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看看娃哈哈都做了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娃哈哈的看家本领,能赢得产品之争,能赢得渠道之争,能踏平二、三线市场上相对低端的竞争者,却在面临超级强队时,可能无力赢得消费者心智资源之争。
娃哈哈品牌漏洞
娃哈哈很成功。它的成功得益于其对渠道的掌控,以及其“后发制人”的产品开发。但是今后娃哈哈还能通过“超值的产品”和“高密度的渠道”,赢得新一轮的胜利吗?
我的回答是:几乎没有可能。
为什么?
因为以下几点疑问,娃哈哈无法回答,至少它还没能找到答案。
守住了渠道,失去了制空权
娃哈哈。你可以赢得国内多如牛毛的饮料企业,当你对面站着的是可口可乐、康师傅、统一等行业大鳄时,你的胜机在哪里?
你要“农村包围城市”,这没有错,可是当你抢占了所有的农村时,你如何进攻城市呢?最终的会战局面已初见端倪,总有一天你要与可口可乐这样的超级选手面对面交手。不,事实是已经交恶了,只是尚未决战。
你的渠道掌控力固然很强,可当这些优势在更强大的对手那里不再成为优势时(可乐、康师傅、统一他们的渠道力量一点也不比你弱),你该如何出招?难道你只躲在二、三线市场当一方诸侯?面对这些超级对手的泰山压顶,没有避难所,不准半道离席,甚至不准中立,只有放开一搏,那时你会怎么办?
娃哈哈,你在地面战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可是你不知道未来的战争更多是掌握制空权,你可以通过控制渠道赢得销售,而在一个开放的渠道环境下,你只能把产品摆在消费者面前,你只能把马牵到河边,至于马喝不喝水,那是马的事情。
真正的市场争夺战不在地面,不在终端,而在空中――在消费者的大脑里。而娃哈哈对于大脑资源的抢夺战,在意识上明显是个“门外汉”,对于更长远和更精密的品牌经营,我想说的是:娃哈哈,你OUT了!
产品添油战术,难补品牌短板
娃哈哈,你不会明白,为什么一个可口可乐可以卖上百年,当然,你也不屑于这么想,因为你关注的永远是生意,你会说做品牌也是做生意,你更不会思考为何上了这么多新品,而长久畅销的却寥寥可数。
你当然想让自己开发的产品都能茁壮成长,所以你会不顾死活地推出“全品项营销”。可是最终也就是营养快线、爽歪歪这些跟你最早的“果奶”关联产品在撑腰。你不在乎死了几个产品,因为你也认为卖的就是产品而已,你根本没有把它当品牌来看待、来经营。那些已经死去的产品,只是满足货架上的“排场”或配货时的“齐全”。
娃哈哈,你这种以渠道为焦点的思考方式,注定会漠视品牌的思考方式。你一定不能相信,市场竞争的真实高地,其实是在消费者大脑里,是对消费者心智的管理。而你看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流往总部,一定会认为搞那些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品牌建设,是“务虚”,扎实做好“超值产品”,管好渠道、物流,争取更大的年终赢利,才是“务实”――所以在目前的推广布局来看,无不是围绕产品、成分、包装、目标群等开展的。
你知道为什么可口可乐把庞大品牌内涵压缩到“畅爽”这个词上吗?你知道可乐为什么不再说“提神醒脑”的功能吗?以你现在的做法,一定不会放弃诉求产品优势的机会,因为在你的眼里,产品才是硬道理!
你一定会反问我:那你说说什么是品牌?
品牌不是标识、不是产品、不是功能、不是利益、不是目标群锁定、不是VI,你所能看到的这些都不是品牌,虽然这些元素都涉及品牌,但它们最终都不是品牌。
国内大多数企业对品牌的糊涂认知,都是那些所谓的国际4A公司的歪理邪说造成的,他们有了太多品牌的理论专著来搅浑品牌这潭浑水,让品牌的本来面目被乌云遮住。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们本身对品牌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二是为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他们不得不把品牌弄得浑身迷彩,当做后现代行为艺术品卖个更高的价钱,所以品牌的理解就这么以讹传讹。
那么品牌到底是什么?
被漠视的拼抢
品牌是语言!品牌是一个词!
如果你坚信存在品牌的核心价值,并且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只有一个的话,你就能理解了,看看这些品牌的核心价值吧:
可乐――畅爽;
雪碧――凉;
七喜――透;
德芙――丝滑;
万宝路――豪迈;
利维斯――反叛;
喜力――激情;
麦当劳――欢乐。
你不能理解,可乐为什么不再谈其上百年积累的丰富品牌内涵,不再谈提神醒脑,不再代表美国文化,而把所有的筹码压在一个字上――“爽”。
难道老美不知道利用自己的强势,大肆宣扬自己品牌所包含的美国文化?如果是国内品牌,或许早就急不可耐了!
难道老美傻吗?老美一点也不傻,相反老美有更精明的想法。
事实上,这个世界同一类商品可以有成千上万个品牌,但在消费者的心智里,只能容纳几个,甚至几个都容不下。最要命的是,人类经由后天的学习训练,我们绝大多数时间的思维是靠借助语言来实现思索的,消费者可以避开成千上万的品牌,但消费者若要思考就无法避开语言。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资源的稀缺性是昂贵的根本,相比之下,是词汇多还是产品多?
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问题,不妨参照一下淘宝上的AD WORD竞价排名。一个“韩版女装”,每点击一次要收商家好几块钱。而随着商家的竞标竞价,可能每点击一次就要收更贵的价钱。在电子商务上,你就可以清晰地知道语言有多值钱,甚至超过在地面黄金路段的铺租。
所以,最有价值的东西总是稀有的,旺铺是稀有的,语言更稀有。
回过头来看,“爽”这个字在我们的语言系统里出现的几率有多高?甚至多数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这一个字。人们的生活也好,思维也好。可以跨过成千上万的商品,但却无法跨过“爽”字。
麦当劳的精髓不再是汉堡,薯条这些“垃圾”食品,而是“欢乐”。我们很容易跨越汉堡、薯条这些品类,但总是无法躲开“欢乐”。
那么,我们来看看娃哈哈干了什么:
“15种营养素”
“是啤酒?还是茶?”
“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
这种“产品派”的做法,曾经非常有效,但当所有商品都进入了同质化时代,特别是在国内的一线城市,说这些语言还有效吗?
娃哈哈,你一直盯着产品不放,拼命挖掘产品价值,你的“超值产品”的确能扫平二、三线市场上相对低端的竞争者,但你的产品放在一线市场这种开放型、竞争性的市场环境里,不再是产品之争了,而是心智资源之争。
消费者在“瞬间决策”的购买思考下,哪个品牌抢先进入消费者的思考路径,它就会首先被购买,而不是你的产品有多优秀。而诉求自己的产品有多优秀的做法,多半是小品牌和弱势品牌。
让我们纵观一下这些大品牌的做
法,我们发现品牌的核心主要是用语言(一个词)构成的,其中主要是两类词语品牌:一类是“名词品牌”,一类是“形容词品牌”。
举例如下,
名词品牌:
诺基亚――手机;
格力――空调;
王老吉――凉茶;
海飞丝――去屑洗发水(洗发水的细分品类)。
形容词品牌:
可口可乐――畅爽;
德芙――丝滑,
耐克――强势;
飘柔――柔顺。
如果你了解人的左右脑思维模式,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名词品牌”存在于人的左脑(善于分类),即定位理论所强调的“品类”
(事实上整个定位理论也仅仅限于人的左半脑的思维模型);而所谓“形容词品牌”存在于人的右半脑(情绪感受),而右半脑的品牌构建正是定位理论所遗失的。
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品牌只能存在于人的一个半脑内,德芙在右脑是“丝滑”,在左脑是“巧克力”。只不过用“丝滑”从消费者的右脑人手,更能打动消费者。所以德美最有价值的是形容词的部分。
我们再回头看看娃哈哈,无论从人的左脑或右脑,似乎都没做什么。
请问营养快线是什么?营养快线只是在售卖一个“超值的产品”,它既不属于某个品类(左脑),又不属于某种感受(右脑),它只是一个“15种营养素”。
请问啤儿茶爽是什么?不知道,四不像反而成了产品的卖点。品类谈不上,感受也谈不上。消费者不知道把啤儿茶爽归类到自己大脑里的哪一边,无法支撑第二次、第三次的后续性购买。因为他犯不着多次“尝鲜”。
当然娃哈哈在品牌建设上也不是一无是处,近期的营养快线好像渐渐捋出了头绪,定位到早餐市场,推出“早餐一整瓶,营养一整天”,理论上很好,但仅靠一瓶饮料抢夺早餐市场,那牛奶、高浓果汁不知道作何感想。
娃哈哈的真正对手
娃哈哈所做的一切,都是“前工业时代”围绕生产、销售建立的系统,诉求的是产品,控制的是渠道,基本上停留在4P中某个层面的思考模式。运作的焦点就是“通过渠道卖产品”。
但不论卖多少产品,如果在消费者心智里没有植根、积累,迟早有一天,当消费者面临更大的诱惑时,必然会移情别恋――娃哈哈虽然跟自己的经销系统是“义、利”共存的,跟消费者却只有“利”而没有“义”。
等到有一天,有关词汇已经被别的品牌占据,娃哈哈,你的品牌就再难以找到立身之地,哪怕是你依然保持二、三线渠道上的强势,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旦竞争品牌们争取了消费者,见风使舵的渠道会作何选择?
娃哈哈,别太“务实”了,别只盯着销售业绩,是该“务虚”好好研究一下品牌建设的问题了。
看看这个世界的格局,由美国操纵的世界经济格局,在生产运营控制上,美国干不过工作狂且具备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所以狡猾的美国发明了品牌理论这个武器,将思维的焦点从产品身上转向人的大脑,这套理论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非常有效。
因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满足了人们功能必需后,人们更多关注的已经不是商品了,而是自我的“独特性”,也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个性化”消费。人们愿意为这种“独特性”多花钱!
娃哈哈,你出售的是什么?是“代工”模式下的低附加值的商品,当然你也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娃哈哈也会经营品牌,新推出的爱迪生奶粉就是例证,让荷兰人给咱“代工”。
看起来,很有理想!
我想全世界都知道爱迪生是美国人,本来定位高端奶粉是没错的,但问题是经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外资品牌已经成为高端奶粉的代名词,你现在又宣扬荷兰代工,其实是为荷兰国家做品牌。消费者认账的是荷兰的奶粉,而不是娃哈哈的奶粉,人家身上的肉,长不到你身上。想想吧,一个荷兰的产品用美国的名字依托娃哈哈的名号,这是个什么品牌?
娃哈哈,你成功了太多次,在这些次的成功里,固定的成功经验加固了惯性的思维模式。“错误到头,真理就出现了”,可是娃哈哈面临的却是――成功太多了,难免就有谬误!再加上国内一些后进企业对“联销体”的效仿,以及企业内部对宗庆后先生的“毛式”膜拜,娃哈哈企业内部已经成了一种“群体极化”现象,根本不可能有第二种声音存在,这样很容易出现“集体盲点”。
娃哈哈,需要的是反思的精神,因为真正的自信者,是敢于怀疑自己的!
娃哈哈,你真正的敌人。在我们看来不是可口可乐、康师傅之流,而是你自己!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你若能战胜自己,也就一定能战胜这些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