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辙晚年寓居史料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辙晚年寓居史料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辙晚年“卜居嵩、颍间”,自号“颍滨”,在这里,完成了彪炳文学史册的《栾城后集》、《栾城三集》的编纂。现就苏辙寓居颍川的缘起、苏辙寓居颍川何处、苏辙颍川寓居的格局和功能三个问题展开探讨。

1 苏辙寓居颍川的缘起

嘉祐元年(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轼、辙二子在京城汴梁应试。眉山老乡陈景回以太子中允之职致仕,两人在京城相见。陈景回旧有地在蔡,致仕后,欲“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苏洵“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陈景回向苏洵求诗,作有:“景回旧有地在蔡,今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今景回欲余诗,遂道此意……”苏洵请老乡记住:“卜居嵩洛非戏云尔。”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故,是年五十八岁,苏轼此时在登闻鼓院任职,苏辙在大名府推官任上,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苏洵“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成为其遗愿。苏轼、苏辙对父亲“卜居嵩洛”的遗愿念念不忘。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量移汝州,在赴任途中至高安看望苏辙,临别时,特向苏辙和侄子苏迟提到父亲苏洵的“卜居嵩洛”的遗愿,作《别子由三首兼别迟》诗,苏辙《次韵子瞻留别三首》以记之。直到元祐三年(1088年),苏辙在朝任户部侍郎,“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皆仕于朝,裒橐中之余,将以成就先志”,故在位于嵩山之阳的颍川之西三十里买田置宅(苏辙《卜居赋》)。

2 苏辙寓居颍川何处

颍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设置。以颍水得名,颍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从苏辙的诗、文看其寓居“卜居嵩、颍之间”在何处,苏辙自己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寓居在西湖之滨。许州有一西湖,是由唐代曲环镇守许州时所修。“我住西湖滨,蒲莲若云屯”(《盆池白莲》);“平湖近西垣,杖履可以游。偶从大夫游,不得三经秋”(《和迟田杂舍九首并引》)。苏辙寓居在西湖之滨,言之凿凿。嘉祐四年(1059年)11月,苏轼、苏辙母丧期满,苏轼和父亲苏洵、弟辙一起返京。次年正月,经唐河、邓县、叶县、郏城,襄城至许州,苏轼既为湖的优美景色所陶醉,又对宋公不顾人民生活受困兴工治湖表示不满,有感于怀,苏轼作《许州西湖》诗。二是寓居在许昌城西。“我居近西城,城枕湖一曲。不到平湖上,何物禁吾足?”(《遗老斋绝句十二首》)苏辙在《卜居赋》中说得更具体:“自筠迁雷,自雷迁循,凡七年而归。颍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而僦庐以居。”

从苏辙诗文、方志、文物、传说相互印证,苏辙寓居许昌城西三十里的椹涧乡长店村当为合理;从今椹涧乡长店村所处距颍河仅一里的方位看,结合苏辙晚年自号“颍滨”,其寓居在今椹涧乡长店村比在西湖之滨更为符合“昔日黄门今老农”的历史真实。

3 苏辙颍川寓居的格局和功能

从苏辙诗文中可以看出,其寓居的宅院由“老宅+汴氏宅+孙氏宅+扩建”组成。在改造和扩建时,事先做了规划,并按图纸施工兴建(《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三首》)。寓居的各种建造的名称由苏辙来命名:如“东斋”、“东厢”、“东园”、“南斋”、“南屋”、“遗老斋”、“待月轩”、“藏书室”等。苏辙寓居大致有百十来间房屋。“画图且作百间计,入室犹应三岁期。”(《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其寓居“不施丹閕,唯纸窗水屏,萧然如野人之家”,整体风貌具有中原民居的风格。

苏辙夫妇住室为北堂。“吾庐虽不华,粗有南北堂。通廊开十窗,爽气来四方。”(《北堂》)诸子居住之室在苏辙夫妇居室的两旁,一有呼唤,诸子立刻可到身旁。“诸子之室,左右吾背。将食击板,一击而会。”东厢是佛堂,“东厢靖深,以奉尝烝。老佛之庐,朝香夜灯”。西厢是藏书室,室中有画屏,“素屏开白云,称我茅屋陋。濡毫愿挥洒,峰峦映岩窦……”(《画学董生画山水屏风》),这一幅山水画给人以幽深之感。而另一幅月宫河汉图则有旷远之感。“西轩素屏开白云,婆娑老桂依霜轮(月)。顾兔出走蟾蜍奔,河汉卷海矶石蹲。”而这幅画很可能是苏过所作,“东坡妙思传子孙,作诗仿佛追前人。笔墨堕地皆奇珍,闭藏不听落泥尘”(《西轩画枯木怪石》)。

苏辙寓居种植的树木花卉有松、柏、柳、竹、牡丹、、白莲等,并置有花坛、盆池等,兼有奇石。苏辙以散文家、诗人的视角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教敕诸子弟,编排旧文章。”他先后完成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和《应诏集》搜集和编纂。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湛河区教师进修学校 来稿日期:20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