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抓住儿童的灵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抓住儿童的灵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童时期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个阶段,他们总以为人能飞,在他们心里有童话,可以奇思妙想,可以天马行空,如果各种想法还能从艺术的角度得到肯定,这个自信会像一粒种子种在的心里。幼儿阶段是美育的关键期、敏感期,是右脑发散性思维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美术能促进幼儿左右脑协调发展,可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右脑活动能力在不同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利用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可以有效地刺激开发幼儿的右脑,使其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美育有益于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

但现今国内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这一些主要问题:

1、观念老旧。不管什么阶段的儿童,都是以“学”为主,把孩子当成是一个“被教育者”,成了一个“被灌输”的对象,教育者占了主体,儿童是一个客体,占据主动位置的一直都是教育者。

2、模式问题。用模式化的图形来限定了孩子的视觉,同时又限定了孩子的手和脑,他们会按照老师的“指令”,按照老师所给出的“作品样本”,非常认真地“再现”出来,束缚了儿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3、评价方向。对儿童画用简单的“像不像”,“好不好”来评价,甚至有的以考级几级来衡量,愉悦的创作过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劳动体验。

4、视野问题。认为美术教育只是画画,局限了美术教育的范畴,达不到美育的目的。

5、材料单一。材料是美术活动的灵魂,幼儿美术材料有上百种组合方式,但是目前“油画棒+记号笔”似乎成了最广泛的美术材料;儿童画题材非常广泛,但教学中内容老套单一,与主题生硬联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解决?我们需要借鉴和引入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先进教育方法,打破美术教学中的模式化倾向,突破传统美术教学中材料、工具、内容上的局限,激发儿童绘画潜能,促进幼儿心智成长,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由创造、个性化的探索与尝试空间,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具体如下:

1、教育思维的突破

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打破思维定势。美术应该怎么看?大家都以为就是在纸上画画,不是这样。美术的视野就是所有的视野都跟画画有关,桌子、墙壁、衣服、台布、舞台设计、电影、影视、家用、建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培育,要有大美育的指导观念。

2、技能概念的正确理解

美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儿童静观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儿童的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些需要通过美术技能进行实际创造,以视觉和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完成想象的任务。所以说技能是需要的,但儿童尤其是幼儿的技能是不是就是指素描等的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不是的,幼儿是不需要这样的教条基本功的,如果要进行最好要在13、14岁的时候进行,最早也要在12岁左右开始,这才科学。技能更不是简笔画、千人一面的所谓儿童画。幼儿阶段,特别是绘画敏感期的6、7岁之前,是孩子吸收能力极强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色彩感觉和色彩表现能力、线条运用和组织的能力,这就是基本功 。

在培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倡导想象、保护差异、尊重个性、鼓励创造,而不能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统一,这样孩子才能不浪费人生短暂的绘画敏感期,能够良性地进入到转型期中,进一步提高艺术表现力,保持兴趣与自信。技能的运用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活动,是实现想象与创造的一种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进

改变灌输教育的方式,尝试引导儿童从新的角度去突破、去思考,让儿童在游戏中施展艺术天分,在严密的思维中自由挥洒,创意想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观察生活,调动孩子的情绪。

在北美,有一种项目教学法,一个幼儿园的一个小组,分为很多很多的小组,按年龄来分,会有意识的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引导观察,比如观察的是只青蛙,首先引导情感的接触与表达,这青蛙是可爱还是不可爱,还是难看,还是恐怖,自由表达,然后在进行各种材料下的创作。老师要和孩子做朋友,特别在艺术性的创作里面,老师不必教他们,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他们要画出他们的感觉,这个是不能教的。只是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看看用这个笔画出来的画是这样的,要强调的不是让你们照着这个画,孩子如果从开始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了自己的话,他是不可能希望去照着一个已经画好了的形象再去画。也有教学目标设定,但不是像不像,而是根据不同的年龄的孩子设定能表现出的方面,引导表达。

4、家庭美育的倡导

我国孩子进美术馆的比例是非常低,据资料,德国,以家庭为单位,2008年走进美术馆的占到71%,还不说美术馆博物馆更开放的英美,博物馆内很常见的就是席地而坐的孩子,或有老师领着,或有家长带着。与其相比,我们差距起码是50年以上的落后,现在的美术馆、音乐厅越建越多,我们要急速的提高这种意识。家庭美育,能够带给孩子和父母多少美好的沟通、能够点燃多少父母已经遗忘的艺术热情、又能对生活的质量有多大的提升,一个知晓艺术、知晓美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必定有着更好的情操、理想和志趣。

5、本土文化的给养

现今西方极度的物质文明,对所有的文化――东方的文化,比较原始的文化,非洲的文化,都是一个大冲击。假如说,我们的儿童,我们的民族对自己的过去不能够了解,小孩子对他们内心不能够了解,整个民族对于我们过去的文化不能够了解,民间草根性的艺术不能够了解,我们的根就扎得不深。这样在大冲击的里面,我们会丧失了我们原来的内容,我们从哪里来的?将来要走什么地方?我就觉得这个方向就会走错了。

在鼓励创造的过程,我们要给儿童加深文化的根源的渗透,不能一画画都是卡通,都是迪斯尼,都是外来的东西。

结语:

美术教育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是一种内在文化教育,它能从审美要素方面来完善和丰富人的心理结构,从而使人的感情和理智方面得到发展。

儿童美育短暂的阶段,学龄前阶段是最绚丽的,也是最需要表达的阶段。诗人艺术家波德莱尔曾说“绘画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看看儿童的灵魂,如果我们知道儿童的灵魂是怎么回事的话,我们其实也就了解了艺术是怎么回事,”儿童最天真,最敏感的绘画感觉,是创造性的产物,而这个创造性就是在我们生命中固有的,在儿童时期的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这个时期的艺术就是一种生命的需要,一种寄托,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游戏开始,也是一种神圣,不断加入文明、地域的文化、创造和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布鲁莫,《视觉认知原理》《principles of visual perception》

[2]伊登,《色彩艺术》《the art of color》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湖南美术出版社

[4]张厚璨,《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4),01,18-20

[6]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