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的论述数不胜数,种种释义,各有千秋,但大多从某一角度指向本质:让受教育者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每个受教育者――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先天潜质不同,成长的方式不同,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自觉而理性地顺应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去探索教育的本质规律,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发展与完善教师自我。

一、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个性在这个阶段慢慢塑造起来,也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着坚实的基础。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文化等等,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生动的发展。牛塘中心小学是常州武进城区边缘的一所乡镇小学,如何让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刻上学校的印记,健康地成长?我们提出了“让学校更有朝气,让教师更享尊严,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员工更加和谐”的管理目标。我们认为:改变一所学校,要从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做起;改变一个教师,要从改变其价值追求做起;改变一个学生,要从改变他的人生目标做起。

(一)让教师更享职业的尊严

对生命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理想的人,学习和工作才会充满激情。学校,应该有一种气场,在这个气场中,执教30年的老教师依然能感觉到“每天都是新的”,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也能坚定前行的方向,明确必须具备的精神财产与本领蓄积,“大爱,大气,大雅”六字校训也因此而诞生。

1.铸师魂,塑造形象

师魂,乃教师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点,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所在。几年来,我们多次邀请退休老校长谈创业史,邀请名师谈奋斗史,邀请青年特级教师谈成长史,邀请教科研专家谈世界教育大势与教师发展。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来校做“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思考”的报告,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庾南与我校教师进行互动对话,溧阳实验小学芮火才校长给全校教师谈“教育就是服务”的思考与实践,与亚邦控股集团董事长许小初就“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超越自我”进行主题访谈会,在小学时代教育研究理事会年会时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论坛”,带领教师多次进行拓展训练,还有绩溪行、上海行、杭州行、南京行……教师们或了解学校百年的发展历史,或体验前辈先贤艰辛的创业历程,或分享名师骨干奋斗与收获的喜悦,或在视野的打开中感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日新月异,或从另一个角度跳出教育看教育,开展激烈的头脑风暴……更多的教师因此而更有上进愿,常怀平常心,多做平凡事,进一步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自豪。

2.强师能,内增功力

职业的尊严更多地来自职业的成就,职业的成就更多地来自职业的能力,能力的提升更多地在于学习、反思与行动。我们把培训作为教师的最好福利,每个教师除认真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外,还加强了校本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访名校,拜名师”让骨干教师与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两位特级教师进行跟岗学习,做“影子”教师,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拓展视野。

在校内评选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标兵,鼓励更多的教师做最好的自己,激发向善向上的力量。学校还适时推出教研组工作绩效考评机制,以进一步激活学校最基层业务组织的创造动力。

坚持在教师中倡导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三讲活动,以自塑形象、自定目标、自觉奋进、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努力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难忘的、愉快的职业体验。

骨干放样,精彩亮相。让骨干教师通过活动打磨、公开课展示、拜名师谈体验等路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体验磨炼和成功的过程,收获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精彩。

从2008年起,我们持续开展“1・3・5・8”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出样不走样,三年像样不变样,五年像模又像样,八年成为好榜样。我们为青年教师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结对子,以老促新,以赛促练,以学促研,并专门出台了“1・3・5・8青年教师考核制度”,还成立了以叶红、周小苏和王丽清等教师为核心的学科教学工作室,让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也有竞争的平台和发展的舞台。

3.展师风,超越自我

超越常态、超越繁琐、超越平庸的教师,才能真正享受职业的幸福与崇高。“关注与期待、鞭策与鼓励、支持与帮助”是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生态的过程性把握。我们还着力引导教师以“四jing”师风作为工作价值的追求:“敬”以求责,做到敬业、敬生、尽责任;“静”以修身,做到静心教书育人,静心学习修炼,平心静气做好教育;“精”以求专,做到精专、精致、精品化;“竞”以求进,做到有理想、有进取心,勇于挑战,甘于担当。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是以人格造就人格的事业,只有享受到工作的尊严、体验到职业的幸福的教师,才会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教师把尊严和幸福传递给学生,才会培养出有尊严、知幸福的学生。

(二)让校园更富文化内涵

学校坚持“文化引领、发展内涵、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办学思路。投资4000多万元的牛塘中心小学西校区改扩建工程于2011年10月顺利竣工,给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再宏伟的建筑,如果缺少文化的“根”,学校这棵树就长不高也长不壮。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个群体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师生只有在丰盈的人文气场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才能健体、明目、强脊梁。

1.以文化人,让传统穿越现代

在建设竣工的西校区主建筑中央,有一块富有震撼力的大型主题浮雕“万世师表”,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孔子全身像为主体,以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和论语中最著名的片段来彰显传统文化的精髓,象征学校将植于有“根”的教育环境,传承文化,传播思想,弘扬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真谛。教学楼的取名独具匠心――把“仁义礼智信”与“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分别取名为仁德楼、义智楼、礼体楼、智美楼、信劳楼,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中融合现代文化的元素,努力办有“根”的学校。在学校西校门大厅两侧,还分别陈列了12位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雕塑,摘录了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与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相聚、对话,以感召全校师生,学大家做名师,编织教育之梦,学真理做真人,描绘未来蓝图。

2.以境育情,让物质承载精神

学校有错落有致的羲园、鸣翠园、牧笛园。“世界眼、现代脑、中国心、牛小人”,这是我校环境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世界眼”,让牛小人从学校这个窗口去看世界,了解世界的地理格局、文化背景、文明成果,国名国花国树,名人名校名家名作等等,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学会交流,认识世界,学会合作,改造世界,学会担当,具有国际大视野,世界怀,地球村的大格局。“现代脑”,让牛小人不仅要埋头耕耘,更要抬头看天,“科技长廊”这个窗口可以让大家了解科技知识,知晓科技前沿动态,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努力发现、展现、实现自己的“科技梦”。“中国心”,从小热爱并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敬畏与热爱每一寸土地,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牛小人”,他们既是争做星光大道上的“文明小使者,知识小博士,艺体小明星,科技小能人、家庭小帮手”的牛小学生,也是“活在当下,赢在岗位”上的牛小教职员工。

还有一个大家都很向往的去处――“五小实践活动中心”。占地1010平方米,投资110万元,2011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有人类文明历史长廊、美德墙、中国传统节、愿望墙、站在名人的肩膀上、我的梦想柱、生存自救包、生态园、地理世界、工业文明成果展、“三模”实践室、百科知识学习室、科技苑等20多个实践项目,集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少年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五小”课程实践中心与研究的资源库,学校社团活动基地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链接平台,学生生存生活、动脑动手、做人做事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践的综合体验馆。在这里,陈列的是物品,沉淀的是文化。

3.以美塑形,让现代超越经典

上世纪90年代,牛小易地新建,完成了一次现代化的跨越。合理的布局,优美的环境,假山小池园林,充满现代气息,也不乏古典的神韵。2011年西校区改扩建工程竣工,整体规划更趋科学,更符合美学理念,包括现代化的大楼,错落有致的院落,宽敞明亮的报告厅、会议室、图书馆、校史馆、餐厅,以及洋溢着运动气息的田径场、篮球场、曲棍球场,古色古香的校园小景与墙面浮雕,栩栩如生的孔子与中外教育家雕像等等,随处都能感受到形象之美,文化之美。学校还有精美大气的以“牛”为主题的群雕,有三头神态迥异的牛,奔腾的拓荒牛,意味着激情与梦想;安详的卧牛,融入爱心与责任;晚归的牧童牛,洋溢童趣与童真。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对人格潜移默化的培养,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将伴随着学生的一生,为他们打下厚实的、向善向上的精神的底子。

(三)让学校发展更有动力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与社会的关注、期待和支持密不可分,与社区、家庭的良性互动紧密相连。整合社会家庭资源,形成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教育的发展才能如虎添翼。

我们积极筹划牛小教育奖励基金,多方寻求社会支持,先后设立了“许绍银教育奖励基金”“竹园村委牛小百万教育发展基金”“普罗斯牛小百万民族团结光彩教育基金”。2011年的暑假,亚邦控股集团牵手十多家企业在我校成立“千万教育光彩基金”,当场筹集到1860万资金用于发展牛塘中心小学、牛塘初中的教育事业。这些奖励基金的落实,有效保障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也主动服务企业,有效构建教育和谐的外部环境。每年暑期放假前,召开“校企座谈会”,倾听来自骨干企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和建议,共享教育心得;每年开学,成立一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倾听家长对教育的诉求,邀请家长委员出席学校重大活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共享学校发展的成果。

教育不是孤岛,不是真空,与社会、家庭的联姻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是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是生态的共荣,力量的共举。

二、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激励者。有问题需要探究就有学习,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课堂,自主学习应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展示师生生命活力的发展的课堂。“肯学、想学、会学”,“身动、心动、神动”是这类课堂中的学生的特质;小组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技术推动学习成为课堂的另一道亮丽风景;多元的评价激励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激情与激情碰撞,生命与生命对接,让课堂充满情趣。

(一)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朴实课堂

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只有合适的鞋穿起来才舒服,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都妨碍走路。教学又何尝不是鞋与脚的关系?教就像鞋,应遵循“脚”的成长规律,量“脚”定做,并留有一定成长的空间,这才是适合学生学、促进学生学的朴实的课堂。

我们经常请专家们走进校园开讲坛,走进课堂多把脉。省教科所,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不定期走进校园,作“仰望课程,俯抱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和探索”“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等专题讲座,中国少先队活动专业委员会的张先翱、吴恺教授来校指导少先队“五小”实践活动课程,市内外成功的企业家、“常州左岸公益联盟”的热心学校教育的各行业专家等来校做访谈或上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及不一样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师跳出常规的思维,汲取到新的元素。学校的“教育创新论坛”沙龙定期开展活动,就课堂内外的教学创新话题开展学习交流辩论,引发教师的新的思考与行动的改进。我们还常常把课堂移到“五小实践活动中心”,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教学,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我们提出了“国家课程生活化,生活资源课程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课程主张。国家课程生活化,更多地体现为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带入课堂,减负增效,激活课堂;生活资源课程化,将具有牛塘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资源注入课堂,注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做成我们的地方特色课程,如装花团子,象牙雕刻,化工与生态保护,绿色能源建设等等;校本课程系列化,将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纳入“五小”的课程体系中,以“五小实践中心”为平台,以“周五有约”的校本活动为载体,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校园吉尼斯节、读书节等为展示的舞台,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向家庭、社区延伸,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对接与有机融合。

我们在深入课堂、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化教学改革,建设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上保证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持续研究和贯彻;我们开展“许绍银杯”系列课堂教学能力大赛,从评价机制上引导教师向营造真实的课堂发展;我们开展指向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的微型课题研究,每个教师每学年解决一到两个问题,积少成多,让课堂日臻完美;我们积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和国家级课题“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努力以先进的理念指导与引领实践的课堂。

(二)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生命课堂

所谓生命的课堂,不是一节课的呈现,而是每一节课贯穿起来所形成的立体的课堂,它不一定在一节课里有多大的成效,而是努力呈现于师生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从教学的准备,到课堂,到课后,它会因生命的投入而鲜活,因生命的相互润泽而成长,因生命的自由而绽放出灿烂之花。

我们的教育指向的是未来的公民,培养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更应是有智慧、懂感情、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人类有悲悯情怀的人,这就需要关怀、尊重、呵护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包括老师自己。我们反对把教师当做“蜡烛”“春蚕”,没有教师的生命勃发,也很难有学生生命的成长。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场所;学习,更是一个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需要师生生命真实而具体的存在:一是教师的“生命存在”。不是机械地完成知识的传输任务,而是用心授课,让生命完全投入课堂中并与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流碰撞,教师对知识的敬畏和遇见新知的惊喜,以及探索新知的顽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将真实地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和热情;二是学生的生命存在。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完成作业,不是单纯的会做题考高分,而是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和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让潜能得到发展。这种“生命存在”,能够使学生自觉将学习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增长能力,做最好的自己。

三、创造适合学生自主体验的活动

我们提出:让教师有难以忘怀的职业生涯,让学生有不可磨灭的活动体验,让学校有超然独特的文化品位,而“让学生有不可磨灭的活动体验”是其中的核心。

在实际教育语境中,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我们提出创造适合学生自主体验的活动,与体验本身的意义、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在尝试创新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在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提出“自主体验的活动”课程,首先源于我们对活动课程的理解和思考: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全员参加并在活动中自主发展的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是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课程。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感染,潜移默化式的熏陶,顺其自然的发展”。

“五小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牛小校本活动课程的一个创先的举措。围绕“文明小使者”“知识小博士”“科技小能人”“艺体小明星”“家务小帮手”等五个方面,建设了“五小实践活动中心”这一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开展了“与吾有约”的社团系列化体验活动,校园艺术节、读书节、吉尼斯节、巧手节等自主节日活动形式多样、主题鲜明。“五小实践活动”课程已具备了从课程纲要、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材读本到课程评价的完整体系。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课程内涵决定课程价值,我们的“五小课程”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着力于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等方面,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能力,陶冶情操。

互动性原则。学生欢迎是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五小课程”丰富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方式,独特的活动场景,让交流、合作、探究成为一种常态,深受学生的喜爱。

针对性原则。我们坚持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新课改的有效对接,强调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努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生长性原则。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内涵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五小课程”从课内生长到课外,从学校生长到社区、家庭,从现实世界生长到网络的虚拟空间,随着课程的推进,不断生发出新的生长空间。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做到:

1.我的阵地我创造。围绕五小活动课程,我们设置了多个活动阵地,让学生在这些阵地上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主发展。校内有多个学生自主体验的阵地或者岗位,如绿色阳台蔬菜种植、校园义工岗、今天我是升旗手、小小讲解员、小鬼当家、我是班级图书馆长、今天我是领读员、小辣椒红领巾监督岗等等。校外学习活动“基地”更是具有特色:有中国国家级象牙雕刻大师肖剑波的“艺宝楼”;有金英王农业生态培育基地;有专门进行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的翔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绿色作物科技园;有查鑫旺家庭阳台绿色果蔬苗株培育基地;有专门制作“堆花团子”的手工作坊、绿色动力垃圾发电厂、淹城博物馆等实践基地等等。

2.我的节日我做主。配合五小活动课程,我们在学年中开展校园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巧手节、校园吉尼斯节等各种节日体验活动,让学生有各种展示自我的舞台。

3.周五课程我来选。每周五下午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与吾有约”社团活动准时开展。活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20分钟,学生在本班学习校本教材《五小明星》(校本教材分低中高三册,每册分五个单元,30个课时)。选修课60分钟,学生可以在校级的18个社团中开心活动,如民乐、女篮、合唱、舞蹈、田径、三模、双节棍、文学社等等,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也可以在所在年级开设的各具特色的社团中自由选择,走班活动,找到自己喜爱的项目,寻找自己独特的活动体验。

牛塘中心小学作为武进区城区边缘的乡镇中心小学,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赢得了较高的美誉度。近年来,有100多批来自省内外的学校前来视察参观,举办了多项省内外的重大活动,师生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先后获得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集体、江苏省行风建设群众满意示范站所、江苏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在江苏省优质学校复评活动中,学校夺得了常州市首批27所现场复评学校中的唯一的一等奖。

活在当下,赢在未来。“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我们一起坚持着,行动着!

(吕荣法,常州市武进区牛塘小学,21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