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教学中,语文子佳人教师常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慨。我们老师应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强化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最终达到通畅表达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语感;培养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有的感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决定的。因为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文本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的,所以会出现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采用各种方法,营造各种语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强化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最终达到通畅表达的目的。那么,如何来培养语感能力呢?

一、把握课堂主阵地

(1)渗透技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经历浅,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他们必要的技巧,熟练掌握后,语感自然形成。如在进行字词教学时,就可采用由字词到句段,从易到难进行渗透。一般可采用拆词法、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来理解。尤其是拆词法简单易行,学生也乐于接受。苏教版教材中每单元练习中都会安排熟记成语,这些成语不要求学生把其完整的意思说出来,只要大体上掌握就可以了,如:“排忧解难”“扶危济困”“披荆斩棘”“排山倒海”等词语,运用拆词法就可以理解其表面的意思,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这些成语深刻的喻意也就显而易见了。通过长期训练,发现熟记成语的教学再不像以前那么枯燥、机械了。相反,不少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一些陌生词语常常能迎刃而解了,文章读起来也比较流畅了。

(2)加强朗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于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汉语有四声,读来抑扬顿挫。学生在朗读时,教会他们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汉语的音、形、义,体会语言之妙,感悟人生的真谛,激活思维,陶冶情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长短不一的句子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词中的意境,我设计了朗读——吟读——译读——说读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读”的形式来感悟词的意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通篇读顺;吟读是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读出诗的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音律美来;译读是让学生借助字词释义读懂诗的意思;说读则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发挥想象读出诗的意境美来。这样通过朗读感悟了普通人家的安宁生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上,甚至有学生扮演起这对“白发翁媪”,再现“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感人场面。

(3)借助想象。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可谓是天马行空。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成人笔下的文字,特别是很多中外古典名著,这时借助想象的发挥,会加强对文章的感知力度,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泉映月》一文中,那委婉连绵的琴声诉说着阿炳对苦难人生的控诉,对音乐执着的爱,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可是,对于现在生活条件如此优越的学生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的,这时就要让学生联系电视里看到的卖艺乞讨、流浪街头的镜头,想象阿炳当时的境况以及他的心理。有的说:“他们获得的钱少得可怜。有些调皮的穷孩子可能会欺负他是个盲人,偷偷地拿走一些钱,还有的阔少爷们看不顺眼,可能会踢翻他的钱罐,甚至还会踢他两脚来寻开心。”有的说:“如果突然遇到下雨,他不能及时避雨,浑身都湿透了,很容易感冒的。他生病了也没钱看大夫。”还有的说:“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阿炳来说,他根本无力改变他的命运,音乐就成了他唯一的寄托。”言语中充满了对阿炳悲惨命运的同情,也包含了对阿炳热爱音乐的赞赏,这时随着《二泉映月》的琴声在教室里荡漾开去,学生们也就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很好地理解了课文蕴涵的感情。

二、 向课外拓展延伸

(1)读万卷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充分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苏教版教材就非常重视学生的诗词歌赋的积累,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组成语歌,还有对联、三字经、名人名言等,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其中古诗词是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化瑰宝,《古诗文诵读》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本,每天课前可安排两到三分钟时间进行诵读。另外,教师应推荐一些中外名著,让学生每天、每星期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并对一些好词好句及时进行摘抄、积累,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做一些批注,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语感能力自然会逐渐加强。

(2)行万里路。感受语言的过程是主体对语言的反复感知体会的过程,仅靠学生从书本上获取,有时会过于抽象,过于感性,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放下书本,走进社会,参与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知识,这样学生在碰到有关的文字时,就会调动自己脑海中已有的储备,说话写作的灵感也油然而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当然就更深刻了。如《九寨沟》文章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课堂上,有几位同学把自己在九寨沟旅游的照片与大家一起分享,且非常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在九寨沟的亲身经历,课堂气氛热烈,收效甚好。因此,在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一些活动课,鼓励学生课外多参与活动,如旅游、参观、劳动等。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感能力培养,当较强的语感能力形成后,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读出情趣,悟出真情,产生联想,达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的终极读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