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子的“食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的“食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一部电影《孔子》将这位两千年来中国最有名的“圣人”带到了国人面前。孔子73岁病逝, 73岁,从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来看,孔子不算高龄。然而在医学不发达、人均寿命30来岁的春秋战国 时期,“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子绝对是“寿星”级人物了。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67岁丧妻,69岁丧子。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达14年,居无定所,食无定点,被追杀,挨饿, 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谓历尽磨难,由于孔子对饮食有良好的习惯和严格的要求,孔子的“食经”成为他长寿的奥秘。从《论语》来看 ,这与孔子懂养生、会养生有很大关系。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认为:人生哲学,不在于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而在于实践“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仁人君子”。他主张: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中“恶食”是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他还明确提出:“肉虽多,不能胜食。”意即席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主辅食品要合理搭配 。只有主辅食品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使人得到合理的养分,有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经常饱食(尤其是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负担,消化液供不应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导致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会产生缺血现象,使人感到困乏,不利于身心健康。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食品品种很丰富,而且对饮食也已经很讲究了,孔子的饮食观很具有代表性。

孔子发迹后,做了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俸禄都是“六万斗谷子”,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当时孔子并不因为生活富裕了而过奢侈的生活,他对饮食很讲究,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精细,粗之反;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致。

菖蒲的根是苦的,非常难吃。所以孔子要缩着头颈(难吃的样子),吃了三年才习惯。据《孝经》记载:“菖蒲益聪。”就回答了孔子为何吃菖蒲之事,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恐怕也不全是着眼于“味道好”这一点,而看重营养,即养生的。

在饮食卫生上,孔子有“八不食”:即“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说粮食陈旧了或变味了,鱼和肉腐败变质了,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得当,不吃。不新鲜蔬菜,是指蔬菜要采摘及时,比如春韭夏苋,无非是吃个鲜嫩。过时而采,形如柴草,又有什么味呢?现采现炒现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肉切得不合规(如肉压切成糜状),不吃。调料(酱)放得不当(太淡或太咸了), 不吃。从市场上买来的酒(怕有掺假)和肉(不卫生),不吃(喝)。这些与现代饮食卫生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不仅对吃很讲究,而且还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语,寝不言”中的“食不语”是饮食卫生的好习惯,因为每当在吞咽食物时,呼吸动作是暂时停止的。如果在吃饭时大谈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会同时进行,这样一来,容易使食物误入气管或鼻腔内,因此会发生呛咳、喷嚏、流泪等现象。若是鱼刺、碎骨、豆粒之类一旦误入气管,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常听老年人说“小人吃饭不要讲话”,其原理即在于此。

“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是个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

《论语》记有“唯酒无量,不及乱”之句,意即“只要饮酒不限量,但却不至于醉”。《论语・子罕》还记载有这么一段话:“ 子曰:‘入则事公卿,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说:“在外侍奉国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努力去操办,喝酒不被酒所醉倒,这些事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众所周知,酒少饮有益,多饮伤身,这些都是被古今医学及大量事实所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