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秸秆残茬覆盖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秸秆残茬覆盖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论述在东北辽河平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土壤墒情及风蚀进行监测,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出适宜该地区的最佳保护性耕作模式。通过分析浅松秸秆覆盖、压实秸秆覆盖、留茬5cm不覆盖、留茬5cm条带覆盖、留茬5cm全覆盖和传统耕作等6种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产量及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土壤墒情及风蚀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土壤墒情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064-1

土壤侵蚀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土壤风蚀会直接引起土壤结构变坏、质地变粗、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降低。[1]因此,如何提高天然降雨的水分利用效率,防止水分蒸散发,提高作物产量、减小水土流失量,便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针对东北辽河平原雨养旱作区域特点,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证明,保护性耕作如秸秆残茬覆盖能够有效的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水分蒸散发及风蚀量,其作用效果是显著的。采用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土壤墒情及风蚀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为该地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试验设置

东北辽河平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主要以春冬季节农田休闲期为保护,以玉米秸秆残茬覆盖为基本形式,以压实、覆盖(秸秆及残茬)、少耕、免耕保护为核心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从播种前看0~20cm深度范围内,免耕覆盖不压实的含水率高于TC,20~80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并无规律,不同覆盖模式下10~80cm深度的含水率均高于0~10cm深度的表层含水率。播种后在玉米生长期,在0~10cm深度范围内STC、NNTC的土壤含水率均低于TC,20~30cm深度的含水率均高于TC;在0~30cm深度范围内免耕覆盖的土壤含水率均高于TC;在30~80cm深度范围内不同覆盖模式的含水率均低于TC。随着深度的增加,含水率也呈上升的趋势,表明播种后的土壤含水率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TC、STC播种前是经过翻耕的,土壤表层扰动比较大,失墒比较严重,所以表层土壤含水率比较低。总体来看,免耕留茬秸秆覆盖会减少水分的蒸发,避免了翻耕对土壤水分造成的散失,可明显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

2.2 不同覆盖模式对玉米产量影响

合理的种植措施,可以优化产量,更好的发挥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从结果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的玉米产量均高于TC,其中以STC的产量为最高。这是因为NTC、CCTC由于覆盖导致玉米出苗期延长,生长发育比较缓慢,致使玉米产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CTC、NNTC在生育初期长势就不及STC,所以产量不及STC高。STC在整个生长过程期间既可以通过降雨入渗补充玉米生长期间所需的水分,有可以接受阳光的直接照射保持适当的生长温度,所以产量高于其他耕作方式。可见,合理的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发挥土壤内在有机质效力、改善田间气候,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3 结论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保墒及风蚀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免耕、留茬、覆盖、浅松等保护技术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它不仅可以调节地表温度、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和有机质、降低土壤潜在可风蚀性、抑制土壤风蚀、还可以增加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1] 贾延明,尚长青,张振国,等.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试验及关键技术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78-81.

[2] 许翠萍,刘洪禄,车建明,等.秸秆覆盖对冬小麦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2002,21(3):24-16.

作者简介:李冶(1984-),女,满族,辽宁沈阳人,就职于辽宁省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研究方向: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