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最是锦城生态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最是锦城生态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碧水绕青山,林木叠翠色。绿色临安,多年来一直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很高的森林覆盖率闻名于江南。更为可贵的是,临安百姓与历届临安政府一直像保护自己眼睛那样保护着临安的生态环境。记者为此深入临安林中田头,找寻那些已被铭刻在农民笑容里、山水灵秀里的人与事,触摸生态之城临安的发展脉络。

百姓说:经历了卖木头、

卖山货,生活变了

初到临安,问起环保工作的现状,当地人纷纷建议记者去太湖源镇的白沙村看看:“那里是临安生态建设的典范,是全国林权改革的前沿阵地,是临安版的‘小岗村’。”

怀着好奇的心情,记者一行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白沙村。一下车,便觉得眼前一亮:崭新的农居、现代化的照明设施、优美的绿化,让人无法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曾是一座落后的偏远山村。

“村里从1998年开始,年采伐率为零。”白沙村村支书夏玉云自豪地说,“近年来几乎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家具,但这些木材都是花大价钱从山外买来的,村民们舍不得砍树!”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庄,一个守着丰富木材的山村,竟然没有一个“砍树人”,这更引发了记者的好奇心。是什么让白沙人从“砍树”走向“看树”,是什么让白沙人如此爱树?

一切还得从1983年说起。

当时,白沙村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开展了林业“三定”,将99%山林承包到户,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体制。山林到户后,农民一是高兴自己真正成了山的主人,二是担心政策会变。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农民们纷纷上山砍树,烧炭,卖木材。由于过量采伐,大批天然林被破坏,从1983年至1989年短短几年间,该村森林覆盖率从91.9%下降到了90.4%,而村民的人均收入还只有814元。陷入了“山越砍越秃,人越来越穷”的困境。

更可怕的是,由于过量采伐,大批天然林被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山体滑坡,自然地质灾害频发,1988年村里突发洪灾,山洪顺着的山体狂泻而下,冲毁了57间房屋。1990年台风袭击,洪水冲毁公路200米、拱桥一座、堰渠40米,两次损失达300余万元,相当于每人6000元,把他们十几年的索取都收回去了。村民们欲哭无泪,小伙子纷纷外出打工,姑娘远嫁他乡。

痛定思痛,白沙人开始反思他们所做的一切。这时,临安林业局一位名叫王安国的高工跑到村里,指导大家保护木质资源、发展培育山核桃、笋干、茶叶这些非木质资源的新路子。从前被砍伐掉的树木又重新种了回来,而且呈现出更科学的复合式结构――山顶种的是山核桃树,可以挡住大部分降雨;山腰种的是笋干竹、发达的根系可以保持水土;山底种的是茶叶,美化环境的同时锁住了水土流失。

同时,随着林权制度的进一步稳定,白沙村民终于走上致富之路。到199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455元,其中非木质林产品收入占90%以上。一跃摆脱贫困村的帽子。回想当年,村支书夏玉云不无感慨地说:“村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从前许多人一辈子都难得去临安城里一趟。但自那以后,村民们学会了与外界打交道,不仅去临安做生意,还把市场开拓到了杭州、上海等地。”借临安“三宝”的行销,走遍长三角。

但新的问题却摆在了村民们面前,由于白沙村地处偏僻,非木质农产品的运输成了大问题,再加上山区土层薄,白沙村的人均收入始终落后于平原地区的村镇。发展似乎已经到了瓶颈。

这时,又是那位叫王安国的高工站了出来,他与一批专家对村民们说:开发旅游去。简单一句话,造就了一个奇迹的诞生。

那么,这位王高工,究竟有过怎样的作为?

专家说:融合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美了

见到王安国时,老人正忙着打造一个大型竹种园,保护品种优良稀少的竹子、同时为竹农与游客服务。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依然矍铄。谈起临安的生态话题时,这位教授级高工有些激动,声情并茂地向记者讲起与临安生态几十年的情缘。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委员、浙江省林业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临安林业局原总工程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要不是一长串光彩熠熠的头衔,记者还真不敢相信,正是这位淳朴和善的老人,一手推动了临安生态环境建设中许多课题的成型。正是他带领着临安林业科技人员上山下乡进行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临安市10多万农户因此受益,其中一万多农户直接从贫困进入小康。15年来,这些技术让全市农民增收了20个亿。也正是他,使得白沙村从一个贫穷闭塞的小山村,一跃成为人均收入高达1万多元,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闻名全球的富裕村。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王安国就来到临安林业局工作,没多久,他就听说了白沙村遭受天灾的事,这位当时村民很少见到的大学毕业生,又是个懂技术的工程师在接到了村民的求助后,没有多想,卷起铺盖,一头就扎进了白沙村。这一扎就扎了16年!

没过多久,王安国提出的非木质资源开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白沙村人明白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道理。村民们信任王安国,家里家外有什么事总是喜欢请教他,老王临安城里的家俨然成了白沙村的驻临办事处,来城里办事的村民都喜欢到老王家转转,把白沙村的家长里短告诉老王。

1997年,在王安国的引荐下,中国林科院的竺肇华教授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本诸沙先生来村里考察。当本诸沙先生看到白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森林景观时,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建议。

本诸沙先生的建议给老王的思考带来了新的启迪。老王随即起程,前往海南去参加生态旅游培训班。培训回来后,老王给白沙村村民上起了生态旅游课。

可与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村民们怎么也转不过弯来。“老王呀,你教我们山核桃的技术、笋干的技术,都很管用。我们信任你呀,可这次你怎么吹起牛来了,我们这么偏僻的山村,谁会来歇呀!”村民们拉着老王的手劝老王别干了。然而王安国却没有泄气。他心系村民,情倾生态。在他的推动下,白沙村得到了临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乡镇党委的重视。1998年,白沙村成功地引进了临安市太湖源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了临安市首个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该景区以青山绿水、林木繁茂为特色,吸引了许多来自上海、江苏、杭州等地的游客。每到“五一”、“十一”黄金周,游客多达一二千人,场面十分火爆。不少村民开饭店,卖土特产,当导游,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业中来。

村民吕建中1992年上山背树,摔倒压伤致残,全家生活十分困难。1998年因景区开发需要,他从龙须沟搬迁到景区停车场旁,利用景区投资商补偿的搬迁费盖起了一幢三层楼,经营“太湖源酒家”,农家乐年收入达10万余元。

村民王诗新是个更典型的例子,由于他是从外乡娶的老婆,所以他家只有一个人有承包田,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开发旅游后,王家在景区旁边的山货市场里卖笋干、山核桃等土产。去年开始,王诗新家也开始经营农家乐,如今办得有声有色,被邻居们笑称为“王百万”。采访中,记者与王诗新的妻子攀谈起来,这位胖胖的大婶有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为我们端来了美味的山货品尝。她说,从前嫁到白沙来的时候,这里“穷得很”,甚至因此被许多亲戚看不起。但夫妇俩齐心协力,尝试了许多赚钱的法子。“太湖源景区开发时,我们家是第一户被征地的村民,没了地,我靠着一笔补偿金,来到景区门口摆摊出售山货和饮料、面包。那时候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可乐,好心的游人帮我写了纸条,我再拿给进山的送货员看,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总算做大了山货生意。现在开办农家乐,我一直以留住回头客为目标,对客人实实在在,也带动了山货生意,有些客人住在这里带山货回去不够,还打电话来向我订购山货,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窥斑见豹,在临安的生态建设中,远不止王安国一个人的努力,也远不止白沙村一个例子。西天目山、桃花溪村以及苕溪和青山湖整治,都是值得一提的典范。

政府说:打出了科技牌、生态牌,道路宽了

西天目山是临安影响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景区,但这座以“大树王国”之名而蜚声于海内外的名山,却无时无刻不经受着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的困扰。为此,景区专门配备了数十人组成的防火突击队与护林员,常年轮班进驻山中,24小时监测森林火险与病虫害。

防火突击队员、天目山老殿保护站站长刘亮是他们中的一员,年轻的他看起来身材魁梧、身手矫健。他说,每个月有10天左右他在天目山上度过。常年的山林生活让他身上带着一种山里人特有的淳朴热情与机智警惕。

刘亮告诉记者从前山上树木因雷击起火时,“远远看去就像冲天的火塔”。因为树木大多很高,周围一时又不能调动灭火水源,所以队员们往往采取长时间包围着火树木、土埋明火的方法应对。“但这种方法只是被动防御,而且容易发生着火树木倒塌压人的危险。”

对此,景区管理部门下了大决心,投资400余万元准备在天目山建造引雷针。“这样才能主动出击,以科技的力量避免雷击树木事件发生,最大程度地保护山上的古树名木。”

同时,头脑活络的景区管理人员还想出了“认养古树名木”的点子:各地受护树木的人们,只要交纳1000元,便能在天目山上“认养”一棵古树。树的主人将得到一张会员卡,能在任何时间进入景区看望自己认养的树木,每年还能收到景区工作人员图文并茂的信函,阅读到自己所领养古树的生存保护情况和病虫害记录。此举一方面为进一步保护树木提供了资金,起到“以树养树”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唤起了人们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关注,在一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生态风气。

人们都说,西天目山这种科技与生态并行,传统手段结合创意产业的生态保护方式,是整个临安环境工作的缩影。

正如临安市环保局生态科科长徐军所说,坚定不移的目标与多种手段的结合,造就了今天活力四射的绿色临安。记者问:“很多周边城市都在提生态立市、环境立市,您觉得临安的生态环境工作与其他地方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徐军科长的回答很简单:科技加生态。

最是生态起风情。记者在临安各地采访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不浸润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对生态环境的浓烈感情,深深地感动着记者,无论是情系生态的鼎力之举,还是生态保护中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些饱满的热情、恢宏的手笔推动着生态经济、生态科学的发展,呵护着诗画锦城的青山常绿,碧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