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屈原与但丁之比较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屈原与但丁之比较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屈原但丁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取向,分别是东、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尽管他们生活的年代、地域相差久远,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爱国主义情结、主体意识的体现、创作风格等都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作为诗人政治家的相似更值得我们去重视。他们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撞得粉碎,于是不约而同地创造了一个集神话、哲理于一体的梦幻世界,在这精神世界里寻找出路。他们的爱国情愫和理想追求分别体现在《离骚》、《神曲》这两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经历着时代的变幻,体现出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屈原;但丁;离骚 ;神曲;比较;相似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03-02

屈原和但丁分别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多少年来深深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无数的专家、学者为他们及其作品写下了大量的研究文字。通过对他们的思想、经历、作品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将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爱国情愫、精神思想意识、作品等方面具体对他们进行比较分析。

(一)屈原和但丁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经历及其相似。屈原生活年代是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制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在楚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反对奴隶制和维护奴隶制的新旧两种势力的较量,在文艺思想领域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但丁于1265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的佛罗伦萨。当时欧洲的封建制度正逐步衰落,“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已经稀疏地可以在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看到。”虽然屈原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诞生初期,但丁生活在欧洲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是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仍具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他们的个人经历十分相似,都曾在各自的国家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都因坚持美好的理想而受打击,同样被放逐同样客死他乡。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各种矛盾空前尖锐,更利于他们主体感情的抒发和伟大作品的创作。

(二)屈原和但丁都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屈原对祖国有着深沉的爱,这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充分地反映出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离骚》,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这首抒情长诗中,用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来象征君臣关系,自拟弃妇诗比喻君臣关系的疏远。表达了他对国君“亲贤臣,远佞人”的希望,对广大人民的关心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爱。即使是在被放逐时,屈原心中仍然挂念国家安危,百折不挠地与现实的黑暗势力作斗争。司马迁于是赞叹:“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与之相似的是,但丁在一生之中为人民的独立自由、意大利的和平繁荣作了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斗争。《神曲》之中揭示了教会肆无忌惮地干涉意大利内政、破坏国家的和平统一的罪恶,对教会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种种败行劣迹表示了异常强烈的憎恨。即使是在放逐期间,但丁还念念不忘祖国,不曾丧失过一丝一毫的为意大利独立自由而战的意志。

(三)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屈原和但丁作为诗人政治家的相似。他们都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被君王所采纳,明君贤臣共同努力使国家变得稳定,使人民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屈原的“美政”理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最后,应该修明法度。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在《离骚》中痛心疾首地写道:“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的诗歌创作中体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诗人对黑暗的现实世界中罪恶事物的深恶痛绝,与腐朽的黑暗势力顽强斗争的精神。但丁的诗人气质是在早年的经历中逐步形成起来的。他对古罗马诗歌的热爱,对贝阿丽特采的精神恋爱,及现实世界中的惨痛经历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使得他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他在一三零零年当选行政官时因反对黑党支持教皇后黑党获胜,被判处终身流放。他痛苦的流放经历就是他诗歌中梦幻式的地狱,炼狱,天堂,共一百首诗歌。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指引下,但丁经历地狱、炼狱的磨练,最终到达人生真正自由而幸福的境界,寄予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但丁希望古风再现,怀念简朴节约的过去时代。在《天堂》篇里,但丁安排了一个细节:他和高祖卡却基达相逢,卡却基达对但丁谈过去时代,他说:“旧时代的佛罗伦萨住着朴实节约的人民,生活是很安静的,那时还看不见银索和金环等饰物,也看不见绣着的裙和带,不会叫人看了只敬畏衣裳,不敬畏人品”。他也同屈原一样,希望国家有一个公正贤明的君主,使得人民安居乐业。于是他把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君主放在天堂里,如卢森堡公爵。最后,但丁认为教权和政权应该各有人掌管,反对以教权代替政权。君主应该以人智治民,使人们懂得道德,得到现实幸福;教皇以神智治民,使人们信仰宗教,得到永久幸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和平安宁的“理想王国”。

(四)屈原和但丁都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境界。主要体现在他们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勇敢的叛逆精神、高洁不屈的人格。屈原的诗歌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批判意识,表达了诗人在楚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受到排挤、无法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苦闷之情。他出身于奴隶主贵族,其思想中的“法治”却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这说明了他在背叛自己阶级的道路上跨出了勇敢、艰难的一步,为追求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他具有鲜明的个体意识,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与旧势力妥协的洁身自好的人格,“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伏清白以死直兮,同前圣之所厚”。这种高洁的品格也得到了后人的赞颂和仿效。但丁《神曲》中的现实批判精神具有高度的认识价值。他批判教会的腐败,批判党争以及社会中的黑暗现象,把那些罪恶的人们放在地狱的不同层次作为对他们的惩罚,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但丁与自己所属的贵族阶级彻底决裂,站在新兴资产阶级一边,通过对当时黑暗教会统治、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念的强烈抨击、大胆暴露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在但丁被流放十多年后,他接到朋友从佛罗伦萨的来信,说是这班逐臣只要肯付一笔罚金,再头上顶灰,颈下挂刀,游行街市一周,就可以返回。面对这样的人生侮辱他愤然拒绝并予以强烈的谴责,显示出他“士可杀,不可辱”的高傲人格和宁死不屈同封建贵族及教皇斗争到底的坚强气概。也许就是出于这样的思考,鲍桑葵才这样评价《神曲》:“再没有任何作品更富于普遍性,再没有任何作品更富于个性了,甚至再没有任何作品更富于作者个人的悲欢恩怨色彩了。”

(五)屈原与但丁文学创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屈原和但丁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共同点,例如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塑造的梦幻世界、大胆的想象力等。然而东西方的这两位伟大诗人在气质、经历方面毕竟有很大的不同,作品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我们首先分析相似性,具体体现在:第一,他们诗歌体现出的浪漫主义风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楚辞》具体体现了诗人的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的精神主要体现在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象征和隐喻等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通过神话创造雄伟壮丽的图景等方面。但丁是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神曲》其实是一次诗人“梦游”,在为时七天的“梦”的历程中,他先下地狱,又入净界,最后升入天堂。作品字里行间显示着但丁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和将古代神话、传说赋以新意的艺术构想力。第二,屈原和但丁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楚辞》中的一次次壮观的天界神游,望舒先驱,飞廉奔属,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但丁想象和联想极为独特,他借用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形象并赋之以新鲜的意义。例如作品中大多数地狱的把手怪兽们都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而天堂的形象与奥林匹斯山上诸神有直接借用关系。第三,他们都塑造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并且采用隐喻的表达方法。看屈原的诗歌你常常有一种时空瞬息转换的错觉,亦真亦假,亦梦亦真……《离骚》中一系列爱情婚姻的比喻正隐喻为君臣关系,以男女之间感情的不和谐隐喻君臣的疏远。但丁亦如此,他常采用中世纪常用的梦幻手法,通过梦境与古今各种人物沟通,进行直接对话,这样便产生了超出现实主义手法的现实主义效果。《神曲》中也体现了隐喻修辞手法,如但丁在黑森林里遇到的三只猛兽,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及贝阿特丽采等等。

其不同之处表现为:第一,但丁的《神曲》显得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体系感和逻辑感,这种体系是他对希腊、罗马神话体系与基督教神学体系的重组,使诗人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一个道德家和思想家的特征。而屈原的《离骚》则呈现出强烈的抒情性特点。这种抒情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美好理想被冷落的怨情,正像诗人反复以“香草美人”的意向表现他的无奈一样。又表现为《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不像《神曲》中的但丁一样在彼岸的世界里一直走到底,而是对他的楚国表现出一种无尽的难舍难分,这便在感情上表现出对改造现实世界的无怨无悔的决心。第二,《离骚》没有《神曲》那样的宗教影响,它描述的神灵更像是一个个对话的智者而不是膜拜的权威。

通过对屈原和但丁及其作品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作品的差异体现出东西方民族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心理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学由于时代、地域、环境的不同而体现出的特殊性,同时可以通过对比发现其惊人的相似性。这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文学的发展面貌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后的作家在进行创作的同时,可以吸取前人的创作方法,总结创作的经验教训,在前人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文学的创作手法、风格面貌等,为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

[4]王维克中译本.神曲・天堂[M].作家出版社,1954.

[5]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