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人求诗,因诗求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人求诗,因诗求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是一种力量,一种使人成长、使人强大的力量,一种使精神永恒的力量。人都仰赖文化而成长,古来多少煊赫一时的人物都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而许多人由于文化常存于世间,千万年不绝,而且成为后世人成长的精神营养。

中国的诗人基本不是专业人员,除个别几个,大部分人的诗词是业余爱好、特长。但是,每个人的本专业当时是主干业务,业余兴趣做票友,最后结果是票友成了主流,专业倒退居二线,而绝大多数纯专业人员早已湮没,业余爱好者不小心成了诗人、文学家,流芳千古。

屈原本是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但是成了政治流放犯之后,总是抱怨、表白,至死不悟。这才成就了怀才不遇的一个孤独的灵魂,才有了《离骚》等一系列诗篇,爱国主义、浪漫主义“盖自怨生也”――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只好到想象宇宙中去实现了,否则哪来什么主义?自古以来宰相多矣,而青史留名者,基本不是由于政绩,而是文化建树。

司马相如靠一曲《凤求凰》赢得卓文君芳心,以赋得官,以赋富贵,凭《子虚赋》、《上林赋》获得皇上恩宠,以《长门赋》让陈皇后重新得宠,皆为佳话,但这也不是他的专业或职业,只是他的职业仰仗赋而稳固,也仰仗赋而成事。

许多文人经历告诉我们,文才绝不是一种修养,一种面子,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

曹操是职业政治家、军事家,业余写点诗文,有时是豪情的一种宣泄,有时是斗志的一种寄托,也有时是一种夸耀,面子与内心修养兼得,文化修养与政治、军事才能交相辉映,更显示出人物的气度不凡。文才的出众有时也使人格魅力倍增,从而转化为一种政治力量、军事力量。

陶渊明年轻时期也“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中年出仕,又弃官归隐,半夜出逃,回家种地,又“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桃花源是他的理想,园田居是他的生活,自然是他的精神,生命的过程丰富多彩。

对诗人的简介,仅止于简历一样的概括,人物都成了概念,掌故往往是人生的光芒闪耀,使人物活了起来,学生对人物有兴趣,对诗人内心世界有感触,对作品的理解当然也真切、深入,而且,可以从诗人身上汲取许多成长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这是李白流放遇赦返回途中,联想而作。《早发白帝城》:“两崖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是突然的惊喜之后冷静下来之后的思考。而《望天门山》前两句有没有绝处逢生的狂喜?后两句的“出”有没有新的理想?“日边来”有没有遭贬遇赦之后的又庆幸又寂寞?结合身世,对诗的解读更中肯綮。

《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实基本是李白繁华人生的缩影,在皇宫中经历的梦幻版。联系起来看,“梦游”,其实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生如梦”,二是“繁华似梦”,三是“理想是梦”,结果都是一场空,最后的“且放”也是虚空的――即使有白鹿,可以骑上“访名山”吗?有谁见过真正骑白鹿?显然是神话,言下之意,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一场梦!

读杜甫,从《望岳》起,到《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月夜》、《春望》,再到定居成都后、离开成都的诗,一路串联起来,再与唐王朝“安史之乱”联系起来,细察他的人生经历,探寻他的心路历程,便可在心里建立起“诗史”的“茅屋”。

苏轼的人生经历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少年时期广泛涉猎,深入思考,二十多岁科考一举名扬天下,和弟弟苏辙被宋神宗视为“两宰相”;后来到杭州、密州,再后来到黄州、惠州、儋州,最后是常州,这些经历中个人才能的政治思想水平,诗文、书画艺术水平,以西湖的苏堤、广州的自来水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技艺等,是阅读苏轼的立体参照标志,反过来,通过诗文也可以深入考察他的人生。这样,获得的认识,认识过程中获得的认识能力,对我们的精神、智慧,无疑是深刻的洗礼,这样学习,远远超越了孤立学习诗文的境界。

许多关于诗词的典故,对于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具有特殊的意义,比如“旗亭画壁”、“红叶题诗”、“城南题诗”、“白居不易”等等。对学生来说,往往因为一个故事、一顶点亮人生的闪光而终身难忘,并且不断从中汲取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力量。

文化的丰富,为我们提供了精神营养,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教育效益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生的文化成长注入强大的力量。

许多高考复习指导中提到一个古诗词欣赏的方法:著名诗人要注意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不论是应考复习还是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诗词欣赏,这个提法很有价值。

连载结语:

诗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定程度上说,这里面包含了人类文化的全面信息,只是我们如何解读,如何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认知力与认知水平,绝不是简单的背几句就行了。即使每天去背诵,也主要是找一种感觉,调整身心,获得新的感悟,提升情感与智慧境界,而不只是记住几个名句准备在考试时默写或是写作时引用。

现在许多人谈学习,讲究“方法”,这没错,但仅止于方法,其实也还是舍本逐末,这只是“技”,更深刻的目标应该是道――“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技”熟练到了游刃有余,便是“艺”的境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认识到了事物的普遍规律,这便是“道”,这需要长期的修养。我们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眼光,修养这样的境界。

方法具体有形,容易操作,而“道”无形,需要修养,需要静悟。这个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是心,说到哪儿就到了哪儿;最慢的也是心,说到不了,一生一世也到不了。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修养到了“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的境地,庶几可乎?

《镜花缘》第三十一回,林之洋一行人到了歧舌国,语言不通,得来一张字母表,看不明白,在船无事,唐敖又同多、林二人观看字母表,揣摩多时。唐敖道:“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我们既不懂得,何不将这十一字读得烂熟?今日也读,明日也读,少不得嚼些滋味出来。”果然让他们读出了滋味,找到了规律,互相组合,反切读音,一通百通,掌握了歧舌国语言。这里有“技”的学习,但更主要的是悟“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诗词的学习,重点不在“技”,而在内心诗情诗意的修养,进而在修养基础上“道”的悟出。这是人的文化成长与发展,是学诗的核心意义。除了极少的人以成为诗人为人生主要目标,大多数人学诗、作诗主要是丰富人生内涵,提升人生境界,即使是极力以诗人的方式进行观察与表达,也只是一种新方式,是人生的一个方面,正像古来绝大多数诗人一样,这是精神需求,是精神境界,而不是专业或职业。诗词教学也应该这样,以没有目的为目的――必须抛弃时下急功近利的思想,抓住其本质。

基于这样的考虑,多年来,我们广泛深入地开展古典诗词诵读活动,学生有兴趣,情趣得到涵养,诗词理解、认识能力得到提高;坚持开展“每日一诗”活动,读、解、议、背,长期坚持,点滴积累,进行诵读练习、交流、比赛,进行诗境的探寻、神游,练习写诗、赛诗、评诗,而诗意的涵养也促进了散文的写作,也算是意料之中的额外收获。而人生状态的收获则不好直接表述,但是可以大胆地说,这样的中学生活,对于这些同学一生的精神成长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