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声乐教学中的“声”与“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声”与“乐”是声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正确理解“声”与“乐”的辩证关系,对于理清声乐教学的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指导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教学;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21-02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现象:有的学生不喜欢练声,只喜欢唱歌,结果一上台演出拼命去表现可就是没声音;而有的学生在琴房练声效果不错,一到舞台上唱歌就索然无味,无法赢得听众的认可。这些顾此失彼的现象不止一次出现在教学中,困扰着学生的学习,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也引发了我们对声乐教学中“声”与“乐”的进一步思考。
声乐(vocal music),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能够真正去理解它的人却并不多。其实,我们拿它与音乐的另一种形式——器乐相比较,就好理解了。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二者有共同的意义是“乐”,二者的不同是在“声”与“器”即“人声”与“乐器声”的不同。我们知道,器乐是以乐器为物质基础,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应用,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那么,声乐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以人的歌唱器官为物质基础,借助歌唱器官的性能特征,结合歌唱技巧的应用,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声乐作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声乐的涵义,也明白“声”实际就是歌唱发声技能技巧的应用,“乐”就是指情绪和意境的表现。
一、“声”与“乐”的关系
(一)“声”是“乐”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声音就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人们借助声音,运用技术来表现客观现实、抒发内心情感、寄托理想和希望,就完成了歌唱的全过程。纵观人类声乐发展的历史,没有哪一个时代或哪一种声乐艺术不重视声音技术的训练和运用的。比如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形式戏曲,它里面不但对声音的类型有严格的要求,同时还针对不同的唱腔有不同的声音要求,也有很多关于练声的方法和嗓音保护的知识。再如,欧洲声乐史上,关于歌唱发声训练方法的记载有很多,有的至今还在被人们沿用。从学校教育开设声乐课以来,长期的、大量的声音训练更是放在了专业学习的首位。只有对声音驾驭能力或嗓音的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去更好地表现音乐。我们很难想象一种存在发声问题的歌声会让人如痴如醉。因此,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歌唱首先应该有正确的声音,良好的“声”是实现“乐”的前提。
(二)“乐”是“声”的目的
古人云: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歌之。人类之所以要歌唱,是因为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韩娥余音绕梁”、“秦青响遏行云”的动人传说。“余音绕梁”和“响遏行云”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比喻,但它却反映出人们对声音完美境界的共同认识:是否能激发听众内心的强烈共鸣,达到感人肺腑的至深效果。歌唱者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素质来诠释歌曲的内涵,然后借助娴熟的歌唱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这样才能具有艺术感染力。而只有歌唱技巧缺乏艺术感染力情感表现和艺术修养的歌唱显然是不能打动人心,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正因为此,我们评判一个人歌唱是否具有艺术魅力,不在于他的声音有多大,也不在于他的音色有多漂亮,而在于他的歌声有多感人。
(三)有“声”有“乐”谓之“声乐”
声乐艺术是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声”前提,“乐”是目的。只有声音,没有音乐,或者只有音乐,没有声音,这都不能够成为完整的声乐。二者作为声乐的两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我们在声乐训练的学习中,在训练声音的同时,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音乐乐感的培养也是应该从小抓起的。完美的声乐演唱,都是建立在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音乐内涵的表达以及歌唱者高超的声音技巧之上。歌唱者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好的声音,那只能表明他具备了一件好的乐器。歌唱者如果一味追求作品的表现,不注重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那就无法真正达到歌唱的情感表现。因此,在演唱中,既要有良好的声音技术的运用,又要有情感意境的合理表现,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才谓之“声乐”。
二、对声乐教学的启示
(一)走出认识的误区
在声乐学习和训练当中,“声”和“乐”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统一体。但由于二者自身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学生不够全面的认识,就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比如说,有的同学在歌唱中一味地追求声音的技术,过多强调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位置等,忽视了歌唱整体的情感表现。当登上舞台演出时,他们像往常一样,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声音上,还没开口就战战兢兢,一旦有一点问题,就更加紧张,甚至连音准都出了问题。这样只能导致有声无情,甚至僵硬、呆板的舞台效果,使整个演唱毫无艺术感染力。也有的同学,在平常的歌唱中盲目追求情感的表现,忽视对声音的基本训练,凭着嗓音的本钱,高音时歇斯底里地喊叫,弱音时要么是捏着嗓子声音又白又用硬,要么是漏着气声音发虚,缺乏正确的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这也是难以达到歌唱情感的合理表现。在演唱中,如果歌者不能用良好声音技术来支持自己的声音,演唱就没有规范,随意性很强,或僵硬或缺乏弹性,该弱的地方弱不下去,该强的地方也强不起来,大喊大叫,上气不接下气,一个长乐句要分成几小句来唱,甚至破音连连,这样的情感表达也就失去了歌唱艺术的审美价值,即使有内心充满激情也无法正确地表达。所以,无论重“声”轻“乐”还是重“乐”轻“声”都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在日常的训练中应该注意,只有“声”而没有“乐”充其量是个技术工匠,而失去“声”的支持的“乐”也就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进行艺术的创造。“声”、“乐”要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
声乐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声音和运用好声音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树立一个正确的声乐学习观,这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的声乐殿堂中,优秀的声乐作品不计其数,很多学生在欣赏着美妙声乐旋律的时候,却忘记了歌者的存在,不少人过分追求旋律优美且难度技巧高的歌曲进行演唱和学习,但忽视了自己对作品的驾驭能力。也有的学生,为了达到自己喜爱的歌唱家的声音效果,完全去模仿光碟里的声音,或急于求成,捏着嗓子去挤出声音来,最后导致养成一些难以纠正的毛病,甚至毁坏了嗓子。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声”和“乐”的辩证关系,及时树立科学的声乐学习观念,在教学中坚持“声”“乐”两手抓,从开始上课就不仅要注重练声,还要强调歌唱的表现,甚至可以在练声当中要求学生加入场景,做到声情并茂。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声乐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加强自身的素养,及时进行“充电”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演唱水平,不能靠“吃老本”来应付教学。长期繁重的教学,会使人处于机械式工作状态,再加上总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容易让声乐教师产生“审美疲劳”。一旦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陷入了低级的重复劳动的困境中:教学没有新手段、新方法,缺乏新意,培养出的学生自然也就没有创新意识。因此,声乐教师要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加强自身的素养。一方面要多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关注业内专家学者的新成果、新理念,将之用于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习其他相关姊妹学科的知识或教学方法,加深对自身教学理解,促进教学手段方法的提高。只有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教学才能有创新,才能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总之,“声”与“乐”是组成声乐的两部分,“声”是“乐”的前提,“乐”是“声”的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作为声乐教师我们要积极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者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才能使我们的歌唱具有声情并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吴克兰.歌唱技术、歌唱艺术与声乐教学[J].贵州大学学报,2010(3).
[2]刘焕成.歌唱艺术的声与情[J].艺术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