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山藏不住野茶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村攀岩一路险,劳作行路如牛耕。八十炉灶四十光,有女不嫁这座坑。”
这是浙江高山深处的外婆坑村流传几百年的生存写照。
我多次前往天姥山脉高山深处的外婆坑拍摄一片片散落在云溪间的碧绿茶园,初识它时就为之动情,为之愉悦。多年游走四方茶园,唯见这里自然生长着连片的野生高山茶,且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我确信包括这里人工改良栽培的茶园都是洁净的。
去那里可先乘飞机或火车抵达杭州、绍兴或宁波,下了火车或飞机要转乘近两个小时大巴抵达新昌县,在县城长途汽车西站每天有3班可达外婆坑村的长途汽车;或与的士司机谈妥包车前往。虽翻山越岭,穿山过河,山路险要但风光无限,雾里闻香又观景,对寻求大自然与茶园乐趣,户外登山露营的人群,是最值得享受的地方。现今村民出山进城贩卖家乡上乘的茶叶,虽辗转但与十几年前不堪回首的闭塞生活相比,满是乐观。
明前闻茶进山寨
历史相传这里的茶比平地茶香气重,至今无人颠覆。我国的历代贡茶,传统名茶以及当代的新茶,大多出自高山。这其中龙井、白茶大多又出自新昌境内的天姥山深处。明代陈襄诗曰:“雾芽吸尽香龙脂”,说的是高山茶的品质所以好,是因为在云雾中吸收了“龙脂”(罕见而珍贵物质)的缘故。常言“雨后天晴”。我在新昌县城里避了一天一夜小雨,按着与的士司机的约定,用过早餐我们便向天姥山区的外婆坑村进发。车驶过穿岩十九峰,便进入了国家地质公园的辖区内。山路弯转,一路攀升,两侧风光越发悦人,我叫停了数次抓取两侧令人震撼的景色。约两个小时可见两侧的山间,零零散散地有些不规则的茶田。上午11时许进了山寨,用手摸摸外衣感到表层很潮湿;再摸摸脸,似浴后滋润而光滑。本想可以感受一番茶山的大气磅礴,拍摄到晴空万里、层次清晰的大场景,也仅仅是奢望而已。接近中午时能见度只有数百米,周围如雾气包裹。种茶人亦有传说“茶山之上紫气升腾,这一年必有好茶可采。”难怪高山茶冲泡后久久不散的芳香气韵及耐人寻味的口感浸染身心,这也正是平地茶难以抗衡高山茶的主因。
天姥山是倍受历史文化名人推崇敬仰的高山,唐以前天姥山就已被中国文人向往,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羲之、谢灵运等历史人物追逐前贤足迹,寻访天姥山并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石城寺礼拜》等千古绝唱,将天姥山推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天姥山遂成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乐园。我身在的茶园向山下眺望,神奇的山水,不凡的气势,顷刻间让我忘掉一切杂念。
外婆坑村海拔650米,而村属的野茶园地势更高更陡,从村里出发,要登一个半小时才可采到山茶。村里改良栽种的龙井、白茶、九坑早等品种,也都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生长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坡上,精耕细作,坚持无公害品质胜过其它区的同类茶叶。
两位中年妇女带我赶往村里的茶园只能步行上山,上山时踩在树叶铺盖的泥土之上有些油滑,我猜想是因为茶叶的油脂导致。抵达茶园时已是大汗淋漓,再看表足足攀登了近两个小时。而村民平时仅需一个多小时。向远望去,更高的山坡处还有茶园,我没有放弃。欲知好茶真面目,需要体力加毅力的考验。
据介绍我已身在海拔八百多米之地,要一览众山还要待雾气慢慢散去。正准备休息一下,人烟稀少的山上种茶人看到有陌客到来很高兴,像“爱牙日”的到来,每个人都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不难发现,村里人不仅牙白,皮肤也光亮。一位穿着朴素的男士走过来向我打招呼,邀请我去前面的一处简陋休息室休息,交谈知道他姓林,是村支书。边品茶边聊,他说村里茶园共有1500亩,产量很大,主要经济收入是茶叶,特别是每年清明前采摘的近3000公斤野生茶,弥足珍贵,大部分被北京的茶叶经销商购走。老舍茶馆招待国内外贵宾用茶,均出自这里。
村里主要产外婆坑龙井,“南方有嘉木,新昌有好茶。”新昌的好茶指的主要是他们外婆坑的龙井,现远销美、俄、日等十余个国家。500克上乘的龙井需五万片青叶。口感的独特,品质的上乘,还因他们传承保持了自成一体的古法采摘、摊放、杀青、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等工艺。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从南往北,好茶先后出在清明和谷雨时节。江南的好茶恰恰出自清明前。而新昌地处山区,依四百、五百、六百直到千米以上不同的海拔,只要是雾气萦绕的地方,清明和谷雨前后都有好茶可采。外婆坑属新昌县海拔最高的村屯,“明前茶”细嫩品质最好。中国的农历是每隔15天为一节气,古老的农业生产一向以节气为农事的引导,茶叶生产也是一样。“明前茶”由于芽叶细嫩,香气和滋味含量丰富,因此品质非常好。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因稀少“明前茶”就更显珍贵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观看采茶时,曾作诗《观采茶作歌》,有诗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好,过早采制太嫩,过迟采制太老。
千辛万苦皆故事
登上茶山让我吃惊的是连绵陡峭的茶山,仅能望到零星的采茶人。茶是要一芽一叶地采,大片的茶田何时才能把应季的茶,在最鲜嫩的时段采完?答案是一方面忙时他们几乎在凌晨就赶到茶园开采,直到日落,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阿婆,下到放学后懂得采茶常识的学生齐上阵。另一方面是有选择的采摘,有时为选择最适合采的叶,迈出几十米只采几叶。眼前那忙碌的采茶女身影深深吸引住了我。她们穿行在茶园里,穿着或五彩鲜丽,或简装朴素,但看上去都精神饱满,虽然额头上挂满了汗珠,却丝毫不觉疲惫,这应是茶场弥漫的空气有兴奋的作用。
多少次拍摄采茶,看到几乎全是女工,有的身后还背着孩子,还有看上去就很小的姑娘,他们来自附近村屯甚至不远千里,外貌、穿着都有很大的差异。发现她们几乎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根竹棍,仔细看竹棍上都划有记号。原来这是用来测量茶叶是否可以采摘的工具,有些女工没带竹棍,以背上孩子目测可采茶叶,孩子大小和竹棍标记的高度几近吻合。
四十多岁的采茶工和玉梅来自四川,这是她第五个年头出来采茶。她所以选择来到新昌境内采茶,是因为这里工钱给的多,采一个月茶赚几千元,供孩子读书、买农药就不用愁了,这是一笔可花在刀刃上的钱。次日一早我与她一起到山上采茶,前一天晚上下过雨,上山的路有些滑,我们抓着小路两旁的杂草上山,她显然比我爬得快,衣服被露水弄湿了没感觉到一样。“到旺季,我们凌晨一两点钟就要起床,翻山越岭摸黑赶至茶园。茶早一天采是宝,晚一天采是草。中午也不下山,饭是村里派人送到茶园的。”到外婆坑村采茶的农民工来自浙江、四川和福建,得到报酬比较高,包吃包住每天100元,因为走山路辛苦,即使工薪偏高,去年仍缺工近二百人。
“看准了,嫩叶长到1.5厘米的时候采下来最好。刚开一瓣芽比叶长,这样的新茶才最鲜,要是等叶子再大些采,就会降品级。”按着指点我也试着采摘了一些,晚上拿到山下正准备冲上一杯,一个老茶农看到了忙阻止“这不可以直接泡,茶叶炒了之后清香味才会出来,直接用新鲜的茶叶泡茶对身体不好。”随后老茶农给我抓了几叶炒好的茶叶,并告知一杯水泡七八叶茶,常喝浓茶就会伤了胃肠。茶叶已经泡好,再闻闻抓过新茶的手依然是留有余香。
外婆坑村的外来茶工没有外人的感觉,吃同样的饭菜,每餐都有鱼肉。来打短工的人住在一起,被褥是新添的,有电视和空调。饭后几位女工一同打起了牌,她们说几天下来都很累,今天难得洗洗玩玩。为了使这些采茶女们下一年再回到这里,村里努力善待他们。“明前茶”的量不大,芽头少,一天采下来只能采五六斤鲜叶。村里付工钱不是按采摘量计算,而是以天数计算,这样能更好地让茶的品质有保障。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新昌采茶,当地的茶农年年都提高工钱。
心旷神怡长寿村
隶属新昌县的外婆坑,地处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村庄群山环抱,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村民三百多年前由福建迁入,全村共有158户,总人口531人,其中少数民族妇女35人,分别由白族、苗族、傣族、佤族、水族、瑶族、纳西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组成。
以前的外婆坑非常贫困,村中三四十岁找不到媳妇的男子占一半以上。为了生存,有种茶、采茶、炒茶等一技之长的村民,陆续奔赴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卖手艺。传统的技艺加憨厚的人品,赢得当地姑娘的倾情,心甘情愿地远嫁外婆坑。改革开放后随着区域经济的富足,浙江较早地实现了村村通。生态资源的优势,保存完好的村落,红战此地的政治背景及民族村落的色彩,使外婆坑渐渐有了名气。茶乡游的、农家乐的、采购茶的渐渐多了起来。近些年又兴起了到这里举家短住的势头,因为这里还是一个十足的长寿村。
历代以来,极少有活不到九十岁的村民。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也都是自然衰老而终。主要原因为饮用的水是山泉,空气也无任何污染。外婆坑村四面环山、原始生态、空气清新、村民和睦、从不吵架。有节制饮茶且只喝自产的绿茶。食野菜和粗粮为主。吃惯了山中的野猕猴桃、树莓、山梨等大自然赐予的多种产量丰富的野果,村民不习惯到城里花钱购买果蔬。
夜晚,不分季节,几杯自酿的米酒或黄酒,配上几盘笋、菜枝头等野菜和家家都必备的腌肉腊味,一边哼着新昌调腔一边想着赏心的乐事。几分醉意,几分激昂,几分逍遥,又几分自在,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外婆坑人的日子,这就是外婆坑村的生活。先后三次进村,每一次都油升羡慕,每一次都心存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