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意象 领会意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意象 领会意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它的本质特征在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达到物我合一。一篇优美的诗歌,往往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要想领悟一首诗歌的意境,就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把握诗歌的意境,从而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二者有什么区别?所谓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意境则不同,词典上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也就是说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简而言之,在文学上,意境是指一种感觉,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一般都是诗歌里描写的客观事物。诗人常常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融入自己的感悟,创造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现特定的情致和趣味,表达相似或相同的感情,于是看到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们要传达什么情感。如“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是通过“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柳”更是古代诗歌中诗人抒发惜别留恋之情的特殊意象,古人也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使用“柳”来表达那种依依惜别之情。再有“莲 ”,古人主要用它来表达爱情,我们知道“莲”与“怜”同音,而“怜”往往表达的是对女子的怜惜和怜爱之意,如“怜香惜玉”。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同时“莲”又是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北宋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赏的就是这样一位君子。另外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松、竹、梅”等。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能背诵诗歌、品味诗句、复述诗句的指称意义上,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诗词中各个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意义。

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面看它是咏雪送友之作,但字里行间却无处不流淌着诗人立功壮志和报国的激情。教学中教师要对诗人描写的意象、创造的意境继续分析,引导学生感悟意象中“象”的生命动力,进而体会诗人倾注于“象”的情感。

诗歌开篇就把胡天北风狂卷飞雪的骇人景象出人意料地比喻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而创造“梨花飞雪”的意象,从梨花在万树绽放,枝头锦簇,使人看到祖国山河一夜之间变成银白世界;从梨花的皎洁明丽,落英缤纷,令人看到塞外银花,玉屑漫天飞舞的苍茫景象;从梨花的纯洁淡雅、清香飘逸,使人闻到浓郁的馨香。天寒地冻的边塞在诗人笔下如江南一样明媚妖娆,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本来令人心惊胆寒的恶劣天气通过诗人的描写,却令人心花怒放。联系下文的“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壮丽,不难看出,诗人虽身处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内心却充满壮志豪情,似乎这冰天雪地对他来说不是苦寒难耐的绝地,而是英雄男儿施展壮志的理想之所。

身在边塞,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诗人创造了“百丈冰”“愁云”等意象,给人愁苦、冰冷的感觉,它们展现了边塞惨烈的生活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边塞艰难斗争的一面,“愁云惨淡万里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但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把悲痛化为建功立业、自强不息的动力。

这首诗通篇还突出一个“奇”字,如“胡天八月即飞雪”是奇事,“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奇景,“风掣红旗冻不翻”是奇寒,帐中宴饮、帐外送别写友情之深,这是奇情。“奇”字使全诗焕发出五彩的光芒。

总之,通过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全诗在咏雪送别的内容下面,读者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报国壮志豪情,也让读者透过意象看到诗人那痛苦矛盾的心。

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堪称小令中的绝唱,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篇幅虽然短小,但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难耐的心境。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一共选取了十个意象: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作者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可谓惜墨如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这些景语都是情语,然后作者再在这十种景物前分别加上能够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枯”“老”“昏”“古”“西”“瘦”“小”“流”“人”“夕”等字眼,就让这幅浓郁的深秋晚景图更加蒙上了一层无限凄凉悲苦的色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肝肠寸断,悲从中来?

这首小令之所以凭借二十八字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就是因为作者寄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把难以表达的、抽象的思想感情通过可观可感的、具体的事物,也就是我们说的意象清晰明了地传达出来,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审美认识和感受之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我国的古典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我国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这样的载体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情感,让读者与其产生共鸣。好的诗歌应该既有意象又有意境,苏轼推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读者从有限的、具体的画面中,感悟形象之外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无尽意蕴。我们学习诗歌也应该从诗歌意象入手,领会诗歌的意境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