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与打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与打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到学校调研时,听过不少公开课,其中一位老师执教的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这篇文章,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对“父亲”的敬爱与疼惜,细致而传神的描写中展示着父亲悲壮而伤感的一生,塑造了一个平凡却特别让人难忘的父亲。人到中年,很容易被里面随便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种情景触动内心的情愫,因而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简单但教学内容充实。我感觉学生是有触动、有领悟,有收获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而动人,富有感染力、吸引力,随处可听到的是脱口而出的排比句,流畅,自然,使教学犹如行云流水。这就更表现出一个语文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素养,这不是一般教师所能具备的素质。

课后和执教老师交流,得知这位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教材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精心打磨,“刻意准备”了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这些语言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自然、灵活的表达,甚至是巧妙的表达。所以,课堂教学语言需要我们根据各种教学需要,在心里精心准备、打磨,甚至形成书面文字,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最自信、最自然的教学状态与学生互动,与文本交融,从而让我们的课堂靓丽生辉,给学生最好的点拨、引导,同时这种语言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以无形的熏陶和影响。

就以《台阶》为小小的切口,来简单谈谈哪些教学语言需要我们精心组织打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导语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堂课开始的导语对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课堂,进入文本,往往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语言决不能随意,更不能嗦,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和教学设想的需要精心组织。

如《台阶》导语:“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欣赏一幅著名的油画。(投影罗中立的《父亲》油画)能告诉老师看到这幅油画之后你心中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相信看了这幅画,我们心头涌起的是一份震撼,相信谁也无法忘记这张布满皱纹的脸,看得出,这是一个生活在贫困之中,历尽人间艰辛与沧桑的父亲,这更是一个贫困中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我们无法想象在这张面孔背后,他们曾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对命运的奋斗与挣扎,但面对这幅画,我们依然感到震撼。今天让我们去走近这样一位生活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民式的父亲,来解读他们背后的故事。”

这段语言深情地娓娓道来,既自然交代了文章写作的年代,又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快速入境。

二.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过渡的语言

一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从开始到结束,从预设到生成,都应是环环相扣的,是有机组成的完整统一体。但如果我们不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的精心准备,起承转合不注意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往往会让人觉得文章有割裂、僵硬、死板、机械的感觉。这样的课堂也许会有知识收获,但却缺乏学生智慧火花,缺少激情甚至是热情,也缺少能力的真正训练和培养。所以精心设计过渡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圆润、流转,甚至富于启发性和激励引导作用。

在《台阶》第一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部分结束之后,教师的过渡语言:“一座高台阶耗尽了父亲的一生,心愿实现,父亲迅速衰老。每一次读着这位父亲,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情绪,有一份亲切,有一份温暖,又有几分心酸。从这位父亲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父亲,自己的那位也辛苦一辈子,操劳一辈子的父亲,想到了父亲就想到了那首关于‘父亲’的歌。把这首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让我们用心听,并注意画面内容和歌词的内涵。”(欣赏视频歌曲《父亲》)“最喜欢那句‘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没有做够,央求你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父亲的经历都不尽相同,但似乎天下的好父亲都有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为了家,为了儿女,他们吃再多苦,受再多委屈,耗尽自己一生也无怨无悔,文中的父亲也是如此,让我们再回归课文,深入探究,走进父亲。”

此时的学生在一段感人的音乐中,在老师动情的倾诉中,已经心有触动,甚至有的同学已经泪花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自愿主动甚至是不自觉的深入到课文当中,抓住文中一处处感人的细节、画面、情节去深入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揣摩父亲的形象。而随后学生的发言也是精彩迭出,且意犹未尽。

三.教学中对教学重点、难点需要老师“抛砖引玉”的示范或适当点拨的语言

很显然,深入课文揣摩父亲内心世界,把握父亲这一形象是教学的重点,而揣摩几处细节描写所展示出来的父亲的内心世界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这样几处描写:①父亲坐在绿阴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②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这两处描写,那“专注的目光”,那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的旱烟雾,到底折射出父亲怎样细腻的心思,怎样的想法,怎样的内心世界?很显然,高台阶造好了,父亲并不适应,并不自在,这又流露出他怎样的矛盾心理,父亲为何还要用毕生精力造这样一座高台阶。这些问题对距离那个年代久远,距离那种生活陌生的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

看看教师的提醒、点拨:“同学们,文中的精彩之处很多,只要抓住自己认为最触动你的地方,哪怕你只抓住一处,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甚至联系你的生活经历,用心揣摩,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互补,争取把你的体会、思考写得深刻一点,独到一点,那你就成功了。”这样既很好地鼓励了学生,又引导学生尽可能的避免了发言的简单和空泛,而是具体和独到。

对父亲坐在台阶上抽烟那个细节,教师都预设好自己的赏析语言:“……那在父亲头顶盘旋萦绕、久久不散的,何止是父亲吐出来的烟雾,那更是一直占据在父亲脑中从未动摇过的‘盖新房,造高台阶’这一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这一圈圈烟雾,是父亲内心世界多么细腻而精彩的呈现啊。”而这样的教学语言会对开启学生的心智,引领学生的理解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又怎可忽视!

四.课堂上需要深入的高屋建瓴的总结或拔高性的理解概括语言

在经过重点教学环节之后,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会走向深入,但这时候的理解也许还有些凌乱或零散,还不能形成系统性的认识,这时候,教师也要对这种总结、拔高性的教学语言精心准备打磨,使学生的思路彻底打通,使学生的思考、认识最终系统完整而又深刻。而这种语言不宜琐碎,更不宜长篇大论,而宜精练,概括,这样的语言往往要求“一字千金”,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往往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台阶》这篇文章中,学生对文章精彩的细节赏析、品味透彻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两段总结性的语言以强化对“父亲”这一形象的认识:“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语文应该姓语”,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简单地说,语文课要有语文的味道,有生活的味道,有文学的味道,一篇文学作品,不管是哪种体裁,不管是哪种艺术风格,不管是哪种语言特色,都是作者在生活经历之上,在精心构思之中,呕心沥血的成果,我们要和学生一起体悟文章深处的情感,欣赏充满智慧的文字,感悟生活的哲理。要怡情怡性,要长见识,增能力,甚至也能写出闪光的文字,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组织、打磨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靓丽生辉,摇曳多姿。

程益广,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