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问题探索,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问题探索,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巧用问题探索对于推动创新教育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问题探索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创新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探索 创新教育

现代的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是学生自主化的、教师引导化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创新途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思维,培养兴趣,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机械解题中。为此,笔者就如何巧妙利用问题探究模式,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探讨。

1.使问题生活化、情景化,引导学生自觉探究

教学中出现的数学应用题,虽然是教师编造的,但实际上是脱离实际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不够贴近生活,不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所以,学生常常死板地套用解题模式,并没有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精神。在现代教学中往往以解出答案为最终目的,学生往往按照套路和规律解题,忽视了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大量重复的、机械化的解题更使学生感到厌倦。这种题海战术只能应对考试,但不是长久之计。学生也因此会一直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不能真正理解解题方法。这就导致教育思维僵化,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的小学应用题并不是非常贴近生活,如:两车鸡兔同笼问题、注水问题等,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而有一些晦涩的词汇连老师也不是很清楚。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而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例如,在“圆”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圆,试试自己画圆。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圆和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纠正即可。另外,对于问题的展示应该更直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一课中,“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运用图表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明白百分数的意思,而不是单纯地提供数据。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和语言可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使学生自觉探究的目的。

2.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寓教于乐

单一的感官感知不足以调动情绪,正如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讲课―在黑板上写―学生回答”这一方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换一种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既有声音又有图像,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则可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融入其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视频,从而在视频中引出问题。在“认识负数”一课中,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这是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的。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说出各个地方的气温,从而更快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思。这样一来,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不只是单纯地授课,听课。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听见音乐,看见图画,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局限于黑板和纸,这样学生会感到无趣,也不能真正理解题目,既耗时效率又低。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对数学问题充满兴趣,从而自觉地喜欢上数学。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

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几人一组进行讨论。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和心理素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见出现,从产生分歧到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经验。教师只要适当引导,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他们自由交流,分析,辩论,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给了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在讨论中拓宽了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这样,给了那些平时不愿意发言、比较沉默的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那些张扬个性的学生学会了倾听。这样使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取得成功。例如小组讨论的题目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边长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学生看到题目之后开始细心地计算,可是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神秘地提醒大家:“有一个人答对咯,可是我先不告诉你们是谁答对了!”于是,学生会找出自己或他人计算中的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这一审题―答题―纠正的过程是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

4.积极引导,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很多公式,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往往喜欢套用公式,这就导致了思维的约束和限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应多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或者有多个答案的题目。例如,两个人在圆形花坛的两个任意位置,他们行走多少米可以遇到对方。这道题目就有两个不同的且正确的答案,这样不拘泥于固有模式的思考也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可以使思维更灵活。多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应该针对问题进行引导。比如上面的题目,当学生得到了其中一个答案时,教师可以继续问大家,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恍然大悟,进一步思考。总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自己得出答案。这样的学习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更有成就感,学生也会更加喜欢学习,使学习数学变得更有趣。

5.结语

课程及练习的设计贴近生活,由复杂到简单,由枯燥到生动,能激发学生自觉探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发散性和开放性,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最初的疑问到最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有切身体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自主动脑思考,主动参与数学实践,从而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改革探索[J].小学课程辅导,2012(10):73-75.

[2]刘静.探析小学数学新课改背景下实践环节内容选择的新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