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析前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医院的检验科先后引进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取代之前的手工方法,大大提高了分析过程中的精密度,同时检测方法的改进和校准品质量的提高,使得结果的准确度具有很大的保障。但分析过程以外的人为因素常被检验人员所忽略,这往往是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生理; 饮食; 药物; 采集; 处理; 状态
[中图分类号] R44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在化学检验分析中,血液是应用最多的体液标本。血液标本存在的各种因素对临床化学分析的准确和可靠性起着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因此血液标本从采集到检验之间的整个过程,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到之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血液标本可能引起生化检验结果误差的几点因素进行了阐述,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生理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1.1 年龄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器官功能不同,从而影响到血液中某些试验的参考值的高低不同。通常试剂盒说明书上的参考范围都会对年龄进行区分,例如:正常生长期过程中的儿童由于骨骼的成长发育促使成骨母细胞不断分泌碱性磷酸酶(ALP),因此生长期的儿童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比健康人要高出3倍左右,因此临床医生要排除儿童这一生理性增高的现象;因为新生儿的肝脏缺乏葡萄糖酸转移酶,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所以其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会比正常成人高。
1.2 性别 不同性别体内的性腺激素水平有所不同,生育期的女性和处在月经周期的女性以及绝经期的女性其激素水平相对有很明显的不同;由于男性具有较强壮的肌肉,故男性的肌酸激酶(CK)和肌酐(Cr)在血清中的活性和浓度都高于女性的;男性的血液粘稠度也高于女性。
1.3 运动 强烈的运动可以明显加快人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例如:血清游离脂肪酸会出现迅速下降后继而上升的现象,丙酮酸和乳酸的检测结果也会升高;细胞酶的释放会引起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检测结果升高,这些对疾病的诊断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一般会要求被检测者静坐半个小时后再抽血。
1.4 情绪 情绪过分激动、紧张都可以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使血清游离脂肪酸、乳酸、血糖(GLU)等出现一过性升高。
1.5 改变时血液循环与体液循环之间的平衡会出现相对的改变,导致血清中的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类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直立时,血容量比卧位平躺时减少600~700ml。从卧位到直立时,血容量可减少10%左右[1]。
1.6 生活方式 长期食用含高蛋白或高嘌呤食物的人,其尿素氮(BUN)、尿酸(UA)的水平会比长期食素的人高;嗜烟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较高;饮酒后会使尿酸(UA)、乳酸(LAC)的结果偏高,长期饮酒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r-谷氨酰转氨酶(GGT)水平也会比不喝酒的人高很多。
1.7 妊娠 妊娠是一段特殊的生理过程,由于血容量的增加会导致血液的稀释,使微量元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女性;代谢需求的增加使血清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I和总胆固醇(TCH),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结果大大增加;妊娠时胎盘生成大量的碱性磷酸酶(ALP),所以检查结果也会偏高。尿素氮(BUN)和肌酐(Cr)结果会偏低。
2 饮食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生化检测多数实验要求晚餐后求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小时是最佳时机。因为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试验结果,如一顿标准餐后甘油三酯、血糖可增加50%,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钙、钠和胆固醇约增加5%[2]。有些试验还要求采血前三天清淡饮食,避免饮酒。例如:刚进食不久即作血液检测,可见血葡萄糖、脂肪浓度增高。长期素食者,尿液偏碱,血维生素B12接近缺乏,胆红素则较高。禁食、减肥者,血糖和胰岛素减低,血酮体可明显增高,血清许多酶活性增高,严重者还可发生酸中毒。饮酒者,产生轻微醉酒时,血葡萄糖浓度就可增加20%~50%。吸烟者,吸入一只烟,血糖浓度在10min内就可增加0.56mmol/L,可维持1h之久[1]。大量进食高脂肪类食品会导致血清或血浆呈乳白色浑浊状态,影响甘油三酯(TG)、尿酸(UA)的检测,使结果偏高,浑浊会对一些采用比浊法的试验进行干扰,结果出现异常。
3药物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某些药物不但可以改变某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还能干扰测定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长生结果的偏差。如维生素C可影响肌酐(Cr)、尿酸(UA)、甘油三酯(TG) 、血糖(GLU)的结果;孕激素类药物则可以导致甘油三酯(TG)的浓度降低。因此护理人员应避免在病人打点滴或用药四小时内采集检验标本,必要时停药后再进行采血,以防药物的干扰作用。
4 标本采集及处理
4.1 采集标本的过程也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患者在静脉输液时直接从输液通路中同一血管或同侧手臂采血检测时,可导致血钾(K)、血钠(Na)、血糖(GLU)等结果的升高,也可稀释血液导致部分检测结果偏低;止血带束缚手臂的时间长短、过度拍打静脉、对皮肤消毒后酒精未干、采血后不拔针管的针头将血液直接注入试管内、采血后将抗凝管过分震荡等现象均会导致标本的溶血,影响检测结果。例如:转氨酶、血钾(K)、乳酸脱氢酶(LDH)等结果的偏高;采集需要进行抗凝的标本后,要注意对标本管轻的混匀,不然管内抗凝剂无法与血液充分混匀导致标本凝集而无法检测,反复采血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例如血浆氨(AMM)、凝血四项、糖化血红蛋白、血流变、微量元素等项目均要求使用抗凝全血。
4.2标本采集后务必要及时送检验科处理并检测,因全血放置时间过长会影响结果。葡萄糖的酵解作用可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减低;血钾、血钠、血氯也可明显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在2~8℃的低温条件下反而不如室温放置稳定,时间过长可导致结果偏高;肌酸激酶(CK)放置4h以上活性会下降。因此采集后的标本应及时送检处理,暂时不能检测的标本多数应先分离封闭后保存于4°C冰箱中待第二天尽快进行检测。
5 标本状态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5.1 溶血 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影响因素,前面采集过程中已谈到,下面具体讨论一下溶血的干扰机制:一是血细胞中高浓度组分溢出,使检测结果增高。待测物在红细胞内的浓度高于血浆时,溶血可使测定结果偏高,有些物质如LDH,ACP,AST,K+等在红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浆高22~160倍,轻微溶血都对结果影响很大;血红蛋白可干扰胆固醇的酶法测定,抑制胆红素的重氮反应等;溶血也干扰某些光谱分析[3]。还有某些血细胞内浓度低于血浆的,溶血后相当于稀释,检测结果降低,此类项目有血钙、血钠、血氯、尿酸(UA)等。二是溶血后血细胞内化学反应影响结果,如溶血后磷脂进入血清被血清中磷酸酯酶水解,使血清中的无机磷浓度将升高。因此,要严格控制标本溶血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
5.2 脂血 血液脂浊可散射光线,所以对吸光度一般会产生干扰,导致如尿酸(UA)、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项目测定结果偏高;也可能使血钙、肌酐(Cr)、碱性磷酸酶(ALP)等出现负误差;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基转氨酶(GGT)、尿素(BUN)等指标检测具有严重的干扰因素。
5.3 黄疸 胆红素作为一种还原剂对氧化反应具有一定的干扰,如测定血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尿酸(UA)时与其过程中的H2O2分解反应,使新生态氧与氧化酶法反应中的色源物质减少,导致结果的偏低。
综上所述,标本检测前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也相对比较复杂。例如分析前病人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手法、标本的运送与接收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细小的纰漏,均可造成检测结果的误差,这些误差都是不能被忽视的。检验人员除了要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外,还要更加了解标本的各方面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要多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及时准确的将检测结果反馈于临床。医院也要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在这方面知识的培训教育,尽量减少在抽血时出现的干扰因素,并且在分析病情时可准确的排除这些因素,更加准确及时的治疗病症。检验人员尽可能减少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更快更准的检验报告。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 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
[2] 孙艳.进行临床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的探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J].2005.3(18).
[3] 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 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