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个人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对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个人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对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人性化空间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空间设计实践,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及多样化的社会背景,加上建筑技术的进步,使用者对于空间的舒适与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本文以个人行为需求为研究对象,旨在营造出真正体贴的、人性化的建筑设计,主要分为四部分来讨论,首先阐述个人行为的背景与意义;然后分析个人行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以及建筑空间对个人的影响;另外从公共领域再到私人空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使用者使用建筑空间时人的几种行为习惯,并从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建筑行为学等方面进行解释,进而提出设计中应予以注意的人体行为因素和行为模式。

关键词:个人行为 ;建筑空间 ;行为模式;人体工程学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一、人的行为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行为研究缘起和背景

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凯瑟琳·鲍尔(Catharine.Bauer)提出;“社会学研究不仅应当用于大规模住宅建设,而且应当用于某特殊居住区,研究人们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在环境中的行为是什么。”中国的行为研究于50年代末开始出现,人体尺寸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到了1982年,张步骞首先明确提出住宅设计应从住户的使用是否方便去考虑;80年代后期,开始从社会关系、功能要求、生活活动、空间环境和识别性五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真正人性化的空间,不只是满足空间的基本功能,重要的是深层挖掘人们真正的内在的行为需求,因为每一建筑空间都是为人们完成某些行为而设计的。首先,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和欲望,而采取的过渡行为状态,从购物行为、观览行为、运动行为和疏散行为中都能看出,常常会伴随着目的性,而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通常分为直接活动空间即与人们日常行为活动关系极其密切,还有间接活动空间即激励人们进一步探索欲望产生的行为空间。

(二)个人行为研究意义

从人体工程学来看,当空间的尺度与人的生理结构相协调时,人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从社会发展来看,恰当的人际距离对人的心理十分有益,所以在进行空间环境的设计时,把握合理的空间尺度,只有这样使用者的这种心理需求就得到充分的尊重,人们也会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相互交流。从行为建筑学来看,现在做设计,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空间、功能、造型、尺度、动线等关系,还必须要掌握相关的规范,以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这些规范就是在广泛研究了大量人的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制定的。

二、建筑空间和个人行为的关系

(一)个人行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

环境要支持人们的个人行为与生活,就应该适应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一般基于自然、文化和欲求等探讨,自然因素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大多数时候构成了人们对于环境最基本的需求,例如人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必然行为等,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地域文化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对于其活动的空间环境需求也不同,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之所以会改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种种欲望,欲求就是驱动人类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也就是所谓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和欲望,而采取的过渡行为状态。”

(二)建筑空间设计对人的影响

建筑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不是必然的,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建筑空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生理行为,这一影响的实现是以使用者以往的行为经验为前提,以空间的构成元素为媒介,通过诱导来实现的。由于人们使用方式不同,面对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提供不同的功能倾向、开放程度以及所需的服务要求。

建筑空间与人之间是一种多因素、综合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既可以通过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诱导或改变人的某些行为,也可以根据人的某些行为心理和行为特征来指导建筑空间设计,以使建筑空间环境更能符合人的行为特性和行为心理。

三、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

不同结构、模式的环境满足不同人的行为,这取决于很多因素。然而人的空间行为是一种社会过程,使用空间时人与人之间不会机械地按尺寸排列,而会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并利用此距离以及视觉接触、联系和身体导向等控制着个人信息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呈现出使用空间时的一系列围绕着人的像气泡状的个人空间模式。

(一)个人环境

R.索玛(R· Sommer)于1969年首先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例如人们在居住的住宅环境这个领域里要感到家的亲切感、归属感是基本的需求。一般地,身体前方所需的范围大于后方,侧面的范围相对最小,也满足了多层次的需求,在对外交流上多了一层隐私,而同时仍能使人在需要的时候保持与其他人的接触。所以人在空间的行为模式主要不仅是由人的活动尺寸来定性,还需要人的心里行为、生理行为因素来确定。

(二)公共领域

公共行为场所作为一个整体,比单独的行为环境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公共性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空间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有权去使用它;另一方面是该空间应有能力支持每个人的活动,满足人们在此展现自我,与别人共享更多东西的需求。胡正凡院长在环境心理学这一领域里把人们占有公共空间的方式归于“依靠性”发现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有构建物的地方停留时间较长,人们喜欢选择构建物边的空间停留,如在走廊行走时,总会习惯性的靠左或靠右;食堂、酒店、医院、教学楼等建筑空间既要符合人们的习惯性空间尺度,置身其中又会感到亲切而舒适。另外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候车厅里排队的人们前后会离开一段距离,这并不是人体工程学所说的按尺寸排列,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使用空间的模式的表现。这些例子所反映的是人在活动时怎样去使用空间,而不单单是容纳一个人需要多大的空间。

四、基于个人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在对建筑空间设计时,首先,设计初期进行严谨精致的调研是完成一个关注个人行为的人性化的设计的基本,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科学的调查有助于我们得出更加真实的关于个人与建筑空间的资料,才能够针对人们的个人行为进行设计。所以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研,并且统计出相应的数据用于设计等。其次,设计过程中充分支持个人行为,这一设计思想应该贯穿设计的始终,是环境设计策略首要坚持的内容,也是指导我们设计策略的总体思想。只有本着这一设计思想进行设计,才能够真正设计出关注个人行为的人性化的建筑空间。这就要求设计过程中做到尊重场所的行为,运用适宜的线索诱导,重视环境因素对于行为的支持,营造“包容”的空间环境,设计中留有余地。因此经常需要和使用者沟通、会谈,尽可能多地了解将来使用者的工作性质、爱好、生活习惯等行为资料,据此对建筑空间设计作出相应调整,以更好地满足未来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和行为特性需求。最后,设计完成关注个体的反馈,是评价设计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使用者喜欢的设计才算是成功的设计。也就是说,在设计空间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预先想到使用者使用起来是否最方便;一方面要进行方案的推敲。如“功能分区”,“流不交叉”这样一些问题一般会很自然地被考虑到设计中去,还有些行为包括使用者对环境的适应行为、抵抗和放弃行为、对环境的认知表达行为等等。

五、结语

总的来说空间与人的活动是个相互依靠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犹如食物链一样,环环相扣。另外人的行为活动又往往按年龄、社会习惯、兴趣爱好、乃至性别的不同,而形成各自的领域,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和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对空间设计的要求和影响。只有“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建筑更为有效合理地为人服务,这都将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切合人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习惯,从而真正关注个人行为的人性化建筑空间,运用其规律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J]. 世界建筑 1983(3)

[2] 程大锦 [美].《室内设计图解》[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二版

[3]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 张晓健.建筑尺度与人的心理[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2).

[5][美]克莱尔・库伯・马克思.卡洛林・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6] 宫宇地-彦.《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7] 范剑才.在建筑设计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2(2)

[8] 张思佳.青岛市居住小区老年人活动场地环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