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的课堂源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思维过程、单一的教学流程,而是一个异步、发散式、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三维目标的定位不同,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不同,课堂中解决意外生成的方法不同,或对教学中相同环节的处理不同,那么它们所反映的教学观念、所演绎的教学精彩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再一次教学二年级,回味以前的“得与失,成与败”,心里不禁感慨万千。这里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把握起点、确立目标
虽然平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对于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教学设计,而目标是等所有工作完成后,参考教学用书复制粘贴一下,对于整堂课设计的活动和课件的目的、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都不过问。这种仅仅关注教学活动而造成目标偏离或忽略目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第一次教学
1.出示主题图,数一数图形的个数,填表格。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学生列乘法算式,编一编口诀。
3.读读、记记口诀。
我只将目标停留在会背7的口诀上,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记忆口诀,而现在的学生乘法口诀都基本会背了,说来惭愧,当时习题中各种错误接踵而至。因为他们只会背口诀,但对于为什么要用二七十四这种说法及口诀所表达的意思,根本就不了解。意思不理解,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不用提了。经过分析学生的起点,结合本课教学目标,第二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理解口诀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去发现、探索、验证每一句口诀的意义,经历一个探索、验证、提升的过程,真正学有所得。
第二次教学
1.出示书(每叠7本),让学生根据经验猜出有多少本,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揭示课题:今天学习7的乘法口诀,猜猜有几句?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口诀,整理出7的口诀。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用算式、画图或摆学具任何一种方式验证口诀所表达的意思。
4.运用不同的方式记口诀。
5.运用口诀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这次教学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定向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会根据学生的起点确立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总体趋势是多么重要。多花一点时间去分析学生、确立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生会还你一份惊喜!
二、精心设计、更新教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因而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越来越成为每个教师的追求。但对于我们教学经验欠缺的老师来说,很容易在设计时出现一些误区。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片段:
第一次教学
设计了配衣服(3件衣服,3条裤子)
配早饭(2种饮料,3种点心)
数学广角(第一关:破密码1、2、3排列组合两位数;第二关:三种小动物排队;第三关:神奇的电话号码1、5、6个数排列。)
整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很乱,学生似乎就在这种热闹的场面下,跟着老师把教案上的一切预演完毕,要问有什么收获,恐怕很难回答。要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序”,却全在繁杂的活动中不翼而飞了。“生活味”有了,“数学味”却没了;“趣味性”有了,但是“思想性”却不见了,真是喧宾夺主啊!为了既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清晰的环节,又能吸引学生,经过反复思索,第二次教学时我决定以“一休”为主线,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由易至难,使整堂课的系统性大大增强。
第二次教学
铺垫:一休为小叶搭配服装:一件衣服和两条裤子(1×2),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2×2)。
重点片段教学:一休和小叶学习搭配文字“亻”“氵”“也”“又”“立”,每次取两个,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汉字(2×3)。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以此来渗透有序思想。
练习:他们一起搭配套餐(2×4),搭配帽子(3×3),得出搭配时也可以用线来连一连,也可算一算。
拓展:展示一休去小叶家的线路图,让学生说说有几种不同的走法(2×3),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和加深。
数学课堂追求的是让学生展现出理性的思维美,而不是一种“热热闹闹”的场面,因而这次我以“一休”为主线,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内容提供了充足的题材,使所教内容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延伸。在讲求生活化的同时寻求数学味,在讲求趣味性的同时注重思想性。
三、挖掘学生、寻求差异
数学同时也追求活动的扎实有效,坚决摒弃那些“有操作而无活动”“有活动而无体验”的无效状态。因而把握适宜的教学切入点,抛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发掘学生的差异资源,更能生成新的学习资源,为提高课堂效率、凸显教学重点服务。
《乘法的初步认识》引入“乘法”片段:
第一次教学
生举例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生1:10+10+10+…+10,10个10相加。
师:现在是10个10相加,那假如有100个10相加,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请你们写出来。
(生惊讶、感叹)
师:所以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的算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大多数学生对乘法已有所认识,但这种认识也有些模糊和不完整。若要让每个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建立乘法的概念,按以上教学直接出示乘法的定义那是不完美的。因为我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便急着说出自己心中认为最理想的方法——乘法,只顾着自己的教学流程。细想一下,这恰是展现学生才华、发展学生个性的大好时机,而我却错过了。
第二次教学
师:假如有100个10相加呢?(生同样惊讶)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麻烦了,写不下来。这要写到什么时候啊!
师:那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请你在纸上表示出来。
反馈:
生1:用文字表示100个10相加。
生2:我有办法,只要10加10中间用省略号,下面标上有100个。
生3:用乘法表示100×10。
生4:用加法算式表示10+10+10+10……我还没写完呢!
经过分析、比较,引入乘法……
这次我抛出挑战性的问题:100个10相加该怎么表示?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搭建发展个性的平台,精彩就呈现出来了。他们的方法非常有创意,就如那位学生所说,中间用省略号表示,标出100个。她能想到这点,充分体现了她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对啊,就让学生将他们的内心想法都展示出来吧,让他们去比较、去分析、去争论哪种更简便。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似乎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抓住了乘法的生活原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差异资源,这样学习就不再是漫无边际的探究,而是生动、高效地拓展学生原有经验,产生了许多思维碰撞的火花,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乘法比加法简便的道理,甚至乘法的意义,老师不用说,学生已经心领神会,铭记在心了。
平时我们总会说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问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可一到课堂上总是马不停蹄地讲解,生怕预设的教案内容不能完成,生怕学生的回答跑出自己预设的范围。其实就在这时,有许多的精彩正在远离你的课堂,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正在渐渐消退。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教学,精简教学环节、教学语言,那么必定会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就让我们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吧!
新课程理念下,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课时,在两种不同教法的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理念。有效的课堂缘于实践,那么磨课就从这开始。我相信在课堂当中从不同层面挖掘新课程理念,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感悟,通过反思、比较和积累,定会真正磨炼出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定能构建出最为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