复体外形满意,咀嚼功能良好,无咬合痛、叩痛等不适。2)修复体边缘密合,牙龈无充血水肿。3)修复体无松动、移位、脱落,桩核无松动、折断,残冠残根无根折松动。4)X线片显示:根尖无暗影或原有暗影无进行性增大。

凡不符合以上标准中任意一条者,均判为失败。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纤维桩组和金属铸造桩核组患牙的成功率进行X-1检验,P

2 结果

全部病例修复后,106颗患牙经12~24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纤维桩组52颗患牙,符合成功标准的有50颗,成功率为96.15%;金属铸造桩核组54颗患牙中,符合成功标准的有48颗,成功率为88.89%。

经统计学分析检验显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组失败病例的失败原因分别为牙根折断、桩折断、桩松脱、冠脱落、咀嚼不适、牙龈红肿、根尖暗影等,具体原因分析详见表2。

3 讨论

与传统金属桩相比较,纤维桩具有优良的力学、美学及生物相容性。其适应证与传统铸造桩核基本相同,即可以使用铸造桩的病例几乎都可以用纤维桩来进行修复。但在以下几种情况应优先选用纤维桩:1)特别粗大的根管,根管壁薄,需要对薄弱的牙体进行保护时;2)前牙全瓷美学修复时;3)后牙多个根管不平行,铸造桩难以取得共同就位道时。

金属铸造桩的弹性模量过大(150~200GPa),为牙本质的10倍左右(14~18GPa),当受到较大外力时,易造成根尖部局部应力集中,引起牙根折断。另外,金属离子的释放及金属细胞毒性和过敏反应也日益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而且金属桩一旦发生折断则很难取出,甚至需要拔牙。

纤维桩弹性模量与牙体组织接近,受到载荷时应力分布均匀,可有效降低牙根折断的发生率。纤维桩的主要修复失败类型是粘接失败或桩折断,其失败后易于用专用器械取出,易于二次修复,从而避免了拔牙。本实验中,纤维桩组发生桩折断或松脱的有2例,与报道基本一致。纤维桩脱落的原因可能是:冠折断到龈下,牙龈切除术不彻底,在使用树脂粘接剂时,龈沟液、血液等成分会影响粘接效果,使粘接剂和牙本质之间未形成良好的机械和化学固位作用;缺损位于龈下或平龈缘,不能提供足够的牙本质肩领以便烤瓷冠包绕。而金属铸造桩组失败的患牙中,有2例发生牙根折断,占失败例数的33.3%。由此可见,纤维桩对保护基牙的牙根是有利的。

后牙(包括前磨牙和磨牙)均有2个或2个以上的根管,且各个根管间互成角度,平行者十分稀少。目前,临床上所用的金属铸造后牙桩核多采用栓道式或分体式,以便取得各自的就位道,但这样给桩核的制作带来了困难。尽管这样,往往还是不能顺利就位而不得不对桩核进行过多的磨改,致使桩核粘接后在牙根管内的应力分布不均匀。而且,铸造桩要求根管和髓室内的牙体组织不能存在任何倒凹,否则难以制取桩核蜡型和使桩核就位。因此,也就不得不大量切削牙体组织以消除倒凹,预备出笔直、通畅的根管,但却削弱了牙体组织的抗力型,这可能是桩核粘接后易于造成牙折的原因之一。

纤维桩在植入根管时各自独立,可根据角度依次放入根管,粘接后在冠方将几个桩形成一个共同的树脂核,这样几个不同角度的根管不需要取得共同就位道。而且,形成整体核后各纤维桩就位道不同,互成角度使得整个桩核更牢固,不易脱落。纤维桩组失败的患牙中,桩松脱1例,为下颌第二前磨牙的单根管桩核,其余双根管及多根管患牙的桩无一例脱落。金属铸造桩核组松脱的3例中,均为单根管的前磨牙,其中1例是牙根较短,铸造桩植入根管长度不足,2例为旧铸造桩脱落并伴有牙体部分折裂至龈下需重新修复,修复前曾向患者建议选择粘接性更强的纤维桩核,但由于经济原因未能接受。采用分体式或栓体栓道式铸造桩核修复的多根管后牙在2年的随访期内无一例脱落,这就提示:多根管后牙采用分体式或栓体栓道式铸造桩核也可取得与纤维桩相似的成功率,但前者所占用的椅旁时间较后者长,且操作难度极大,特别是第二磨牙,由于位置靠后,很难一次性取得完整的桩核蜡形,各个根管的桩核常需分次制作。实验组中,尽管后牙根管较细,且有不同程度的弯曲,不利于植入较粗的桩,但由于植入的桩互成角度,仍然取得了很好的固位力和成功率。

Naumann等的研究显示:保留2.0mm以上的残根高度可提高桩和牙体的抗折性,称之为牙本质的“箍效应(ferrule effect)”。缺乏牙本质肩领,往往会导致桩和冠的松动,继而边缘不密合,造成继发龋的发生。全冠的边缘应包绕在牙体上,而不仅仅是包绕桩的核部,从而获得牙本质肩领效应,提高牙体的抗折力和修复体边缘的密封性。由此可见,保留适当的牙体组织对提高修复体的成功率十分重要。纤维桩与釉质、牙本质通过树脂突紧密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牙体组织。而分体或整体铸造桩核为了保证桩核的制作和就位,往往去除了较多的牙体组织。本实验纤维桩组的患者,除了龋坏牙体组织和无基釉外均予以保留,获得了满意的成功率。但由于本实验观察周期较短,还需进行进一步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