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绵城市营建中雨水景观的美学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绵城市营建中雨水景观的美学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营建集景观美学与生态优化为一体的城市环境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雨洪管理和雨水花园也成为近年来景观设计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在梳理雨水景观的文化和审美的基础上,详尽分析雨水景观的美学内涵及海绵城市营建中雨景观的营造方式,希望对当今海绵城市营建中的雨水景观设计有所启示。

一、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同时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诸多的城市雨水问题,因此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营建完备的雨水管理系统刻不容缓。2014年10月,国家住建部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理念,它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弹性空间:降雨时城市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至此,营建集景观美学与生态美学为一体的城市环境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雨水景观也往往以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附着于某些特定的空间场所之中。

二、雨水景观的文化和审美

(一)中国的雨水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不同时节、不同场所、不同轻重缓急的雨都能激起赏雨者丰富多变的心理体验,从而创造出多变的雨水文化,并进一步营造出多样的雨水景观。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物象的“雨”,对其审美大致可区别为两种感情基调,其一是萧索、哀愁、孤独、伤感等消极情感,多见于夜雨和秋雨当中;其二为欣喜、期待、感动、畅快等积极情感,多见于春雨和夏雨当中。

对雨的欣赏古已有之,常常见诸于各类文学作品、书画艺术及古典园林之中。比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在诗歌《江南春》中写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把雨景塑造推到了江南美学的中心位置;又如明代画家孙克弘的山水画《雨景山水图》,图中画远山雾霭、近树清波,板桥屋舍点缀其中,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往往产生于留白之处,画中留白处的氤氲水汽正渲染了雨后浸染的春季景色。

美学家宗白华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写道:“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绘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人们在园林中追求诗情画意的雨景意境,另一方面又直接为雨水景观的营造提供了灵感和素材。比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这处景观是最佳的赏荷之处,它的命名就直接出自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夏季盛放时可观荷花满池,秋雨来临时可听雨打残荷。可见雨水和阳光、植物一样,都是营造景观的天然素材,它是可观、可听、可闻、可感的,通过巧妙的设计应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雨水景观的美学内涵

“美”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它的含义也绝不仅仅是形体的优美与漂亮,而是包含了更深刻的意味。雨水景观的“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精髓,它融合了古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这种饱含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模式在当代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之下依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究其美学内涵,可从功能美、形式美及意境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1.功能美。雨水具有清洁纯净的美。“当暑而澄,凝冰而冽”:在凛冽的寒冬,它凝固成冰而清冷;在温热的时节,它呈现出液态的洁净与清澄。世间万物,只有水具有本质的澄澈、清洁与明净,并能涤洗万物与心灵。就生活实用性而言,雨水景观可以改善环境中的局部小气候,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提升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降低粉尘污染。在农耕社会里,雨水是重要的灌溉资源,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便是根据一年之中的降雨量进行区分。除此之外,雨水还有食用及入药的作用。古人认为未降落到地面上的“上池水”“无根水”具有治愈疾病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无根水”能保持某些药材的药性不被破坏、保持茶叶的原有风味,故中医常用它作为服药时的药引,而文人雅士们也爱用它泡茶,以获得更佳的口感。

2.形式美。雨水景观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瀑布、叠水、溪流、河湖,每一种自有每一种的趣味。雨落水面、银花四溅,雨滴屋檐、似珠似线,淅沥细雨、烟雾一片。相近的形态之间还可以通过改变路径、高差及流速,以形成层次更丰富、更细腻的雨水景观形态。

3.意境美。山水文化滋养下的中国雨水景观不仅有功能美与形式美,更重要的是目视、耳听、鼻嗅、体触等多种感官共同激发下所产生的意境美。雨以自己的形、声、雾,结合园林万物,展现了雨水景观特有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呈现又是全方位的,观雨、听雨、赏雨、戏雨……多变的雨,造就了多变的雨水景观的意境美。

雨景的意境美以声景的塑造最为典型,最佳的搭配是雨与植物的组合。中国古人在造园时,创造性的在建筑物旁边种植芭蕉、梧桐、荷花等阔叶植物,再配合着传统建筑屋顶的瓦片和配置的山石,下雨时,淅沥的雨点滴落其上,这些组合式的美妙声音传入人耳,或心旷神怡、或如醉如痴,如此便形成了一幅鲜活的“听雨图”,通过雨声的塑造呈现出多元的雨水景观意境美。

三、探求海绵城市营建中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

在海绵城市营建中利用雨水打造景观时,应当在深入分析景观美学的基础上,充分学习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特质,满足雨水收集、存蓄和利用的同时,将雨水处理与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寓工程技术于景观设计为一体的雨水景观。

海绵城市建设中利用雨水的大体步骤是:收集―储存―净化―回用,下面具体探讨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法。

(一)雨水的收集呈现动态美

雨水的收集过程可以呈现出水的流动性,从而形成溪流、跌水、瀑布、涌泉等多元景观形态。雨水的集流分为绿地集流、铺装广场集流以及屋面集流三种类型。

1.绿地集流的水质较好、易于利用,在设计中通过降低绿地的高程,使其低于两边路面或铺装地面,从而消纳屋面排水及地面不透水铺装的径流;同时,在不影响游人活动和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在低洼处设置下凹绿地收集雨水,形成溪流与水潭的形态,营造出季节性、变化性的景观。

2.铺装广场集流量较大,首先为了减少道路、广场、停车场的地表径流,可以采用多孔沥青和透水的混凝土、陶瓷砖、草地砖等透水铺装材料,采用透水铺装结构,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使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和下面的土壤层;同时,利用管道将集流的雨水输送到地表或地下的蓄水池中,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及利用,过程中便可塑造水道、跌水及瀑布景观。

3.屋面集流主要通过屋顶花园及屋面排水的方式进行处理,屋顶花园的设计旨在将屋面绿化,一方面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另一方面为建筑物提供更高效、更节能的绿色空间;屋面排水的景观化处理更易产生特别的效果,比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利用屋檐雨水引至假山山顶,再呈瀑布状泄流而下,形成园景中的“飞雪”景点,将雨水的动态美与景观营造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二)雨水储存的静态美

雨水的储存可以利用河道、池塘、湖泊、湿地等水景,蓄存雨水的地表径流,将水体与景石、植物、栈道、平台、汀步等要素相结合,使水显得灵动,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展现水的静态美。雨水的储存包括地表蓄水和地下蓄水两种类型。

1.地表蓄水的景观形态很丰富,包括水池、水渠、堰塘、湖泊等。地表的各类蓄水池用来收集、贮存非饮用水的水源,可用于清洁环境、喷洒绿化,必要时还可用作工业用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多元的地表蓄水设施还可以极大地改变城市生态面貌,无论是人工形态的水池、水渠,还是自然形态的池塘、湖泊,在暴雨来临时,都可以把雨水引入蓄水池中,减少城市积水;干早时节,水气的蒸腾作用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清新、湿润;从池底渗透下去的水,还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形态各异的蓄水景观还能美化环境,供人观赏、游玩、嬉戏、互动,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2.地下蓄水池是利用人行道、车道、停车场的地下结构空间,采用透水铺装,其下依次铺设砾石层、土工织物,干净的碎石,再用不透水的土工膜将该结构包围起来,作为一种蓄水池使用,这种类型的蓄水设施往往属于不可见的隐蔽工程。

(三)水质保持与净化的生态美

水质的保持和净化是通过沉淀、过滤、曝氧等生态处理技术来实现的,设计过程结合景观营造手法,展现水的生态美。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设置人工湿地来净化雨水,将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与景观营造相结合,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处理雨水并加以利用。人工湿地将进入湿地系统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吸收、转化和利用。涌泉、跌水等动态水景可以给水体曝氧,池塘、湖泊等静态水体则可以为水的自我净化提供场地,不同品种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质、分解污染物,又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植方式,同时满足景观美和生态美的双重要求。

四、结语

在海绵城市营建过程中,对雨水景观的处理应从功能美、形式美、意境美三个方向着手分析,从静态美、动态美及生态美三方面着手设计,将雨水利用和场所打造联系在一起,挖掘雨水所蕴含的艺术特质,表现出景观设计中雨水景观独特的美。在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利用雨水的同时,让人们关注雨水,和雨水产生互动体验,创造与场地契合且具有归属感的雨水景观。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加快推进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2015B2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