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拾起被遗忘的瓦拉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拾起被遗忘的瓦拉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离泸沽湖72公里的云南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是有着独特“走婚”习俗的摩梭人的聚居地。这里的大部分摩梭人家仍然延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保存着许多原生态文化样式。被称为“瓦拉别”的摩梭人麻织手工艺品,正是其一。

改变命运的大火

阿七的全名叫阿七·独支玛,是摩梭人中为数不多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和大多数习惯了与世隔绝的族人不同,她对外面世界更为敏感。不过由于温泉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阿七的生活和大多数摩梭人一样贫困。1997年初夏的一个傍晚,一场大火吞噬了阿七丈夫的家,本就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而这场大火也促使阿七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让她走上了命运的拐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阿七发现很多游客对摩梭人的手工编织品“瓦拉别”很感兴趣,甚至将其视作艺术品。阿七从中敏锐地看到了改变自己,乃至整个摩梭族生存状况的商机。想到就做,阿七借钱买来纺织原料,开始经营起自己的新生计。

她的选择没有错,随着云南省大力开发旅游业,游客越来越多。阿七又说动了几个姐妹,对传统的织布机、绕线机等设备做了一些改进,沿用传统的麻、毛面料,在传统图案上加以改良和创新,织出各种摩梭族风格浓郁,同时又带有吉祥意义的织品,深受游客们的欢迎。

到这时,整个村寨的妇女都已经被阿七动员了起来,白天劳作,晚上挑灯纺织,村里人的收入从之前的人年均200多元,提高到当时的月均440多元。以至于多年以后想起往事,阿七都会忍不住感叹:“丈夫家的那一场大火改变了我的生活,而民族传统手工艺却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

铩羽而归的初战

随着摩梭手工纺织品的热销,阿七的心也变大了。她带着一批摩梭“织女”来到了300公里之外的丽江古城租房办厂,满怀信心准备大展拳脚。刚开始的时候,她们的织品大受欢迎,市场反响非常好,让初次走出家门的摩梭妇女们高兴得合不拢嘴。然而没过多久,她们就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

当阿七和她的姐妹还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时,许多商人从中看到了商机,纷纷买进机器设备,用流水线批量仿制摩梭织品。在短短的时间里,售卖摩梭织品的商店如春天的野草一般长满了丽江古城。面对低成本、大批量的机制仿品的冲击,正宗的“瓦拉别”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大量劣质的机织或粗糙的手工织品进入市场,如潮水般淹没了摩梭妇女精心编制的传统手工织品,在压低织品价格的同时,还破坏了“瓦拉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整个市场逐渐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入不敷出的阿七只得带着姐妹们黯然回到温泉村。

新的事业还没来得及展翅,残酷的市场竞争就把她打回了原地。回忆起那些灰色的日子,阿七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时原材料和技术跟不上,外界喜欢什么颜色什么纹样也不知道,再加上资金有限,我们的手工纺一下子就败下阵来。”

值得庆幸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摩梭手工纺织的重要意义和良好发展前景,云南省妇联、文化部门、民政部门,以及许多国际组织、民营企业纷纷为阿七出谋划策或提供资金。2006年,在各方支持下,阿七·独支玛终于成立了村里唯一的企业———宁蒗县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

新的起点 新的烦恼

手工纺织厂建成了,但阿七却并未因此轻松下来,因为新的烦恼又接踵而至。对她来说,最困扰的事情依然是销售的问题:“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产量不高、品种单一,最多销往丽江。现在厂子建成了,却依然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

不是阿七不想把厂子做大,实在是族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别说去外界扩展渠道了,就连开发产品的能力都欠缺。想要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人来帮忙,又不知道上哪儿去找,再加上永宁地方偏远,很多人并不愿意来此扎根。于是手工纺织厂刚一建成,就立刻迎来了如山的压力。

除此之外,族人淡薄的商业意识和短浅的目光,也让阿七揪心不已。2006年,云南省民政厅曾经拨出15万元资金,以扶持温泉村开发和传承摩梭传统手工艺,以此带动本地脱贫致富。阿七希望这笔钱能用在纺织厂的扩大再生产和开发的规模上,但遗憾的是,这笔款项最终像分割财产一样被平均分配给了村民,人均大概2050元。许多村民拿着发下来的钱也搞起了手工纺织品加工。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又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大家只能靠竞相压价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恶性竞争,这对刚刚起步的摩梭手工纺织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纺织厂也因此陷于扩大再生产与资金匮乏的矛盾中。

非遗传人的品牌欲望

尽管路途艰难,前景堪忧,但阿七却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产品销售一定要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如果有条件,我不仅要把纺织,也要把刺绣等摩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扬”。

2007年6月9日,阿七·独支玛,这个倔强、执著的摩梭女人在云南省民间手工艺人命名大会上,被授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技艺被誉为“原始社会走来的绚烂的手的舞蹈”,荣膺“国家级艺术大师”称号。但在阿七看来,个人的荣誉是微不足道的。她柔弱的肩上,承载着守望手工纺织文化的传承,并引导乡亲以此脱贫致富的重担。她更想得到的,是社会各界对摩梭族传统文化,以及摩梭人生存现状更深层次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摩梭人活化石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外界的重视,摩梭人的传统手工纺织品也被德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博物馆、大学机构等竞相收藏,阿七的手工纺织厂也引来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对此,阿七心怀感激,她至今还记得旅欧学者、迦蓝集团副总裁刘玉亮曾对她说过的话:“要从商品品牌、Logo设计、工厂注册起步,把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商业法规模式固定下来,保护起来。”正是在这些有心人的指导和提点之下,阿七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技术可以取代,文化无法复制。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便成为阿七的新目标。

无法确定的未来

创立一个品牌,对阿七来说并非易事。刚开始的时候,她完全不知该如何着手。到县工商局去咨询,却只抱回来一大堆材料,以她的文化水平,很多地方都看不明白。最终在慢慢地摸索中,纺织厂还是成功注册了商标——那是一把摩梭祖母佩戴的钥匙,是母系氏族女性当家作主的象征。在摩梭文化不断流失的今天,这把“钥匙”所代表的摩梭手工纺织品,已成为摩梭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阿七的儿子尼玛,毕业于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毕业后第一时间就回到家乡,帮着母亲承担起了传承和推广摩梭传统手工纺织技艺的担子,为纺织厂跑前跑后,出谋划策。有了尼玛这样的新鲜血液加入,“阿七·独支玛”这个品牌的现状比以前好了一些。但想让“瓦拉别”走出丽江,这还远远不够。所以尼玛一直希望能得到更多外来资金和经营人才的帮助,生产出一个手工特点明显,兼容摩梭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的产品,让“阿七·独支玛”至少能在丽江和泸沽湖的旅游区有稳定的销量。

不过到目前现在,外来的助推力还没有出现,所以摩梭人只能孤独地面对机制仿品的冲击,销售渠道的稀少,以及没有包装和介绍册,无法向消费者介绍手工艺品背后的摩梭文化等问题。于是每当谈起“瓦拉别”的未来,尼玛也只能感叹:“只有菩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