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能击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提问水平高低,体现了一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也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己之见。

一、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问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会讲,更重要的是会导,会导就是要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备课时,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和训练要求,再结合自己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达水平,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巧妙,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能鼓励学生有创意思考,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感悟。

"孔乙己"在初中学生心目中是陌生的,即便认真预习之后也还是看不出所以然。针对这种局面,我打破往日教学的常规,出了"你喜欢孔乙己吗?"这样一道有助于发散思维的预习题,课堂教学也以此为切人点深人展开。这个话题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各抒己见的发言初起,同学们对主人公几乎是清一色的否定。又脏,又懒,又不知趣,酸溜溜的不让人待见。酒店中所有的人都拿他开心似乎也是咎由自取,丁举人把他打成那样似乎也很难引起对他的怜悯和同情。一个十分文静的女孩子说:"我一想他就恶心,还挺小气,几个孩子围住他,他就用长着大长指甲的黑手罩住茴香豆,脏兮兮的,要让我,白给都不吃……"于是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哄堂的笑声。众口一词的彻底否定之后,对照原文一看又觉得不像被彻底否定的那么坏,在及时得体的引导下大家又发现他虽好吃懒做,但对酒店从不赖账,酸溜溜的谈吐中确实找不出什么脏字,不识实务但有热情,从教"我" 茴字的四种写法可知他确有一些学问,能写一笔好字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恶心……这样看来,孤苦无告的孔乙己如果不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他不是不知悔悟地选择了那样一条人生之路,如果丁举人之流不对他下毒手,短衣帮不拿他取笑,"我"不对他过分冷淡,那么,人高马大的孔乙己或许应该是另一番情景,至少也应自食其力。在完成了分析中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共识之后,我及时地以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引出结论。同学们不但对孔乙己的陌生感消失,对鲁迅先生准确、深刻的概括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引导与启发中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起自己的初中生活时还记得这节课,还能有声有色地复述出当时课上的许多细节。这次成功使我更加确信,巧妙提问,找准切入点,对难度较大篇目的讲授是多么重要。

二、善于变换角度,化难为易

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就需要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觉得关键是问题设计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难易要适度。问题太深,学生启而不发,百思不得其解,就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有位教育行家说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话,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教育道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课堂提问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所谓"最近发展区"则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的。维果茨基明确提出,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我们的课堂问题设置只有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得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判断、推理、联想、想像等方式,积极思考获得答案。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讲到"春花图"一部分,我问学生:"这一段作者把春花描绘得生动形象,呼之欲出,你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春花的?"学生众说纷纭,费了很大劲才让学生明白。在另一个班再上同一节课时,我转变了提问的方式,"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春花的?"结果,学生的反应与上一个班大相径庭。仅仅换了一角度,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三、多层设问,化大为小

根据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学说,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因此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①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②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③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④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⑤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⑥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⑦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⑧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在认识以上问题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不同,进而达到理解主题的目的,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