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毒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毒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观察以解毒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所致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中药组予自拟桃红四物合解毒药物为基本方,对照组予孕三烯酮胶囊,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观察疗程,随访2治疗观察疗程和1后续观察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第一、二疗程完成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后续观察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解毒祛瘀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291-0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EM所致痛经是妇科门诊中常见病症。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笔者运用解毒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所致引起痛经4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4月―2011年12月我院门诊EM所致痛经患者86例。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1990年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EM诊疗标准[1];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症侯规范标准。纳入病例临床以继发性,渐进性经期痛经为主要症状,病程2年以上。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43例,年龄22-45(38.4±4.9)岁,病程:4-27(8.6±4.9)年。对照组43例,年龄:24-44(37.8±5.3)岁,病程3-29(7.7±5.4)年。两组年龄、病程、症状状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药组予自拟桃红四物合解毒药物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基本方具体用药: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白芍20g,莪术20g,败酱草30g ,红藤30g,用药方法:每日一剂,煎服,早晚两次饮服。于每月经净次日开始连服(经期停用)。对照组予孕三烯酮胶囊胶囊(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2.5mg,每周2次,第一次于月经来潮第一天服用,3天后服用第2次,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连续用药。疗程均为6个月经周期。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激素类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

1.3 疗效观察及评定标准:

各组均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观察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其中前2个为治疗观察疗程,后一个为治疗后续观察疗程。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 ,即: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1.4 统计方法:应用SPSS 13.0 软件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观察疗程 第一疗程完成后两组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第二疗程完成后两组疗效比较如表2所示,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治疗后续观察疗程 治疗后第三观察疗程疗效比较如表3所示,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症瘕”范畴,其或伴月经异常,不孕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EM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传统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血瘀,气滞、寒湿、虚劳、热郁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于冲任胞脉而致疼痛。理气活血化瘀是中医论治本病的常用方法,其临床获益尚不尽满意。近十年有学者提出,“瘀毒”是EM的重要中医病理因素,其具体病机为:瘀血滞留,化热成瘀,瘀毒伤络,积久致痛。近年亦有从瘀毒论治EM获较好疗效的临床报道。本组临床观察中药治疗组以自拟桃红四物合解毒药物为基础组方,以达解毒散积、祛瘀止痛之效。药理研究表明,桃仁,红花,川芎,莪术等活血化瘀类药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并具有明显消肿镇痛的作用,败酱草,红藤等清热解毒类药具有消炎止痛和抗肿瘤作用。祛瘀和解毒在能改善机体免疫力的同时,能促进异位细胞凋亡,对正常的在位内膜及子宫肌层细胞则无负影响[4]。临床观察表明,治疗期间中药组与对照组从药物治疗中获益相似,即运用解毒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近期疗效与西药对照组相似。在后续观察疗程中,中药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对照西药治疗组中药组在疗后获益更多。以解毒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其优化组方及机理研究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 子宫内膜异位症、妊曾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6(11) :37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3:267.

[3] 国家中药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1 06,28.

[4] 连方,王希波,张建伟,等.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杂志. 2002,43(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