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庆市高考地理试题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2013年高考落下帷幕,但高考试题始终是老师热议的话题。特别是2013年是重庆实行新课标后的第一年高考,研究试题的变化动向,寻求新课标“新在哪里”的最佳答案,为新一轮高考复习和教学指引正确的航向。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评析;比较
一、2012年与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双向细目分析表
注:基本能力考查
A.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B.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C.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能力;
D.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
二、比较评价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
纵向比较近几年重庆高考试题以及横向参阅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可知,2013年重庆地理试题基本延续了历年重庆地理试题的多方面优点,基本符合《重庆卷地理考试说明》,也实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高考的平稳过渡,现总结几个观点如下:
1.试题排版和分值略有变化,知识考查兼顾重庆三个版本教材的事实
文综政史地各科分值均为100分不变,题目总数量不变,选
修不单独设题。但是由原来的混合地理、历史、政治排版,改为单科试题集中,且顺序按政治、历史和地理排版,即地理全面排于最后。选择题分值不变,综合题分值由原来“36+20”变为“26+30”。重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地理学科存在三个教材版本混用的情况,本套地理试题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知识考查与情景设置都兼顾了不同教材版本的差别。
2.题目能力考查立意,注重考查综合能力,摒弃死记硬背式的地理
本套试题很多考题不拘泥于具体的课本知识点或课标要求,而是内容、方法和原理广泛串联起来,突出了对地理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认识和把握。如:“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从选择地图、到调查方法选择、调研结果分析,步步深入,过程性极强,体现了学生完整的学习思维过程。又如,12题,告诉建坝“提高甲河道流量”,紧接着问流量提高之后带来的影响。之后要求“汛期提高不致太多”大坝该如何去建设。除此之外的其他题目也多是看图,调用地理知识解析作答,摒弃了过于死板和模版式的题目。这是全国新课标试题共有的一个导向,也是新课程“新”之
所在。
3.时代感略弱,生活感很强
高考试题一般不刻意回避热点信息,这也养成了中学教师押题的习惯。压中了自然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特别是热点地区的热点事件猜测。但是今年重庆试题就让老师们“失望了”,综合题12题是流域示意图,连套上一个区域或热点的事件都没有,直截了当。其他题同样都不是热点,所以时代感似乎大不如前。但是整套题的生活感十足。“城市道路选择”“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修拦河坝”“粮食生产的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都是学生生活中有所涉及的话题。
4.自然地理比重明显呈增加趋势,题目难度适中,但无效试题偏多,导致分选性略差
2013年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约有7个和近30分的综合题考了自然地理,共58分。而2012年选择题约有5个和28分的综合题为自然地理,共48分;可见今年自然地理比重上升,但是总体而言难度不大,特别是选择题,只要略有一定看图能力都能做对7个以上。但是对于“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建坝的建议”“风化壳的厚度”“地下水的形成条件”等偏难题,考查内容过深过细,得分率普遍很低,以至于优生没有发挥的空间。
5.图表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区域地图属近年来各套高考题中最少
“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标志,区域地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重要的呈现方式。2012年高考与以往高考题一样,往往以区域地图作为考察背景(区域图5幅,统计图、示意图各1幅及典型的等值线图),且区域图有中国和世界,比例相
当。而2013年重庆高考地理试题出现的8幅图表中,只有2幅地图,一张城市内部大比例尺地理图,一张广东省图,且做题中发挥作用甚小。其他6幅图以统计图(柱状、折线)、示意图或表格方式呈现。这对重庆地理教育,特别是《区域地理》内容的复习是否是个导向还有待论证。
6.所谓“核心知识”考核少、浅,考点覆盖面窄,“地理味”略显不足
如:地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等必修常考内容均未涉及,而与水圈(以河流、地下水为主,洋流未涉及)直接或间接相关考分近40分之多。特别是地下水形成条件分析的相关考点,在新课标中未有涉及。加上区域地图少,以统计性图表为主,使得整套题“地理味”略显不足。
三、考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有幸参与严格的高考改卷,从标准的制定到正式评卷的整个过程,对学生常犯错误和思维略有感悟,简单总结如下:
1.审题能力差,抓不住题目、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
如12题(1)题目中“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若不注意“提高甲河道流量”这个要求,拦河坝就会误认为类似三峡大坝的纵向大坝,这就犯了方向性错误,自然得分不高。又如第6-8题,审题若不注意图中的方向标、路障信息,必然选错。同时还有对“简述”“分析”“评价”等关键词语把握不够,这就造成答题过多或过少。这类审题错误在高考中较为常见。
2.“模版”式思维,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xx区位分析”“xx影响因素”类似的总结在高中教学中常被提起,也被学生列为考前必背知识。“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等语言变成地理答题的“固定”套路,有的学生可能连题目都没有看就把这些话写上了。但是近年新课标试题绝对摒弃了这样的考法,考得更深入,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调用知识作答,而学生迁移能力普遍差,思维固化严重。这是12(4)13(2)这样的常规题答题中出现的错误。12(3)题简单的作图题,学生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体现了学生动手能力差。
3.答题技巧差,字迹不清,语言专业性差
分点作答,逻辑通顺,语言简练而专业化是一份文科答题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综合题中,尽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再做阐述,以免阐述不清,观点不明。字迹差,错字多也是高考常见的错误。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错位、遗漏严重
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不熟练,印象模糊,不能准确答题;缺乏系统的答题思路,答题随意性强,有效答题率不高;不善于联系所学原理、规律进行科学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四、应考教学新动向猜想
1.浓缩“精华”,淡化“边缘”,重抓主干知识,做好地理知识的深化与提高
是“全面开花、滴水不漏”还是“大胆取舍、有张有弛”是高三地理复习的艰难选择。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特别是在重庆三套教材同时使用的情况下,复习时一定要重抓主干知识,把握好复习的重点,对非主干的边缘知识少花时间,少投入精力,特别是对新课标删减和增加的知识要大胆地做取舍。
2.思考改变“区域地理”的传统教学方式
《区域地理》主要是初中教学内容,高中没有一本正式国家级的区域地理教材,但是王树声版《区域地理》或教科院整理的《区域地理》普遍被高中当成正式教材教学一个学期时间。这与初中地理教育内容浅,不被重视有关,大多数文科生高中前的地理是一片空白。必修三以区域案例分析地理规律,但也没有包括太多区域内容。“十三个重要地区,六个重要国家”使文科生普遍感到内容繁多无序。今年的地理试题区域图较少,“地理味”略弱,但是每个题对能力的考查增加,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减少,对未来地理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3.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十分广泛,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教材中仅仅有一个单元内容重点阐述3S(GIS/RS/GPS)的应用,但是对于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来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3S”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革新作用。广泛开拓了地理课程的知识广度,使学生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地理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并提高对地理科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一些重大地理问题的理解,可建立起动态观察监测的学习研讨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近年新课标高考考题出现频率来看,这是以后高考考题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规范答题,讲求策略、重视解题技巧,培养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高考答题是按点给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答题训练,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例题和案例,采取师生共同“破解”的教学方式,同析同解,共同探索破题的切入点、寻找突破口,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提炼解题方法。通过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特别强化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全面概括、集中归纳、要点解答、规范描述(层次化、术语化)的摸拟训练。同时应重视答题规范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范地理术语表达地理问题的能力,注
意纠正学生的错别字,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作者单位 重庆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