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评价如何从虚假走向真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评价如何从虚假走向真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对课改,教师都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令人欣慰。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或实质,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比如有些教师对“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应该采用延时评价;注重过程评价”等观点的片面理解,使课堂评价走入虚假的误区。

1.现象

(1)课堂上经常听到“嘭,嘭,啪,你真棒!”的赞扬以及“啪,啪,啪”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有的头上甚至贴满了星星,回答不好的学生也能得到老师翘起的大拇指。为了体现鼓励性评价,有的教师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精彩还是一般,都以“好的”加以评价;有时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敢批评。

(2)由于教师自己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从而不作评价,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把1.2、5、7、6/7四个数组成比例。一位学生很自信地回答说:只要把四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再添上比号和等于号就可以了。那位教师没作任何评价,也没让那位学生说理由,只是让他坐下再想想。其实那位学生发现的规律很好,很想在同学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结果积极性给老师给扼杀了。

(3)教师为了上好自己预设的教案,学生没有回答到自己要的答案时,一律不做出评价,而是一再暗示,直到学生回答到自己要的答案为止。久而久之这样教师的评价,只会导致学生用心揣摩教师的心理,迎合老师的喜好,从而引导学生走入功利性学习的误区。

2.思考

数学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评价应具有导向、激励、鉴定、诊断、改进等功能。因此,教师应从智能的角度给予学生以积极而又客观的真诚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想要使课堂评价从虚假走向真实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只有多元化,才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开发他们的潜能。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所知所能,教师要适时给出相应评价。一位教师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知道了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有的说:“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数对中一定要先列后行。”有的说:“回家后我一定把今天学的数对知识讲给父母听,下次开家长会时就让他们根据数对找我的座位。”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说:“你们回答得都很好,有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这节课主要学的内容,有的能够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地方,有的还能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这位教师有针对性的恰当评价,改变了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2)评价主体多元。新课程评价强调全员参与,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主要是凭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对数学学习的体验等情况的了解,运用分析、比较、归纳与综合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综合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全局性、客观性的评价。学生评价方法,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两种。学生只有经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最终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

从传统习惯上看,往往是教师评价学生,而学生评价教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需要我们教师以新的评价观和博大的胸怀接纳学生的评价。一位教师在教学“10的认识”时,一个男孩举起小手说:“老师你写的‘10’不够漂亮。”老师说:“那你愿意告诉我,怎样写能更漂亮吗?”学生说:“如果左边的‘1’斜一点就更漂亮了。”老师说:“那允许我再写一个好吗?”学生说:“行!”老师认认真真地又写了一个“10”。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这由衷的掌声,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多元评价的价值所在。

(3)评价方法多样。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克服困难的精神。教师可以利用平时课堂考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以分析与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建立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诚恳提出不足,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都应善待学生的“错误”。这种善待“错误”不是放纵错误,而是自觉地意识错误,对有错误但又蕴涵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并通过课堂教学把“错误”转化成课程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