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呷一口西湖龙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天的清晨薄雾,紧紧拥抱着漫山青翠的龙井茶园,茶芽在天地母亲的怀抱里愉悦地醒来,静静等待采茶姑娘的到来,跃之于一芽一叶上的灵动,说不定哪天就是舞动在人们的玻璃杯中、盖碗中、乃至匆匆行人的旅行壶中……
春天的西湖,春天的杭州,香味叫“西湖龙井”。
身世美如传奇
说到西湖龙井茶,就不得不提到老龙井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这十八棵茶树也由此被封为“御茶”,留下了千古佳话。如今,每天都有四方茶客前来参观老茶树,一睹“御茶”之风采,听听有关龙井茶的历史故事。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于公元780年面世的陆羽《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其间记载了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内容。他隐居杭州,潜心茶叶研究,至今在余杭还保留着他曾经饮用过的“苎翁泉”,也被称做“陆羽井”。此后,龙井茶经历了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被列为贡品。诗人林逋用“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赞美龙井茶。高僧辩才法师归隐的故地,也即当年与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品茗吟诗之处――寿圣寺胡公庙,其旁有一口古泉,崖壁上刻有“老龙井”三字,至今尚存。
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传市,有爱茶人虞集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至明代,龙井茶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不仅走出寺院,还为平民百姓所购饮。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州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和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之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分封“十八棵御茶”之后,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茶,鲜有作深绿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1730年杭州最大的一家茶叶店翁隆盛茶庄专营龙井茶,当时该店在龙井翁家山产茶区收购龙井花叶,很重视茶叶质量,由专人验收,加工精细、包装讲究,以高档次和货真价实而扬名。后在香港、上海开设分号,美名“江南茶王”。
邻家有女初长成
西湖龙井茶区地跨北纬30'04~30'20度,东经119'59~120'09度,处于浙西丘陵山区向杭、嘉、湖平原沉降的过渡地带,它东濒西湖,南临钱塘江,周围山峦重叠,翠竹婆娑,溪涧常流。龙井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呈马蹄形群山环抱之中。东群山蜿蜒直下的山脉,由高向低伸向钱塘江和西子湖,形成多条水气山谷地带,吸纳南来的和风细雨,朝暮云雾缭绕。独特的小环境,使茶树终年处在云雾缭绕、浓荫笼罩之中,经常受漫射光照射,有利于茶叶中芳香物质、氨基酸等有效成份的合成和积累。尤其春茶季节,蒙蒙细雨,淡淡薄雾,幼嫩茶芽越加滋润。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小气候条件造成了西湖龙井茶特异的品质。
茶园的土壤主要有白砂土、黄泥土、黄筋泥土与油红泥土四种。其中白砂土面积约占20%左右,分布于山地上部及陡坡上,优质龙井茶大多产自这里。狮峰的成土母岩主要为泥盆系上部,属“西湖石英岩”的残、坡积物,质地为砂壤土,土壤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磷、硼、锰等含量适宜,特别是岩石、土壤、茶体均具有高钾或适量钾与低钙的特征,这与狮峰龙井茶的优良品质有密切的关系。黄泥土占60%左右,遍布低山丘陵。它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千里岗砂岩等多种岩石风化而成。土层厚度、质地、通透性都很优良。此外,还有油红泥土和黄筋泥土两种。
西湖龙井茶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型气候。受“一湖一江”水气调节和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多雾,在三面环抱的群山中,白云峰、白鹤峰、北高峰、南高峰形成自然屏障,挡住西北寒流的侵袭,密林与多雾造成大量散射光和紫外线。
西湖之泉
自古以来,西湖龙井茶区的百姓不仅会栽茶、制茶更会鉴茶、品茶。明代杭州有位名叫许次纾的茶人,在其著作《茶疏》中说:精美的茶叶蕴含着幽香,是要靠水来发挥出来的,没有水就不可讨论茶本身的优劣了。直到今天,杭州人对喝茶的水还分外讲究。
西湖群山发育了多处名泉,泉水因发育在不同母岩基质上,形成裂隙泉、喀斯特泉、孔隙泉三大类别,具有不同的形态特性。西湖名泉之首的虎跑泉水从石英砂岩石渗透出来,总矿化度每升只有20―150毫克,放射性稀有元素氡的含量每升高为26埃曼,水质纯净,其味清甘。
世人赞不绝口的“龙虎饮”,便是用虎跑水来冲泡西湖龙井茶,又称“西湖双绝”。一曲《春江花月夜》,一杯龙井软新香,这正是杭州的茶俗,西湖的茶情。
采摘炒制冲泡
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以一芽两叶的标准采摘,强调细嫩和完整。茶农常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采摘要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不能采碎,不带蒂头。炒制1000克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7-8万个细嫩芽叶,芽叶全长不超过2.5厘米。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采一次,因此全年茶叶采摘30批左右。头茶在立夏前结束,前后才一个多月时间;二茶在小满开采,到芒种后几天结束;三茶在夏至开采,到大暑前几天结束;四茶于立秋前10天左右开采,到白露时结束并封园。现在在西湖龙井茶产区,大部分茶农只选择了采摘和精制头茶。
西湖龙井茶的炒制工艺,十分独特。整个过程精致细腻,全靠手工完成。初制流程分为鲜叶摊放――青锅――回潮――青叶分筛与簸片末――辉锅――干茶分筛――挺长头――归堆――贮藏收灰等10道工序。
摊放是决定和形成龙井茶品质的关键一环,不仅可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块,而且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一般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厘米左右,中下级原料可稍厚,摊放8-10小时。目的是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提高鲜爽度。
龙井茶炒制,根据原料的大小老嫩和炒制过程中鲜叶失水的多少,灵活掌握火候。龙井茶炒制统称有十大手法,抓、抖(透)、搭(带)、拓(抹)、捺(挺)、推(挤)、扣、甩、磨、压等10大手法。当然在炒制时,炒制手法不是依次单独使用,而是交换进行,同时要密切配合火候,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看茶做茶。其中“青锅”和“辉锅”两道工序是整个炒制作业的重点和关键。
青锅。每锅投入摊放叶75-200克。鲜叶下锅温度70-80℃,以鲜叶下锅时能听到轻微的爆声为宜。随着茶叶逐渐干燥,温度要随之降低。先用抖、拓手法,使茶叶散发水分,待茶叶发软时加用搭。手势要轻,炒3分钟左右,当芽叶开始干瘪,温度可适当降低,要减少抖的动作,增加搭、拓的手法,促使茶叶表面光滑。炒至梗子干瘪,梗叶色泽一致,约达七成干时即可起锅。青锅时间需18分钟左右。炒制时,手势开始宜轻,尔后适当加重。开始手势重了,茶汁会溢出,茶叶颜色发黑,条索会太紧;后阶段手势轻了,茶叶会形成“空壳燥”。
辉锅。每锅投叶200-250克。下叶锅温55℃左右。开始用拓,并适当抖几下。待叶子转热后,采用轻抓、轻推、轻捺的手法。炒到茶叶不粘手时,改用抓、推、捺的手法,同时茶叶在手中不断地进行里外交换。此外,用力要由轻逐步到重,再由重逐步到轻。茶叶炒到快干时,不能太用力,要守住茶叶尽量不让它“逃”出手外。如此一直炒到梗、叶干燥程度相同,最大的茶叶手折即断时,就可起锅。起锅前温度要高一点,这样方能保持茶叶色泽不变。辉锅时间为22分钟左右。
龙井茶的外形和颜色,在青锅时就已打好基础。辉锅的作用是将品质固定和升华。龙井茶是靠手与茶叶、茶叶与茶叶、茶叶与锅子的相互磨擦,精心制作出来的,所以说龙井茶是茶农的工艺品、艺术品。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也因此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茶叶博物馆满觉陇炒茶中心在杭州满觉陇村杨家山。
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苗锋显露;色泽翠绿或带糙米色,鲜活而油润;香气馥郁,清香持久;滋味甘醇鲜爽;汤色杏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一般选用无色透明洁净度好的玻璃杯,杯中置茶2克左右,用80℃左右的开水冲泡。先往杯中冲入约四分之一杯水量,浸润20~40秒,便于内含物质的溢出。然后提壶续冲,只见杯底细嫩的茶叶一旗一枪舒展挺立,上下沉浮,绰约多姿。
小小一片龙井茶,不正以其纤小的身姿,淡雅的清香,在吸引着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