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漫长的旅程 心灵的归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长的旅程 心灵的归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对其小说的研究经久不衰,尽管很多学者关注福斯特的小说,但对《最漫长的旅程》却鲜有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解读。本文将从该小说的三个主要地点,三位主要人物来探讨主人公里基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心路历程

爱·摩·福斯特(1879-1970),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只写过六部小说,并且有五部已经被拍成了电影,他的作品字字珠玑,句句精华。《最漫长的旅程》是福斯特的第二部小说,也是自传性质最强的一部小说。被称为是福斯特的“英国小说”,同时也被评论家认为是福斯特作品中“最灿烂、最有戏剧性、最动情”的一部小说。福斯特本人认为这部小说是“最欣然命笔写出来的一部”,因为它“更接近心智和心灵的结合点,即创造的冲动进发火星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的书名来源于雪莱的长诗《心之灵》里的诗句,“开始走上那最沉闷最漫长的旅程”。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生活过的剑桥大学、索斯顿公学以及威尔特郡三个地方,展现了主人公在自己“最漫长的旅程”中的三个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心路历程。

一、里基在剑桥的生活

剑桥,作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学府,对一般人而言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但是,里基这位身残志坚的少年做到了。里基,虽然是一个身有残疾的跛子,并且曾经一度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所嘲笑,他的父亲之所以给他起名里基就是因为里基与英文单词rickety相近,意为蹒跚、摇晃,名字中暗含了里基腿部的残疾,即他身材“离奇”,似有取笑之意。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在里基这里恰恰得到了验证。自己的跛脚竟然也成为了自己亲生父亲的笑料,可想而知这样的事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多么严重的创伤。里基是他父亲的受害者,但他父亲不但不给予同情,反而还讽刺挖苦他,里基从小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在里基心中,他的母亲慈祥,“善良、无私”,母亲对他“宠爱有加”,他对母亲也是“崇拜有加”,宁肯成为母亲“手中的一块蜡”。

里基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尤其是天赋聪颖的安塞尔。《最漫长的旅程》开篇第一句便是“牛是存在的”。在这里,“牛”被一群剑桥学生用来象征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一天,当他们正在讨论这个哲学问题时,里基的两个老朋友突然造访。一个是已经订了婚的年轻女子阿格尼丝·彭布罗克,另一个是她的兄长赫伯特。阿格尼丝的未婚夫杰拉尔德体格健壮,曾在公立寄宿学校读书期间欺凌过里基。当里基向安塞尔介绍他的朋友时,安塞尔拒绝与她们认识,并且不承认阿格尼丝的存在。

剑桥是一个小社会,没有那么多尔虞我诈。里基从进入剑桥接受教育的那一刻起,也就意味着他开始步入社会,接触人生,也就是从“自然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的第一步。对里基来说,剑桥就是一个温床,虽然是一个小社会,但是他依然可以我行我素,行为不受任何世俗的羁绊,思想可以信马由缰,里基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真实的反映,一切从“唯乐原则”出发。剑桥之于里基,犹如蓝天之鸟:鸟只有到了飞离了鸟窝才知道天空有多么的辽阔,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想要的远方;同样,里基来到剑桥之后,才知道自己所处的舞台有多么宽广,才激发了自己内心的欲望,才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二、里基在索斯顿的生活

里基离开剑桥之后,受阿格尼丝及其哥哥赫伯特的影响,选择到作为“中产阶级的心脏”的公学中任教。索斯顿是当时英国社会“一个缩小的世界”,那里散发着“商业和势利的气味”,孩子们所能接触到的是“劣等食物、虚假宗教、各种虚假的冠冕堂皇的谈话”。此时里基那颗“发育不良的心”使他看不清现实生活,并且迟于行动。秉持着“真”与“善”的道德准则,尽管自己的婚姻和工作都不尽人意,里基从剑桥毕业后便投身于“伟大世界”的怀抱。

里基在索斯顿生活期间,他看到了自己向来追慕的身体强健、精神平静、过着一种无思考的生活的古希腊青年的影子。对于体弱身残、栖居于文化中心、终日沉浸于反思因而自我意识病态发达的里基来说,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索斯顿公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团队精神和爱国主义,里基想到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默默无闻但兢兢业业的人靠自己的实际行动造就了大英帝国的强盛,他觉得自己的学院生活像影子一样。学院中的人能精彩地谈论爱与死,但却不懂得真正的爱和死,他们说得多,经历的却很少。

进入索斯顿,里基想要在“唯实原则”的指导下,在“自我”的规约下,寻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相反以失败而告终。据此,可以理解为:里基寻求“自我”的路线是有偏颇的,他内心深处的“本我”是想要寻找一份社会认同,去追寻自己母亲的踪影,但是在社会规约或者说是在“自我”的约束下,压抑住了自己内心迸发出的那种欲望,但是不得已而为之,里基给自己的“本我”披上了一层“自我”的外衣,想要在“自我”的掩饰下去实现自己“本我”的真正想法,其结果注定是要落空的。“自我”只是对“本我”的一种压制,只是一种指引,并不能完全替代“本我”的欲望。所以,里基的“本我”是寻母,“本我”掩饰下的“自我”是寻求爱情,由于对母亲的爱与对妻子的爱是截然不同的:母亲的爱是无私的,而妻子的爱是附加了物质条件的,二者的不对等导致了注定的失败。

三、里基在威尔特郡的生活

只有经历“一系列痛苦的危机之后,里基才能看到事实,下决心离开彭布洛克并与斯蒂芬在一起”。里基最终冲破了周围的迷雾,逃离了索斯顿,来到了姑妈所在的威尔特郡,开始了新生活。里基渐渐地能够真实地面对生活,不再生活在幻想中,并且摆脱了阿格尼丝的控制,开始了他道德与心灵的救赎。

里基终于进行了正确的道德抉择,勇敢地面对斯蒂芬,他决定承担对他的责任,以此来“赎罪”。当与斯蒂芬在一起时,里基能够安然地面对一切。里基在威尔特郡的新生活,是从索斯顿那个充满了利益、物欲社会的一种解脱,是自己对生活的重新选择。由于其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在希望即将破灭之际,他需要重新的给自己树立起一个希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重新拾起自己对生活的幻想,需要重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自己“理想生活”的代言人。

里基以生命的代价践行了自己的道德追求,艰难地走完了他追求真实、理想生活的“漫长旅程”。里基的死亡使斯蒂芬“认识到了家庭责任感”,同时它也代表着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希望”,里基拯救了斯蒂芬的肉体和灵魂,斯蒂芬因此也被“唤醒”,里基“赋予了他灵魂的救赎”,斯蒂芬婚后有了一个健康的女儿,也就是说里基自己没能够完成的理想现在从斯蒂芬那里得以完成:追寻自己的母亲,让母亲的血液继续流淌,开始走上了新的旅程。

四、结论

通过对该篇小说进行解读,我们发现主人公里基所追寻的一系列“理想”生活背后的动因,表面看来是在讲述里基·艾略特的成长故事,但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关于里基成长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爱·摩·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M].苏福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陈雷.中产阶级与浪漫主义意象-解读《最漫长的旅程》[J].外国文学评论,2006(2).

[3]骆文琳.漫长的旅程,注定的悲剧——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最漫长的旅程》里基·艾略特的命运[J].中北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