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方言“行”的用法和来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方言“行”的用法和来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40-01

摘要:方言“行”有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文章将对“行”字方言义的深层次原因做出探讨。

关键词:行;方言;深层原因

The origin and usage of dialect " Xing "

Wang Zhengyu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Wanzhou 404000)

Abstract:The dialect " Xing " has the meanings that goods are of poor quality and utensils are not strong enough.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deeply origin of dialect " Xing ".

Keywords: Xing;dialect;deeply origin

方言中时常用到一个“行”字。“行”,音xíng,表示物品“质量差”“不牢靠”的意思[1]。用为形容词,主要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如:“这件衣服太行哒,没穿几回,竟破了个洞。”“这张椅子做得好行,坐的时候要小心点儿。”

“行”字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和用法,在一些大型的字典、辞书中都曾提及过。《汉语大字典》“行,器物质量粗劣不坚牢。”[2]《汉语方言大词典》“行,,(货物)质量差,(器物)不结实。”[3]“行”字的这一意义,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中。《周礼?地官?胥师》:“察其诈伪饰行价慝者而诛罚之。”郑玄注:“饰行价慝,谓使人行卖恶物于市,巧饰之令欺诳买者。”意为:(国家)观察市场中,有欺骗、造假、掩饰质量差不结实货物价格的奸邪之人就(应该)诛杀责罚他。《周礼?地官?司市》:“害者使亡。”郑玄注:“害,害于民,谓物行苦者。”其中苦,通“楛”。楛,粗糙,不坚固。行苦,同义并用,“行”亦谓不坚固也。先秦以后的《九章算术?盈不足章》:“醇酒一斗,直钱五十;行酒一斗,直钱一十。”“行酒”,谓薄酒,表酒味不浓不香。《唐书?韩琬传》:“俗不偷薄,器不行窳。”窳,(事物)恶劣,粗劣。行窳,同义并用,“行”亦表(事物)粗劣。《唐律疏议》卷二十六《杂律上》曰:“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注:不牢谓之行。”

这之后的一些文献,也有“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和用法。这表明,其用法由来古老,延续时间长,且传承久远,为人们所乐用。有例为证:

(1)世人莫笑老蛇皮,以化龙鳞衣锦归。借语进贤饶八舅,于今行货正当时。(王安石《寄舅氏》)

(2)元来他将着些价高的行货。(张国宾《合汗衫》)

(3)本带要求善贾而沽诸,争奈这行货儿背时也。(《范张鸡黎》第二折(隔尾)曲)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八:“古人谓物脆薄曰行……今京师人谓货物不牢曰行货。”其中的“行货”,是指粗制滥造的物品。不仅如此,许多方言文献也对“行”字的这一意义和用法有过论述。如李鼎超《陇右方言?释言》:“今谓货不良曰‘行货子’,读‘行走’。”清代的张慎仪《蜀方言》卷下:“物不坚牢曰行。”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词》:“昭人谓物之不坚牢者曰行。”章炳麟《新方言》:“今吴越谓器物楛窳为行货。”由此可见,“行”的这种用法不仅可追溯于先秦,而且在历代的文献中都可见到其具体的用例;不但在通语中能见到这种用法,而且许多方言著述中也都有所言及。这也说明,“行”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在古代并非囿于一时一地之用,只是因为历史的变迁,“行”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发展到现在才用作了方语。而“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和用法,根据我们的探究,又显然不会运动于其词义的演进轨迹之中。那么,“行”何以会表物品的“质量差”“不牢实”这样的意义?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用“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可能性。一个方面的可能性是, 因为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行”具有“义兼正反”的作用,即因词的反训原理所造成;另一方面的可能性是,在语言的运用中,由于“细”“小”“稀”等表“单薄”“细小”意义的词语,其语音的转化而促使其与“行”字音同或音近,从而便带来了由“行”来承担或负载了“单薄”“质量差”“不牢实”这样的意义。以下试作一定的分析和说明,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指教。

所谓“反训”,其实质就是义兼正反[4]。汉语历史上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代郭璞。其注《尔雅》时说:“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他在《方言注》中又说:“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者也。”(详见《方言》“苦,快也”郭注)对于正反意义,王力先生也有过论述,认为现代汉语中没有否定性的观念单位,一切否定性的观念必须建筑在肯定性的观念之上[5]。我们将“反训”简单地理解为:义兼正反,即包含一对正反意义的词。

王符《潜夫论?浮侈》:“以完为破,以牢为行。”汪继培笺:“古者谓物不牢曰‘行’。”正文中“完”就是“完整”的意思,“破”就是“破损”的意思,“完”与“破”的意义正好相反。这说明“完”与“破”相互为训,即“完”就是“破”的意思,“破”就是“完”的意思。同样,“牢”和“行”具有相反的意义,二者相反为训,即“牢”就是“行”,“行”就是“牢”。可见,反训就是意义完全相反的词相互训释,这是反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潜夫论》曰“以牢为行”,而笺注又云“不牢曰行”。从字面意思讲,“牢”就是“牢实”,“不牢”就是“不牢实”。“以牢为行”就是表示“行”具有“牢实”的意思,而“不牢曰行”意思是说“行”有“不牢实”的意思。这就意味着“行”既表示“牢实”的意思,还表示有“不牢实”的含义。换句话说,“行”的词义系统内部实际上兼有了正反两个方面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义兼正反”。徐世荣先生曾对反训进行过分类,其中有一类叫殊方反训。这一类就是说汉语中的某个词,其方言的用法与普通话的一般含义恰恰相反。如:郎:尊称也。又:贱称也。互:差也,别也。又:交也,和也。同理,“行”既有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反面意义,还有表“能干”“精明”“在行”的正面意义。这正好体现出“行”对支配主语深层次的赞扬夸耀或贬责讽刺的正反两面性。下面以日常生活中的句子为例:

(5)走私货表面好看,骨子里行得很。

(6)今天,我买了个行货,肯定不经用。

(7)这个人比我行得多。(李劼人《大波》第一部)

(8)儿说娘不行,并比划着娘上地的架势。(康濯《太阳初生的时候?买牛记》)

其中(5)(6)句的“行”,是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反面意义。在(7)(8)例的“行”,表“能干”“在行”的正面意义。我们认为,“行”字的反面意义是由其正面意义发展演变而来的,“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是因为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有“义兼正反”的作用,即词的反训原理造成。

与此同时,在语言运用中,具有“单薄”“细小”等意义的一些词(如“细”“稀”等),因为其读音相近或语音的转化,可能就造成了由“行”来担当了本该是“细”“稀”“小”表示的“细小”“单薄”的意义。“细”“稀”读音为xi,“小”读音为xiǎo,“行”读音为xíng。其共同点为:读音上,声母x,韵母都具有元音i。意义上,“稀”“细”“小”等字在都有“行”所表示的“单薄”“细小”“稀少”的涵义,都具有对物品内在本质的贬责、否定。语法上,它们用法一致,都具有形容词性,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正是因为“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靠”的意义,与“稀”“细”“小”等字表“单薄”“细小”等意义,在音或义方面都有相似点和共同点,所以我们才作出“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是因为“稀”“细”“小”等字语音转化所造成的这种假设。

以上是笔者就“行”何以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这样的意义所做的一些粗浅分析和探讨。至于这两方面是不是“行”表这种意义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是真正的原因),我们这里尚不敢断言,也不能十分的确信,仅仅是做大致的推测和估量而已。这样的问题只是提出来,旨在求教于专家与同行,同时还有待于我们今后做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兴才.汉语语法和语法化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8页.

[2]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812页.

[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70页.

[4]徐世荣.古汉语反训集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