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强身先调心 护形先护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强身先调心 护形先护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养生,即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中医学历来强调调神与强身的辩证统一,主张强身先调心,护形先护神。这是由于神为身之主,主明则下安,故《道藏・至言总养篇》说:“伪道养形,真道养神”。《杂病源流犀烛》也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单纯的体育锻炼、饮食营养、药物滋补,主要是增强体魄,若能更加注意心神的调摄,方能颐养天年。

卫护心神,必须防微杜渐。因为心神的损伤,大多由微而甚,积渐而成,所以《事林广记,防患补益》中告诫说:“居安虑危,防未萌也”,切不可“以小恶为无害而不去。”嵇康在《养生论》中曾批评“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的错误态度,强调要“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应随时注意“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因此,预防、卫护心神受损,就能防病、抗衰,而可望“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调神养心的基本方法,《灵枢,本神》作了精辟的概括:“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顾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喻嘉言《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也说:“没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海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宁,邪亦安从奈何我哉?”这些论述,虽然涉及到养生中多方面的问题,但调养心神却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清静养神、适度用神、节欲守神、顺时调神、始清畅神等。

清静养神 清静,是指保持淡泊宁静的心理状态。心为思之官,万事万物,感传于心,故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致疾病,甚则催人衰老,减短寿命。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故清代养生家曹庭标强调“养静为摄生首务”。

欲使心神清静,关键是要做到“恬淡虚无”。王冰认为:“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恃。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清・程履新《程氏易简方论》则云:“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可见“恬淡虚无”实即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静淡泊,保持“静养”之意。

清静养神,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心身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保持思想宁静无虑,意志平和调顺,人体正气充盈,肌腠固密,即使有很强的致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体。反之,心躁乱而不静,则可招疾致祸,故《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刘河间也强调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匕圣人之治身也。”《胎息经》也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心神清静之所以能起到抗老延年益寿的作用,西汉学者刘安所论精当:“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淮南子・原道训》)。这就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夭”(《养性延命录・教诫篇》),是因为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保持思想“清静”的重要方法是凝神敛思。《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当然,这种凝神敛思、保持清静的心理养生方法,并不是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绝不相同。专心致志,精神静谧,不仅有利于工作和学习,而且可以排除杂念,驱逐烦恼,使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所以心不可乱思,神不可过用,思大乱则伤,神过用则疲。

清静养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若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李东垣《脾胃论・省吉箴》也强调,要保持健康,做到形体不早衰,必须疏远嗜欲。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以隋侯之珠,弹千仞雀,世必笑之,何取之轻而弃之重耶?”究竟名利和身体谁重要?当然是身体。若患得患失,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久而久之,必然会损伤心神,影响健康。

要做到少思寡欲,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忧心忡忡,欲壑难填,胡思乱想,永不满足,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便会严重影响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引起机体气化功能的失调,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因而不要妄想得不到的东西,如不知足,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苦闷等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道德经》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俗语所谓“妄想一病,神仙难医”,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欲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太上老君养生诀》主张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可谓经验之谈。

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也有利于静心宁神。《寿世青编・养心说》主张:“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念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即不为那些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烦恼焦躁,从而使自己心安神静。

适度用神 静以养神,并不是说绝对的神静不用。人为万物之灵,岂能如槁木。用进废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倘若绝对地静神不用,则心神必然衰退。只有在用神之中,心神才能生机勃勃。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心神愈用愈灵。善于用神者,直至古稀之年,仍能神清智聪,老而不衰。唐代名医孙思邈一生勤奋,百岁高龄仍孜孜不倦,思维敏捷,写下了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

刘河间说:“心为精神之居,神太用则劳。”所以,神不可不用,神又不可过用,贵在一个适度。用神适度,适可而止,劳而有度,勿不急,勿太过,使心神处于调和适中状态。

节欲守神 欲望,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节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节欲守神,既包括广义者,又包括狭义者。

从广义来说,人的各种需求,皆属于欲,如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等。人的要求,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既涉及物质生活,也涉及精神生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但如果只想到个人的需求,特别是贪欲无度,则不仅于社会不利,而且也是养生的大敌。因为贪欲无度之人,脑子里始终不得安宁,,精神耗散,无法内守,Jb理健康必然受到损害。正如《泰定养生主论》所说:“未得之,虑得之;既得之,虑失之。趑趄而未决,寤寐惊悸而不安。”许多人之所以半百而衰,《内经》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因此,广义的节欲,就包括节制各种过分的名利物欲。究其大要,有人概括为四,强调节制酒、色、财、气(《红炉点雪・忌忧郁》);有人则概括为五,要做到名利不苛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敢嗜,神虑不邪思。因为过分的追求名利、声色、物欲,不但伤德而且败身。所以,节制名利贪欲,是节欲守神之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