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数感,让数感生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数感,让数感生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的态度和意识。具体表现为善于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善于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建立起联系。那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使之生根呢?

一、联系生活经验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因而,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然后出示相应重量的大米,帮助学生具体感知10克、100克、1000克,同时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了克、千克的概念。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信息:①小熊和爸爸妈妈都掰了9个玉米,熊弟弟掰了6个玉米;②小白兔兄弟俩种了5行白菜每行收9棵,准备送给邻居兔奶奶15棵。教师鼓励学生编出有一定情节的故事,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提问:在你的故事中能提出哪些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呢?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爱说故事,这里让学生结合情境说故事不仅仅是模仿,更是探索。它建立在学生有效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其中不乏创造的冲动和创新的火花。

二、结合特定情境发展数感

结合特定情境理解数大小的相对性,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而且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小得多、大得多、小一些、大一些等概念的理解中发展数感。

如在教学“数大小比较”时,我出示52、78、43、7这些数,请学生比较大小,学生很快能用“>”、“<”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78与7比较,你觉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怎样?”学生很快就会用“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关系。我又引导:“52与43相比怎么样?52与78相比又怎么样呢?”学生明白了52>43,52<78。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中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理解了数的大小的相对性,从而加深了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因此,当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具体情境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理解数的大小、多少不同,体会到数大小的相对性,从而使学生的数感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设置交流讨论优化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启示、相互借鉴,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优化。

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教师出示装有1000毫升与500毫升的两个量筒,要求学生看后说说把两个量筒里的水合到一起是多少。学生想出了多种表示方法,如1升500毫升、1.5升、1500毫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交流判断这些表示都是正确的,学生明白了同样多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这样,学生就在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建立起了知识联系,丰富了对数的认识。

学会倾听,并且从别人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回家量一量1千米有多长,在交流时,学生展示了多种“量”的策略,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学生有的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先量出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有的到公路旁看里程碑,两个之间就是1千米;有的量出自己跨一步有多长,然后用步测法估计1千米。在交流讨论中,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形象只是依托,从而为抽象和深化千米的认识打下基础,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优化了数感。

四、通过解决问题强化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就会自然出现。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

因此,要使数感真正“生根发芽”,还需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从而强化数感。如教学“平均数”时,上课伊始,教师出示甲、乙两组身高统计表。讨论:你认为哪组更高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辨别?学生在“比人数”、“比总和”的不公平问题中引发矛盾,最终想到找中等个子的方案。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数学的眼光对自己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认识,逐步建构知识新的意义,使学习与实践有效地结合。所以说,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它、运用它。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同时,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又会加快数感的“生根发芽”。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