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遥望高僧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遥望高僧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7年我在《正果法师圆寂十周年纪念集》中写了一篇《高僧安在》的文字,当时的高僧已“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令人惊叹的是十一年后更是昔非今比,我国高僧已涌之如潮,一批又一批,一般每批诞生108位!从海南三亚108米观音像开光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再到刚刚举行的平顶山大佛开光以及这些年各地举行的大大小小法会几乎无不如此。高僧辈出,理应欣喜。

这些高僧组合因地而异,因寺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此高僧名录的版本就有了各种变化。这变化自然拓宽了入选高僧名录的范围与机会。小则就地取材,大则三大语系,再大就世界范围了。

一位法师第一次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入选高僧名录时,兴奋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最近相遇,问及再次入选高僧的感受,法师苦笑道: “都是高僧了,都是高僧了!”

尊封出家人为高僧,用来为自己的活动增色添光,惠而不费,实智人所为,难怪会风靡不止。

至此不由想到何谓高僧的问题。高僧一词,大概是从南朝梁慧皎首创《高僧传》开始流行。慧皎在《自序》中郑重提到“高僧”的“高”字与“名僧”的“名”字的区别及选录高僧的标准,他说:“前代所撰,多日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

慧皎认为,高僧远避名利,潜心修行,往往并不著名;名僧虽少品德,但善于沽名钓誉,便得居高位。因此,他的《高僧传》只录高僧,不要名僧。慧皎把高僧与名僧对立起来,用意虽好,但二者未必不能统一,古今实例,不可胜数。关键在于高僧一定是大德,大德才可为高僧,“高”与“德”应为一体。慧皎所说的“寡德”之僧,自然不在此列。“高”忌与“高级”等观,今天的弊病,大致缘此。所谓高僧大德,以愚之见,至少具备两条标准,一是德行超凡,二是对佛教贡献卓著。我想,当今符合上述标准的高僧大德,绝非凤毛鳞爪,但多到眼下程度,就难免“假作真来真亦假”了!

至此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汉传佛教之所以把僧人一律喊作“法师”,再把法师一律喊作“高僧”、“大师”,大概是因为汉传佛教在僧人的学修等级上没有制定出考评标准,只好捡尊贵的随便称呼。这与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十分不同。南传佛教将考评出的类似学衔的宗教称谓“帕”、“都”、“祜巴”等直接冠于僧人法名之前,令人一目了然此僧的学修地位。祜巴龙庄勐长老多年以“都”的身份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直到近年才升为“祜巴”。这大约就是“名”与“高”的区别。

藏传佛教考评“格西”,更是如此。虽然因教派与寺院不同,格西的地位、等级有所不同,但循序修学的课程与考评的方式是大体一致的。如格鲁派的格西就有四个等级:一等拉然巴格西,二等措然巴格西,三等林瑟格西,四等多让巴格西。大多数僧人要考到六、七十岁才可能获得。这些格西头衔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长、副会长头衔毫无关系,这也是“高”与“名”的区别。其实汉传佛教何尝没有类似宗教称谓,只是缺少严格的考评制度而已。不知汉传佛教能不能向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甚至古印度佛教学习,也制定一套考评僧人的制度出来,以免让高僧们继续尴尬下去,也让勇猛精进的年轻僧人有个学修目标。

但愿这不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