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房子,知冷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房子,知冷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房子,仿佛一把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让人唏嘘于过去,憧憬于未来。

也许再没有一个物件,能串联起人生的梯层和纬度,能反映出如此复杂的社会百态,世事更迭。

也没有一个时期,一个年代,像当下这样,赋予房子这么多复杂的枝桠,剪不断,理还乱。它是必需,又是身份;它是“港湾”,又是财富,无论男女老少,愿意花毕生心血为之不断获取、努力升级,同样也为之魂系、迷茫、纠结,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我们无意去探究好房子的物理属性,硬件指标有时一目了然。房子是钢筋水泥,人是血肉之躯。在“浮躁”两个字已经口口相传,成为这个社会公认标签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把目光投放在物理之上的精神层面。毫无疑问,虽然物质与精神可以并行不悖,但往往会人为地被摆放天平称称高低。如果精神被物质绑架,那么也许物质越高大,精神越低垂,幸福感同样会不断模糊,不断远离。

所以,无论你是追求“钟鼓馔玉、碧瓦琉璃”,还是守护着“适口者珍,知足者乐”的生活法则,抑或把“守拙归园田,室雅何须大”奉为生活真谛,最好都别忘了“只有心安之处才是家”。

因为,有温度的才是“好”房子。

年代烙印VS潮流喧嚣

提起房子,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感触更深。因为经历的多,转折点多。

这一代人大多在大杂院长大,睡过吊床、住过蜗居、经历过住房商品化初试、集资建房、按揭买房等等,对房子的感情尤为复杂。

李峰私营业主40岁

小时候住的大院子,四间房子,住了三代十四五口人。院子里养着鸡鸭鱼,种着菜。平时孩子们就在大院子里疯跑玩耍。

后来大杂院慢慢消失,被林立的高楼取代,而且楼越建越高,城市已经没有死角。我在上初中前,楼房没有超过7层的,也没有电梯一说。一层基本住十几户,谁家做什么饭,味道都能闻得见,邻里间都比较熟络。

1979年,离开大杂院住进父母单位分配的楼房,看到家里有独立的卫生间可以洗澡,那种兴奋无以言表。虽然和父母姐姐住的是建筑面积只有60平方米的房子,但脚底下不再是黄土了,觉得就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那时候人们都喜欢住老城区,交通和生活都很便利,还比较静谧。

也许很多青岛本地人都比较容易沉浸于自己的小日子,不思“进取”。所以我们在这个小房子里一住15年。虽然从1980年住房商品化之后,仿佛不知不觉中城市每天都在变――东部崛起,周边区市高歌猛进,老城区不甘寂寞加大改造,如影随形的是房价也在一路上扬,这一点一直让很多安于现状,没有先知先觉的青岛人后悔不迭。

2004年,结婚的时候就在父母不远的地方买的房子,也是60多平方米,够住,也没想过贷款买大房子。“看菜吃面”,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

后来渐渐感到周围的“喧嚣”,大家张口闭口就是换房子,卖房子,换别墅,投资房子。那时候老城区已经开始喧闹,外来人口不断聚集。不远的一条步行商业街,有统计周末日流量达到473多人。受各种原因影响,2006年我们贷了小部分款换到崂山的一个小区13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次换房子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不会盲目地放大追求,而是顺其自然。看到时下很多“房奴”,勒紧腰带买房子,我就觉得这样改善生活,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快乐。

现在很多人一家几口人就要换几百平方米的房子,大多不是真的需要,而是心乱了。或者潮流、或者圈层影响了选择,冲击了思想。比如你本来住三室一厅的房子觉得很好,挺知足,去朋友家的别墅做客回来,可能就不会涛声依旧了。这就是潮流,它裹挟你,即使踉踉跄跄也想不断往前再往前。

其实“好”是经不起比较的,比上永远不足的失落感也容易让生活失重。很多人的终极梦想,就是住一个有大院子的房子,可以种花种草,可以看到孩子在院子里撒欢,我想想我小时候住的院子好好修整一下,不就是这样吗?

情感第一VS房子至上

请你做道题:他是结婚一直租房住的“无房户”;他刚牵手了意中人;他结束马拉松恋爱准备结婚,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要买房。

曾几何时,自从爱情被贴上了“房子”的LOGO,你是“啃老”也罢,倾囊所有也罢,东拼西凑也罢,月月还贷款压力山大也罢,总之殊途同归:房产证和结婚证,一个不能少。

否则,就是耍流氓,就是忽悠丈母娘。

在本世纪谈婚说嫁的男人们,突然不明白,什么时候好房子和好男子就画了等号?

刘鹏 媒体人45岁

好房子和好人哪个指标更重要?我们当时谈婚论嫁的时候,不像现在这样一定要把男方有没有买房能力放第一位。

物质普遍平淡的时候,大家不但不会讲求,甚至要刻意把感情和物质划清关系,不然感情就不纯粹。当物质空前丰富,什么东西都要明码标价才不落伍,面对共识,谁都挺难置之度外。

那时结婚,基本上自己和家人最看重的就是人品好赖、两个人感情合不合得来,其它的都可以忽略不计。

2001年,朋友有个70平方米房子刚好要卖,刚结婚的我就接了手。钱不太够,父母接济了点,如果当时父母没有,我们也就一直租房子,日子过得也很安稳。

那时候夫妻之间以同甘共苦为荣,两个人为了改善生活起早贪黑地忙碌,虽苦却很踏实。并且两个人都特别珍惜得来的一切,因为这是两个人共同打拼的成果。

一直觉得,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离婚率高居不下,就是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来得太容易,就是太急了。有的父母孩子刚毕业,婚房就轻描淡写地准备好了,孩子如何体会经营一个家的辛苦和快乐?还有的为了买房结婚,背着沉重的还款压力,住再好的房子,心情能放松吗?而且感情的质量不是空间大小所能左右的。

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标准的愿想和权利,但不能操之过急或者标准粗暴单一,眼睛多放在地基上,而不要一下子要个高楼。

举个简单的例子,先要房子再要爱情和先要爱情再要房子,同样的东西,选择的顺序不一样,结果往往就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