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与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由于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

一、发病症状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

二、发病条件

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平方米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

三、防治方法

1、降低菌源

水稻纹枯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防治宣传,并从品种筛选、耕作制度改进及先进栽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菌源基数的多少与稻田初期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生产中要有效降低菌源基数、减少初侵染源。

1.1原来已发过病的稻田,其稻草不能直接还田,只能燃烧或垫厩;若需做肥料时,须经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

1.2打涝菌核。在秧田或大田灌水耕耙时,因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上,混在“浪渣”中,可用筛网、簸箕等工具,打涝“浪渣”并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

2、密植

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3、肥水管理

根据水稻的生育时期和气候状况,合理排灌,改变长期深水、高温环境,是以水控病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前,适时搁田,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的排灌管理,降低株间湿度,促进稻株健壮生长,能有效抑菌防病。在施肥上,应坚持有机与无机结合;氮、磷、钾配合;并贯彻和力求做到配方施肥。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在施肥比例和时期上,提倡“施足基肥、控制蘖肥、增施穗肥”原则。

4、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应掌握“初病早治”原则;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发病率达5%或拔节至孕穗期、发病率达10-15%时,就需要及时进行药剂喷治。一般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井冈霉素是目前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经多年使用,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并没有增强多少,抓住搁田复水后和发病初期等关键时间用药,必要时适当增加用药量,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纹枯病发生重的年份,因地制宜地选用一些持效期较长的药剂进行防治,有利于减少用药次数,提高病害防治效果。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这类药剂特别适合在水稻拔节前或拔节初期使用,在防治纹枯病的同时,还有抑制基部节间拔长,防止倒伏的作用。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特别是有轻微包颈现象的粳稻品种)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不同水稻品种、不同药剂以及不同的用药量条件下,所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其中烯唑醇等药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也可以选用。

(作者单位:155802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第二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