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发现中学习 在应用中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发现中学习 在应用中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2-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学引入

[师]大象是陆地上最重的动物,大象的体重约为1500-2000公斤,如何称它的质量呢?

[生]用巨型大秤称。

[师提问]三国时可没有这么大的秤,此时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一生讲述曹冲称大象的故事)

[师强调]我们这样理解,称大象的质量相当于对大象的质量进行“记数”(记录、得出准确数值)。 “曹冲称象”的主要思路是“将巨大不可直接称物体(大象)的质量‘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的(石头)质量”。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记数时可采取“分解思想”:即将巨大分解成微小、整体分解成部分。

[师提问]生活中,我们如何购买面粉?

[生回答]买面粉是论斤论两,如买50斤、100斤面粉等。

[师提问]为什么不买一颗或几粒面粉?

[生笑答]面粉颗粒的质量太小,买“大量”的面粉更方便。

[师强调]“买面粉”的记数思路是“将微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物体(面粉)‘集合’成大量可称的质量”。这个现象启示我们,在记数时有时要采取“集合”的思想:即将部分集合成整体、微小汇成多数。

(设计意图:学生由生活经验了解科学记数的两大思路,为构建如何记数微观粒子作铺垫。)

2 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录像:1克水分子所含有分子数、1克铁所含有的原子数、1克H+所含有的离子数]

[师提问]我们如何“数”这么多的微观粒子?

[生容易回答]显然不能一个一个地数,应采取“集合”思想记数微观粒子,即将很多微粒视为一个集合,以此数微观粒子。

[师提出问题]那我们如何“数”水分子、铁原子或者H+?选择“集合”的标准是多少?选择3个、300个还是多少做标准?

[学生困惑]应该选择多少为一个集合标准来数微观粒子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接受用“集合思想”记数微观粒子,但对“怎样数”感到困惑。这为引入阿佛加德罗常数作铺垫。)

[师提供情景]我们先回顾一个化学方程式:C+O2=CO2

提问:该方程式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完整]

C + O2 = CO2从微观粒子的角度1个碳原子1个氧分子 1个水二氧化碳分子从宏观质量的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师提问]无论是表示微粒个数、还是表示质量,一个方程式表示的化学含义应该相同!那么。1个碳原子和12克碳;1个氧分子和32克氧如何才能表示相同意思呢?存在哪些假设?

[生甲]提出假设一:1个碳原子就是12克、1个氧分子的质量就是32克。

[师生评价]该假设显然不成立(引导学生回顾碳原子、氧分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生乙]提出假设二:1个碳原子质量的“若干倍”是12克、1个氧分子质量的“若干倍”恰好是32克;或者说12克、32克氧含有“相同”的微粒数。

[师生讨论]要证明假设二,必须算出12克碳含有多少个碳原子、32克氧分子含有多少个氧气分子?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碳原子数=1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氧分子数=32/一个氧分子的质量(师提供数据:mC=1.9934×10-23克,mO2=5.3156×10-23克)。

学生计算发现,12克碳、32克氧含有相同的微粒数,该数值约为6.2x10-23,故假设二成立。

[师提问]我们再来算一算、找一找规律,学生填表。

[师生归纳]由上表得出规律:在数值上等于物质式量一定质量的物质含有的微粒数为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x1023。

[师讲述]为了纪念化学家阿佛加德罗,我们把6.02x1023称为阿佛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再回到上面的问题:如果要你“数”微观粒子f如水分子),你会以多大的“集合标准”去数?说出选择这个标准的理由是什么?

[生讨论]多数学生用6.02×1023为标准,选择这个标准的好处是“能将微粒数、物质的质量和化学式量联系起来”,即6.02x1023个微粒的质量在数值上就是该物质的式量。应用非常方便(注意:讨论时还有学生选择3.01×1023、6.02×101024为标准,这样也可求出一定数目微粒的质量,但求的质量是化学式量的相应倍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简洁的角度进行优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思考、自己发现并归纳出物质质量与NA的关系,理解选择标准应该遵循概念承袭性、联系性和方便性原则。)

[师过渡]其实,化学家们也非常赞成同学们的观点,我们将上述观点用概念的形式规定下来。

[师讲述]这样就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物质的量,按照概念学习的“3W”程序,我们总结如下:

[师问]Why(为什么要引人物质的量)?[生答]是为记数微观粒子,师补充,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更深入地研究化学反应。

[师问]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生答]内容见上表。

[师问]How(物质的量怎么用)?学生回答不全面。

[师讲述]物质的量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应用,一是概念本身的应用问题(即概念的内涵),二是物质的量与其它概念的联系问题(即概念的外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如长度、时间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体会、表格归纳,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习。教师介绍概念学习的“3W”程序,使学生明确概念课学习的一般程序。)

[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答案D、E)

A.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B.1mol氧气一定含有6.02x1023个O2分子

C.1mol氧约含有6.02x101023个O2

D.0.5mol NH3分子一定含有1.5mol氢原子

E.1.204×1023个H2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0.4mol

(设题意图:掌握物质的量的含义、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转换关系,公式见下图。)

[练]计算并填下列空格(答案:48克、0.4克、1.5tool和1.5NA)

1.5mol O2的质量是______克?

1.204×1023个H22分子的质量是______克?

84克Fe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mol?含有Fe原子的数目是_______?

(设题意图:引出摩尔质量的概念,熟悉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的转换关系,公式见下图。)

3 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内容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学内容本身抽象难懂,物质的量、摩尔、NA)具有高密度的认知陌生性;二是高一学生身心、智力水平不高,抽象思维和演绎能力不强,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三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畏难情绪、创新精神不够,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不理解没关系,只要会做题就行了。笔者结合十余年的教学经历,重新设计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现象为喻,引导学生自行发现探究、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特色。课堂上,学生将抽象概念与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和,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