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命可贵,且活且珍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命可贵,且活且珍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但凡读过这首诗的人,没有不被其中朴素美好的祝福所温暖。然而,就是写下这样温馨句子的诗人海子,却在完成这首诗后的两个月,独自彷徨在山海关附近的铁路,最后纵身一跃,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25岁的年轻生命

自杀背后的惊人数据

约公元前340年,屈原在楚亡国后投江自杀;1890年7月29日,荷兰印象派大师梵高饮弹自杀;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湖自尽;1954年6月7日,英国人工智能之父图灵食用有毒苹果自杀;1962年8月5日,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自杀身亡;1972年4月16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杀;1985年5月14日,中国香港著名女演员翁美玲开煤气自杀;1991年1月4日,作家三毛用丝袜上吊自杀;2003年4月1日,中国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2009年10月31日,中国著名歌星陈琳跳楼自杀;2014年6月1日,中国台湾女艺人于佳卉烧炭自杀。

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或者书本里读到某某名人自杀,似乎那些名人不仅是才能与众不同,就连死的方式也都很特别,更容易自杀。然而,名人这个特殊群体中的自杀频发,实际上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高自杀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数据显示,每一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这相当于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从开始播放到“我们万众一心”这段40秒的时间里,就有一人自杀离世。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据1994~1999年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排在第5位的死亡原因。更惊人的是,在我国自杀身亡的人当中,近三分之一是青少年,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生命的头号杀手,自杀身亡的人比死于交通事故和溺水的人还要多得多。

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直接接触过自杀的例子,在课本里面也没有对其进行专门讲解,多数情况下,我们学习到自杀这个概念,通常是来自电视媒体或文学作品中。人们对自杀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比如以下几条常见的误解:

1. 谈论自杀的人不会伤害自己,他们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错。喜欢谈论自杀,是自杀者的常见表现,他们真的可能采取行动。

2. 自杀往往是一时冲动,没有任何征兆。

错。有时自杀看上去很突然,但实际上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

3. 自杀患者确实想死或是一心求死。

错。许多自杀者都处在犹豫不决中,如果及时得到帮助,完全可以得救。

4. 当一个人显示改善迹象或自杀未遂,他就脱离危险了。

错。这段时间恰恰是最容易发生自杀的时候。

5. 自杀患者或有自杀企图的人都是精神疾病患者。

错。许多人精神很正常,但是也会自杀。

6. 自杀只会发生在“另外一类人”身上,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错。任何人都可能自杀。

7. 一旦一个人尝试过自杀后,他绝不会再尝试第二次。

错。有过自杀企图的人极容易再次自杀。

尽管世界范围内的自杀形势如此严峻,但是人们对自杀的关注仍严重不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从2003年起,将每一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希望引起所有人对自杀问题的重视。

在大草原上,狮子捕杀羚羊等食草动物的现象天天都在发生。羚羊逃避狮子追捕是为了活命,狮子捕食其他动物也是为了活命,从微生物到植物再到动物,除极特殊情况之外,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表现出求生的本能,为了活下去而不断努力。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却有许多人会做出自杀这种与求生本能相矛盾的行为。在一个自杀行为的背后,可能有着多种原因。

精神疾病:自杀的头号凶手

2012年3月17日凌晨,新浪微博ID为“走饭”的南京女大学生上吊自杀。18日,她的新浪微博发出了她的遗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走饭”的死,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抑郁症又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数据,世界上有3.5亿抑郁症患者,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显示,我国重度抑郁症患者已超过3 000万人。抑郁症最大的危险后果,就是会使得患者因承受不住抑郁症地反复折磨,而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精神疾病是人们自杀的最主要原因。除了抑郁症之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会导致自杀。这可能和大家以往的认识不一样,因为人们心目中的精神病似乎是什么都不知道,只会随意破坏和伤害别人。但事实上,不少精神疾病患者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除了有伤人行为之外,也常采取自伤行为。他们希冀用自杀的极端方式,摆脱病痛的煎熬。所以,一定要高度预防精神疾病患者自杀,并寻找专业的人士和机构及时救治。

外部压力:自杀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而当压力过大时,人就有可能自杀。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就像在一条路上不断向前走着,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像是包袱压在我们身上。有时候遇到的困难小一些,它就像一颗小石子一样压在我们背上,我们不会觉得很难受,仍然能够继续迈步前进,并在这一次次的挫折和压力面前变得更加强壮和有力。但有时候,会突然出现一个特别巨大的困难,它就像一颗巨石狠狠地砸来,会把人一下子砸趴下;又或者,一颗颗小石子不断加在我们的背上,让人一直处于极限状态,结果一棵轻轻的稻草也使人无力承担,停止前行的脚步。

有许多案例都显示,人们在重大的压力下更容易自杀。今年4月份发生的“岁月号”沉船事件,一名老师因为不堪忍受众多学生遇难的巨大压力,在自责中选择上吊自杀。而2010年1月至10月期间,接连发生十多起富士康公司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则是因为高强度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此外,因亲人逝世而自杀或因学习压力大而自杀的例子也经常见诸报端。

“艺术表现”:对自杀的误导

在18世纪歌德出版《少年维特的烦恼》之后,许多欧洲青年便模仿主人公维特去自杀,可见文学作品也会对自杀产生影响。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仅有成熟的出版业,更有着发达便利的网络和电视媒体,它们有如双刃剑,在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却也误导了大众对于自杀的认识。

电视媒体和文学作品等,是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到自杀概念的主要途径,但是因为电视媒体和文学作品创作目的的特殊性,其中往往是经过艺术修饰的,而这就给大众对自杀概念的认识产生了不小的误导。一方面,电视、文学作品让人们误以为“自杀”是一种必须的手段,比如在爱情故事中动不动就出现“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了”等类似的夸张描写,或者只有用自杀的方式才能表明自己是真正爱对方,比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结果让人遇到点挫折和困难就用“死”说事儿,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在电视、文学作品的渲染下,死亡常常看起来很美丽、很酷,甚至很神圣,当偶像或者主人公用自杀结束生命后,不仅博得了观众和读者的同情和悲伤,更让人们隐隐地羡慕和模仿,但事实上,不仅自杀的过程极其痛苦而且死后的死相都十分丑陋难看。

自杀,一个都太多

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就地震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悲恸是一种非常私人的经验。这次震灾并不能笼统地概括为‘死了2万人’一件事,而是‘死了1个人’的事情发生了两万件。两万例死亡,每一个死者都有人为之撕心裂肺,并且将这悲恸背负至今。”同样,在每年数十万自杀者的背后,不仅是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损失,更是数十万家庭和亲朋好友要背负一生的无限痛苦与牵挂。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数字吗?我国每年有近25万人自杀,但是按照一般规律,每个自杀者背后有10到20人自杀未遂或企图自杀,也就是说,可能自杀的人群远远超过百万,而这样的一个人可能就在我们的周围。当一个人在考虑是否自杀的时候,也许只是一个热心的路人,都有可能帮助他悬崖勒马。

2014年,在国外的媒体和网络上一名叫班杰明的美国青年发起了名为“寻找麦克”的活动。原来班杰明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2008年1月的时候他站在桥上意欲轻生,恰巧一位好心的路人发现了他的异样,主动和他攀谈,宽慰和鼓励他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正因这位好心路人的帮助,班杰明才得以活下来。

虽然自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正如那位好心的路人所做的,及时给予帮助和关怀,一个站在自杀边缘的人完全可以被拉回来。但让人万分惋惜的是,许多时候当一个人表现出自杀的征兆时,他身边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学生在自杀前常常会和自己的朋友交流,但是75%的朋友们并没有把这一情况告诉成人。所以说,当发现身边有人有如下征兆时候,就应当格外注意了:

说过要自杀;

性格的突然转变;

身边重要的人刚刚去世;

对自己的利益不再关心;

流露出绝望和无助的情感;

睡眠、饮食习惯突然改变;

抓伤、划伤自己等自残行为;

把自己珍贵的物品赠送出去;

学习成绩、工作效率突然下降;

对别人说他/她要走了,不要想念他/她;

表现出对死亡主题的关心,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

一个人在自杀前都是犹豫不决的,所以当发现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在自杀边缘徘徊的时候,认认真真和他聊一聊:

倾听他心中的苦闷和烦恼,体谅和理解他内心的悲伤与痛苦;

陪他一起看美丽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一起听舒缓的清风和清脆的鸟鸣;

告诉他眼下的烦恼终能克服,还有许多快乐的时刻等我们度过;

告诉他大家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以及将会发生的精彩际遇;

告诉他,在此时此刻,你和很多人都很在乎他,都深深地爱着他。

当然,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定要记得向老师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诚然,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活着的意义。“重于泰山”的生命,不是赚取多么巨大的财富,也不是创造多么响亮的名声,而是能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是能和亲人在一起。只要能好好活着,这就是重于泰山。

加拿大预防自杀专家费立鹏曾有一句经典论断:“自杀,一个都太多(One Is Too Many)!”生活学习中,写错一个字我们还能修改,但是生命中,自杀一次就真的再也回不来了。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期许,也成为了永远的遗憾。请记住,九月十日这一天是教师节,也是“预防自杀日”,在我们为亲爱的老师献上真挚祝福的同时,别忘记为你身边的亲人朋友,表达你的关爱,防患自杀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