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新是体操的灵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新是体操的灵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数学思维体操创新体操灵魂.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中,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首要任务.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从“授学生以‘鱼’”转变为“授学生以‘渔’”,将课堂教学和实际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以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后盾,厚积薄发,勇于质疑,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数学王国里璀璨的明日之星.

【关键词】 数学;思维;创新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 同学们开动脑筋,他们先将两个数字相加,107岁能开船吗?早就退休了. 他们一除,二点几岁,不可能. 又一乘,2000多岁,更不可能. 只有将75头牛减去32只羊等于43,43岁开始做船长,年龄正合适. 班上大部分同学都算出船长年龄是43岁. 可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题目,那个船长的年龄和75头牛、32只羊没有任何关系. 很多人看完这个例子会哈哈大笑,但是我们笑过之后是否有必要想一想,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也许你会找到答案,他们缺少的是打破习惯性思维的勇气,他们缺少的是创新思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长期的传统数学教育中,学会了墨守成规.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先锋和实践者,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当其冲

1.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创新”的内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何为“创新”?很多人会想起发明家,甚至会想起“异端学说”,其实,这也是狭义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创新”是指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评判是否属于创新思维,不是看有多少人曾经提及过这个问题,关键是是否采用了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大多数同学用传统的单数相加法计算1 + 2 + 3 + … = ( )的时候,著名的数学家高斯巧妙地找到了这些数字之间的规律,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出了结果,这就是采用了新的合乎情理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属于创新思维.

由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非常必要,这是实施创新型教学的前提,也是保障. 教师应从传统理念中的“经验式”教学逐步向“反思性”教学靠拢,从“封闭式”教学逐步向“开放式”教学迈进.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教师从过去的“授人以‘鱼’”转变成“授人以‘渔’”,学生才有更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培养出更强的创新能力.

2. 教师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法而无定法,做到因材施教,让每名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都能满怀信心地探索数学奥秘

首先,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时,要做到有法而无定法. 如果要把数学比作是一汪海洋,那么它必将是没有边际的. 数学存在着许多的现实性、多变性和随机性,没有哪一个数学老师甚至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名家敢于说他能解决数学中一切可能存在的问题,数学一向不习惯以一种一成不变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数学海洋里的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滴都有可能引起数学界的“惊涛骇浪”,因此,在教学数学时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中. 现在在我们身边仍然有许多这样的“经验型”教师给数学套上了“八股”,几年来,甚至几十年来,他们不断重复着、延续着“新课讲解——练习巩固”的路线,我不否认这种传统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深刻的现实性和实效性,但为什么不尝试着在此基础上给我们过于单一的数学课堂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呢?偶尔也给数学课换上一件漂亮的新装呢?例如,我在讲述探索等腰梯形条件这一节课时,突破传统的根据条件进行理论论证的教学模式,而是先设计了作一个等腰梯形的作图问题,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并鼓励他们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作图,然后通过小组相互交流讨论,老师指导总结,得出等腰梯形的条件. 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节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所得到的知识远远超过了课本上的知识,光等腰梯形的条件就给出了好多种方法,而且学生对自己得到的结论巩固程度也很好. 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好得多.

教师的创新意识不仅可以表现在教学模式的多变上,同时也可以表现在对待不同的学生个体上,这是由教师教学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和别的职业不同,教师教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教学不同的学生时,教师也应该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现在我所担任的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由于基础、习惯、态度等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了班里的学生在数学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给一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而每次组织小组或班级集体讨论时,那部分学生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有的甚至完全不能参与讨论. 面对自己教得疲劳,学生学得困难的情况,我也曾为此感到苦恼,最终我决定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每天特意设计补缺小练习给那部分数学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练习,慢慢地,我发现那部分学生做的习题正确率提高了,课堂上参与的机会也多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浓了,有时遇到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还能看到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呢!正是这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创新之举给我的学生带来自信,重新回到了数学课堂,才有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同时也使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合格的教师知道教什么,而优秀的教师知道怎么教. ”

除此之外,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很重要,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讨论、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 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 人们常说,数学课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其实,数学老师同样需要.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比如创设兴趣情境、讨论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实践情境等,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特征去选择,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3. 教师应该把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教学引领进广阔的生活中,拓展创新型教育空间

实践出真知,数学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不竭源泉. 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思维,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主动实践,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使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学生是创新意识的主体,内在力量不容忽视

1. 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好比是建造一座房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坚固的基石,培养创新思维的那块基石就是牢固的数学基础. 只有在平常的学习中学好了数学基础知识,夯实了基础,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思维. 如果一名学生对数学上的最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那么又怎么可能要求他产生创新思维呢?就好比是一个还迈不稳步子的孩子,怎么能要求他跑得稳健呢?因此,只有注重孩子的基础知识,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积累,多动脑,养成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好习惯,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产生创新思维,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2.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是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出现,更应该以一个探索者的姿态去挖掘其中的奥妙. 经常把自己置身于新旧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漩涡中,在矛盾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对于数学上的难题,不能轻言放弃,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 钻研得深入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发挥“质疑”精神的作用了. “学则须疑”. 敢于怀疑,才能激励自己去探索. 这种探索和怀疑的循环交织,往往就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温床,任何一个科学成果都是科学家探索和怀疑精神的产物.

3. 注重情感教育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光靠教师教这个外力就能成功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在这其中,情感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 美国学者阿瑞提说过:“尽管创造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数学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都能对创新思维的产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成功的科学家身上都存在着这些共性. 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样的情况下,良好的情感素质就能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坚强的后盾. 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哥白尼就不会提出“日心说”,爱因斯坦就不会让电灯照亮全世界.

我相信,在教师的群策群力、精益求精,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数学课堂一定能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韩秀梅.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

[3]余春林.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