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沟通技巧》课程“3+2+1”过程考核实践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沟通技巧》课程“3+2+1”过程考核实践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沟通技巧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实践型课程。过程考核是建立在考察学生完成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任务的表现、成效基础上的评价和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性、任务性、实践性学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实践。

关键词: 《沟通技巧》 任务型教学法 过程考核

2008年,韶关学院外语学院根据教育教高〔2007〕1号文《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的要求,在商务英语专业专科中开设了应用型、实践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沟通技巧》,2009年该课程推广到所有本专科专业。在两年来的《沟通技巧》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实行课程学习“3+2+1过程考核形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沟通技巧》课程特点

“沟通是人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最大最迫切的需要所在,人们要想有所作为,学会沟通是基本条件。当今世界,新型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是否具有沟通能力和沟通本领。有效的沟通已关系到人们社会心理、社会交往、经济合作效率、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大问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商务交流、人际沟通越来越密切,以商务文书和人际公关为主要形式的沟通方式反映出从业人员素质,也代表着企业甚至国家的形象。行文准确、规范、科学,举止文明、礼仪、诚信,是文化、商务交流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要求。《沟通技巧》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对于学生人生道德修养、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以现代经济社会人际沟通的两种基本形式――商务文书和公关礼仪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商务文书的种类、格式、基本要素与写作;商务沟通中的个人礼仪、公关礼仪、职场礼仪及会务礼仪等。其前置课程包括英语口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后置课程包括商务函电、国际交流与涉外礼仪、跨文化交际、文秘与公关、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该课程紧密围绕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人际沟通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修养,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二、过程考核的理论依据

过程考核是基于学生课程学习的日常表现及其学习任务完成过程基础上,对学生课程学习作出总体评价的成绩考核方式。基于学习日常表现的教学评估手段(School-basedAssessment)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英国中等教育委员会(Secondary Examinations Council)所采用,他们认为在某些方面,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许并不容易和准确。澳大利亚的B. McGaw et al.在对西澳地区中学教学的一项研究报告中列举了这种评估手段的优点,认为它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实质性取样(A Substential Sample),因此它比考试命题的考试更加全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课程学习日常表现的评价考核,更能反映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理解和应用水平。

任务型教学法理论(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认为任务指的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交际性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Nunan,1999),是与真实世界有某种意义联系的一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意义是主要的,并把任务的完成放在首位,同时根据任务的结果来评价任务完成的质量(Skehan,1996)。过程考核正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将书本知识同运用实践结合起来,在运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老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他们的课程学习效果作出评价。

合肥学院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过程考核改革探索,研究者发现过程考核“使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复习功课,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乃至可以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认识所学的知识”。这种考核“加重了学习过程的考查力度,从而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以往的死记硬背为现在的注重学习过程,不再是以往的为学而考,简单地应付期末等一系列考试,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

三、《沟通技巧》课程“3+2+1”过程考核模式实施

根据《沟通技巧》课程的特点及其标准,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征求意见过程考核意见反馈三个步骤。在过程考核中采取了“3+2+1”形式,即完成三项研究性学习实践任务,组织好两项课堂活动,搞好一次期末考核。

1.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期望及其分析

在课程教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课程的特点、课程标准和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对他们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当堂以书面的形式提出对于本课程教学的希望、建议。学生的希望和建议大致可分成如下十个类别。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一方面对于将书本理论知识同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希望比较强烈,另一方面对直观的知识来源期望较多,如课堂演示、影视资料、知识介绍,对老师上课的生动性期望值较高,而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却不高,对于传统的“平时+考试”的考核模式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

2.“3+2+1”过程考核实施

《沟通技巧》课程是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是一门应用型、实践型课程,还具有通识教育课的特性。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本课程考核采取“小组课题研究成果PPT展示+课程论文+100人次沟通笔记+作业+课堂讨论+期末考试”的形式,即“3+2+1”考核模式,重在考查学生对沟通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3”即三项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小组课题研究、课程小论文、课外100人次的人际沟通笔记;“2”即两项课堂表现评价:课堂作业和课堂讨论互动;“1”即一次期末测试考核。“3+2+1”即学生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权重为60%,期末测试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权重为40%。对于平时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班级各个小组的评议还给予免考的资格。这种考核办法改变了以往平时占30%,考试占70%,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主要介绍小组课题研究和100人次沟通笔记的实施情况。

小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几个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展开合作性学习,以集体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和学习讨论,形成的课题成果在学期末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由各课题小组组长和老师共同担任评委,评出各小组的得分,小组长再根据小组得分给每一位小组成员打分,此项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0%。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学习任务完成过程,既考察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又考察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学期末的展示中,全班师生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多媒体制作精美,课题资料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学生现场演示生动风趣,意蕴深远,较好地表现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根据各课题成果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启发思维、引导方向的作用。不少学生还根据课题的研究成果,成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课题,并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了成果论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课外100人次的人际沟通笔记,就是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外时间积极主动去同别人交流沟通,记录至少100人次的沟通情况,分析每一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成功经验,提出下一次人际沟通中的改进措施,也可以记录人际沟通中存在的困惑。老师每两周批阅学生的沟通笔记一次,点评学生的沟通记录,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学生反映较多较集中的困惑或问题,利用上课时间全体同学参与共同讨论。老师根据学生沟通笔记的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评分,此项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学生借鉴某通信公司的广告语将此项任务称为“沟通100”。一开始学生认为这种笔记没有什么意义,积极性不高;但是由于老师逐一审阅他们的笔记,并给予点评、评分,学生们逐渐主动同别人交流沟通并注意观察和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用心去体会和思考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每一次的沟通中获得一点一滴的进步。从笔记中分析,学生沟通的对象主要包括同学同事、父母亲戚、商家摊贩、朋友恋人、老师、网友等,反映了学生人际交往对象的有限性特点;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感情、同学关系、思想困惑、生理问题、工作烦恼、学习问题、经济困难、人际礼仪、风俗习惯等,有的学生还详细记录了同美国网友关于学校教育、家庭关系、男女情感的英语聊天情况,学生觉得深受启发,连阅读笔记的老师也十分感慨,这些沟通内容反映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广泛性特点;沟通的方式包括当面交流、电话、书信、电子邮件、QQ聊天、手机短信、QQ空间或博客留言等,反映了学生人际沟通途径的多样化特点。

3.过程考核效果与评价

过程考核是建立在考察学生完成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任务的表现、成效基础上的评价和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性、任务性、实践性学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实践;通过过程考核,老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收集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达到较为全面科学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根据课程结束时所作的调查和网上评议,2008级全部120位专科学生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为88.7分,2009全部285位本专科学生的评价为86.3分。应当说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效果较为满意。

参考文献:

[1]纪薇,苏本江.关于创新大学生人际沟通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51.

[2]Secondary Examinations Council Course Work Assessment in GCSE,Working Paper 2[M].London :SEC,1985:2.

[3]McGaw B.et al. Assessment in the Upper Secondary School in Western Australia[M].Perth:Ministry of Education,1984.

[4]]David Nunan.第二语言教与学(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4-25.

[5]Skehan,P.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instr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38,62.

[6]陈琳.合肥学院N+2过程考核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32):17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