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主体视域中的时评论据分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体视域中的时评论据分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按照评论主体获取论据途径的不同,把时评论据分为日常累积型论据和调查研究型论据。日常累积型论据是指评论者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经历所积累的认识或知识;调查研究型论据是指评论者通过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与论题相关的事实和认识。这种分类方式可以促使评论者重视调查采访的作用,并以研究型思维来查找论据,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

关键词:时评论据;日常累积型论据;调查研究型论据;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8122(2014)06-0047-03

时评论据的分类,新闻界通常是在本体视域内进行考察,即按照表述事实还是表述客观规律,把论据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1]。这种分类方式几乎“统治”了所有关于论据的研究。这种分类方式界定清晰、科学合理,有助于研究者和受众对论据的辨析。但是,评论者在实践中往往更需要查寻、选择论据而不是辨别论据,因此这种分类方式对于评论者的实务操作帮助有限。

本文笔者认为,时评的论据分类还需要从主体视域出发,即从评论者获取论据的过程和途径着手。本文按照评论主体获取论据途径的不同,把论据分为日常累积型论据和调查研究型论据。日常累积型论据是指评论者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经历所积累的认识或知识;调查研究型论据是指评论者通过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与论题相关的事实和认识。这种分类方式可以促使评论者重视调查采访的作用,并以研究型思维来查找论据,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日常累积型论据

日常累积型论据包括评论者个人生活经历、评论者通过长期的阅读学习所获得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评论者关注新闻时事所获得的较新的新闻事实、评论者通过广泛的人脉资源所获得的重要资料等。

生活积累和个人经历是人们直接获得的阅历和体验。人们碰到的具体事件、所处的情境、与只是听到的或看到的相比,更加真实、更富有意义,感受也最深刻。它往往是典型的、独特的、生动的、专业的、或有戏剧性效果的,容易吸引人和打动人,通常也是真实的(除非评论者有意造假),因此是极为珍贵的论据,对评论者至关重要。如现《纽约时报》专栏评论家克里斯托弗,生活阅历非常丰富:哈佛毕业后在牛津大学学习法律,获奖学金并以一流成绩毕业。随后,他在开罗学过阿拉伯语,在台北学过汉语。在学生时代,他就成为背包客,游历过非洲和亚洲,以写文章来贴补旅行开支。他曾在四个大洲居住过,报道过六个大洲的新闻;旅行超过150个国家;到过美国的50个州、中国的每一个省、日本的所有重要岛屿。在旅行过程中,他遇到过疟疾、暴乱,在非洲遇到过空难。这样丰富的阅历,对他的专栏写作大有帮助。另外,他的妻子为华裔,并且本人多次来到中国调研,这使他对中国问题相当熟稔,在写作相关论题时驾轻就熟。

学习和阅读也是人们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许多时评作者都有学者身份或背景,在某些领域中有精深的研究。如著名学者李敖博闻强记,著作等身。他深厚的学术积淀可说是他评论成功的最大因素。在《李敖有话说》中,他讲到一个观点,就能拿出一本书来,找到出处;对历史上的事件案例,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令人叹为观止。

日常累积型论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使用方便,可以灵活运用。日常累积型论据多数已经“内化”进入评论者的知识体系,如同一个随调随取的图书馆。评论者面对时评论题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迅捷地把累积型论据调动出来。这是调查研究型论据所无法替代的。二是日常累积型论据的收集重在日常积累,表现出鲜明的渐进性。三是日常累积型论据依赖评论者的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评论者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其所掌握的各种事实信息及理论储备会有较大差异。评论者有可能凭借独特资源或特殊经历获得非常有价值的论据,这些论据会增加评论的知识含量,甚至成为评论作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二、调查研究型论据

传统的评论研究注重评论者知识的积累,强调日积月累之功,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时评自身的发展、多领域的渗透以及多元化的论题,决定了评论者必须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这个功夫,不是光凭个人积累和脑筋的记忆力可以完成的,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论题进行调查研究,更有效率地发现并寻找到与论题相关的论据。

如果把调查研究型论据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一手论据和二手论据。一手论据是那些在新闻事件发生或调查时所产生的资料,主要来自评论者的亲身调查。包括采访资料、现场照片、影像纪录、广播录音、证人证词等。二手论据是与新闻事件或所论现象相关的、他人制作的资料,主要来自评论者的文献研究。包括关于某个新闻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的书籍、论文、网页、文件,由他人记述实际见闻所做的访问或传记等。

通过亲身来到新闻发生地进行采访,从而获得一手论据,这是西方评论者已经习以为常的做法。如美国学者芬克所说,这样做可以为评论提供“附加值”[2]。仍以《纽约时报》专栏评论家克里斯托弗为例。他不仅生活阅历丰富,还多次在重大事件中获得直接采访机会。2011年2月,埃及和巴林发生动荡。他先是来到新闻事件的中心――埃及开罗的塔拉广场采访,撰写了专栏评论并发回了现场照片;随后,他来到另一个新闻事件中心巴林进行采访,撰写了专栏评论《在巴林,子弹在飞》(In Bahrain, the Bullets Fly)。2011年8月,利比亚局势动荡之际,他又来到的黎波里采访并撰写了专栏评论。这些采访虽然未必能保证其评论的公正客观,但至少可以为他的写作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同时向受众暗示:他在这个问题上更有发言权。

与此相比,国内的媒体评论员鲜有采访机会。多位学者提出应给予评论员采访机会或建立相应机制保证评论员获得一手论据。如赵振宇教授提出应建立新形势下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即融记者和评论员于一体,由评论记者完成对新闻事实的采制和评论的写作[3]。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内评论界的关注并有所行动。

对于国内的评论者来说,即使没有采访机会,进行一些调查也会为评论提供一手资料。如2010年8月间,有媒体对国内某旅游景点门票价格上涨提出批评,提出“埃及金字塔对本国人只收相当于人民币1.3元的门票”。媒体人高明勇对此感到怀疑,他通过网络搜索、致电旅行社和埃及驻华大使馆,查明这个论据与事实不符:埃及本国国民进入金字塔景区的费用约合人民币75元左右[4]。作者的评论正因为使用了调查结果作论据,才使事实更清楚,受众也会更加认同。

二手论据多来自文献研究。这一研究方式在现代时评写作中越来越重要。如学者李希光所说,评论者需要具备“深入文献研究的能力”。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是专业领域,也并非样样精通。评论者应有研究能力,在评论中综合运用新获得的知识[5]。时评的论题领域遍及社会各个层面,评论者不可能全部知晓;评论者再勤奋,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很难有深厚的积累。现实的应对之策是:评论者除了要知识渊博、博闻强记、勤于积累之外,应树立一种研究思路,广泛吸收前人智慧,在此基础上立论和论证。

现代大型媒体,一般都会拥有一个规模宏大的资料室,帮助记者编辑和评论员查找资料,以协助完成报道和评论任务。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专业知识的搜索相对容易,这为评论者寻找论据提供了方便,当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杂志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人与外部的交互记忆,信息被存储在自身之外,人们更多的是记住信息的位置,而不是记住信息本身,被称之为Google效应[6]。换句话说,评论者本人未必要拥有太多的论据资料,但是,必须知道到哪里能够获得这些资料。

时评中的二手论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信息总量丰富。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各种信息和数据形成信息的海洋,任何专业领域、相关话题都隐藏其中,真正可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二是查找不易。这些有效信息分散在图书馆、资料库和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何迅速有效地把它们找出来,需要评论者掌握搜索技术,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三是二手论据一般来说属于公共信息,人人皆可获取。评论者使用二手论据的优势不在于其独特性,而在于对它们的理解和整合,即评论者是否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研究文献融会贯通。这对评论者的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研究论据的查找

通过文献研究获得论据,需要评论者通过科学、认真的查找来获得前人关于所要评论论题的论述,如书籍、论文、研究报告、统计数据等,要求评论者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研究论据的资源

在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时评作者可以获得研究论据的信息资源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图书馆资源

在可能的情况下,评论者可以通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在图书馆中找到与论题相关的书籍。通过网络,也可以访问各图书馆的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nline Public Catalog,简称OPAC)。只需登录图书馆网站,进入“联机公共书目查询”或“馆藏书目数据库检索”即可查询图书馆藏书。

2.互联网资源

在搜索引擎的强大威力下,互联网可以快速地为查询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有优势有时候也是劣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来源庞杂,正式与非正式信息及其交叉渠道共存,信息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因此在甄别信息有效性方面给检索者带来很大的挑战。

除了提高网络素养和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之外,评论者要尽可能熟悉所评论的领域的网络资源。如通过中国政府网页(http:///govinfo/)链接到各政府部门网站,可检索到大量的有关信息;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可以获取各年、月社会经济指标等统计数据等;通过新华网等新闻媒体网站可以获取免费新闻信息及各领域动态信息。评论者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专题信息,如中文的百度、搜狗,英文的Yahoo、Alta、Vista、Deja News,专业的Google Scholar、Philes、medscape等[8]。

3.专业学术数据库资源

相比互联网上资料的良莠不齐,专业学术数据库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难以在互联网上被检测到。这些数据库的用户为了获得服务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现在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如中国国家图书馆(http:///)就向社会公开了大量资源,只要办理读者卡(免费)的用户,登录后就可接触大量中外文数据库并在线阅读一些学术著作、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

如中国知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使用最为广泛。中国知网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简单或高级检索。

一些国外数据库也包含着重要的信息资源。较为优秀的英文数据库有EBSCO、PROQUEST、SAGE数据库等。EBSCO数据库经管类的文献比较全,多为权威期刊,且大多能查到全文。PROQUEST系列(尤其是ABI和ARL)是非常好的数据库,特点是比较全面,期刊追溯时间长,但有时只有题录,没有原文。SAGE数据库涉及商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药学等学科,同时包括特殊学科研究的数据库等内容。

(二)研究文献的查找策略

对于时评来说,研究文献的查找受到其文体写作特点的限制,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1.时间要求。时评受时效性要求,需要尽快查找到相关信息,不能如学术研究那样“慢工出细活”。2.通俗性要求。时评属于大众性文体,因此不能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这就要求评论者尽快“消化”这些文献资料,使之通俗化,方便受众接受。3.确定性要求。时评要求论点鲜明,以期得到具有确定性的观点信息。评论者不需要对学术争议过分涉及,应避免在信息海洋中迷失,使自己的观点犹疑不定。

结合时评的文体特点,评论者在做文献研究时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瞄准新文献资源。较新的文献资源如果是事实性论据,一般是比较新颖的事实,往往引用者比较少,可以增加论据的新鲜性;如果是理论性论据,新文献较多反映理论前沿,理论价值较高。而且新文献中新观点较多,适应时评“求新”的特点。

二是瞄准权威文献资源。限于时间要求,评论者应选取比较经典和最有权威性的文献来进行精读。学术研究尽管论著多多,但真正很有价值的往往是少数。应通过筛选,尽量保留权威文献,剔除档次低的文献。在选择时可以有意识选择那些较有信誉的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或者由该领域的权威作者所著的文献,也可以咨询相关领域专家或图书馆员。

三是文献阅读在精不在多。大批的文献只需要研读其摘要及关键词。经过筛选后,选择少数文献阅读全文。如果有可能的话,找到权威的综述性或述评性文献,可以帮助评论者更快地了解这个论题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四是评论者需要从资料中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评论者不能局限于介绍他人观点和研究成果,还要对各种论据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依据这些论据做出自己的判断。时评不仅在于“述”,要点在于“评”,要根据论据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结论、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综上所述,从主体视域出发,时评作者在准备论据时应做到“一体两翼”:即既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深厚积累,也要具备强大的采访和文献研究能力。一方面,日常积累可以增加评论者的知识底蕴,为可能的调查研究提供帮助。评论者对议题的了解越多,知识积累越多,就越能够得心应手地开展采访和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增加评论者的知识广度,使评论者能够扩大评论面,增加评论的附加值,开阔知识视野。评论者通过采访和文献研究所得到的知识,必将进一步沉淀为评论者的日常积累,增加对议题的理解,为未来的评论实践所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评论者保持知识积累上的“开放状态”。

参考文献:

[1]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美)康拉德芬克著.柳珊,顾振凯,郝瑞译.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 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 高明勇.埃及金字塔门票真的才1.3元吗?[N].新华每日电讯,2010-8-31.

[5] 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Olson, Parmy. Forbes. The Google Effect. 5/27/2013, Vol. 191 Issue 7, p1-1. 1p.

[7] 周园.巧用网络资源查找专题信息[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