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的“剖”与“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的“剖”与“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互学,以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浅尝辄止,草草收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当“剖”则“剖”,以达成语文教学之学生学习能力的突“破”。

一、课堂教学需要“剖”

“剖”;判也,从刀 声。现代汉语作解剖讲,引申为剖析。通常人们把对问题分析得细致、透切、准确也说成是解剖。语文课堂教学上也应该运用“剖”字,要做到该用“剖”时就得“剖”,且“剖”得一丝不苟,对文章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倾心分析,深入体会。课文里常常会遇到关系文章主旨的语句,比如鲁迅的著名小说《孔乙己》中有这么一句就必须仔细地分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写出了孔乙己在那个社会的特殊的社会地位,也是最能体现孔乙己人物特征的一句。“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低下,只能同短衣帮为伍,可是孔乙己却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始终不肯脱下他那件代表读书人身份的既破又脏的长衫,这表明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等级观念已深入其骨髓,从而批判了封建思想的罪恶。“唯一”则凸显孔乙己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这也是其悲剧命运的写照。课堂上只要抓住这一关键语句深入分析,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课堂教学更要“破”

“破”,不仅有“破解”之意,更有“突破”的更高层面。

其一,在教学设计和方式上形成突破。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我们开展课内阅读教学时,应不必面面俱到,不必对教材的每一段落、每一处细节都深钻猛挖,而是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能抓住文本最具特色的部分组织教学。每堂课哪怕只是引导学生探讨一两个问题,只是赏析一两处精美的语段(该剖的还是要剖),从而突破重围,形成突破,效果一定好于求全求完美的课。

其二,如果阅读文章停留在结构、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掌握的层面,那只是较低层次意义上的“破”,还只是停留在“剖”的阶段。我们阅读分析每一篇文章或一部巨著不只是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及其特色,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文章的局限,要能学到文章之外的东西,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苏教版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许多篇文章后面的探究练习题目中,基本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七律 长征》中有这样的习题: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提倡要发扬长征精神,但有人认为长征精神已经过时了,请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对本本的一种突破。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对作品反映问题的独特视角、别具匠心的构思、甚至另类的语言进行审视,以便从中受到启发。

三、“剖”与“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破”应该是对文章整体的感知,是对文章完成解读后的思想的升华,而“剖”应该是对文章最为精彩、最具亮点的部分的赏析,两者之间应该是局部与整体、基础与提高、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剖”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精华,为“破”储备更多的能量,比如我们引导学生对一部长篇巨著进行欣赏。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全篇赏析的,应该挑选小说中最具精华的章节来进行分析,从而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全篇的内容,以“剖”达到“破”的目的。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应该能够比较清晰地说明“剖”与“破”的关系。庖丁解牛之前眼中只有全牛,解牛时遇到筋骨交集的地方是“视为止,行为迟”小心翼翼,而庖丁解牛的最高境界是胸中已无牛。当然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不仅要心中无“牛”。也要无“马”无“羊”,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东西。

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立足点应该放在“破”字上,技术点应该放在“剖”字上,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应该是研究型与创新型的学生,而不是“水缸型”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剖”与“破”的度,为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