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性公司、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保值、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其成为部分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其将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避险功能的分析,论述了企业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 内部控制
一、序言
金融衍生工具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保值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套期保值手段,另一方面也为投机者提供了“赌博”的工具与场所,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成为金融市场巨大的风险来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与衍生交易有关的巨额亏损和倒闭事件屡见不鲜:英国的巴林银行倒闭,日本的大和银行巨额亏损,美国的“奥兰治事件”,我国的“327国债期货”风波等等。毫不夸张的说,近年来几乎世界上每一场经济风暴和金融危机爆发都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挂钩,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不仅给国际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也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而,对金融衍生工具系统的研究和掌握,对其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十分必要,这是金融机构及投资人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必要条件,也是全球经济金融运行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鉴于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必然性和风险管理在金融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性,本文试图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规避问题,以及企业内部加强风险管理的策略。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风险
(1)政府监管滞后,随意性强,存在法律风险和制度风险。第一,对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交易场所的交易规则、交易行为、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循,为不规范行为留下后患。第二,在金融证券业的根本性法律《证券法》、《国债法》、《期货交易法》出台前,没有统一权威的法律对交易所、经纪人、投资人进行风险监管,对证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资格审定,政府随意性、非连续性极强,造成市场运行效率低下,市场运作很不规范。第三,监管机关不明确,证监会未树立权威性,不少部委、地方政府都参与管理,造成政出多门。
(2)交易所的风险监管有漏洞,存在操作风险和结算风险。第一,保证金制度和资金交收混乱。各交易所(中心)收取保证金的标准不一,规定的比率较低,有的券商对客户还搞信用开仓或透支保证,不能确保保证金的资金到位。第二,有的交易所没有设立涨跌停板制度。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物价体制、利率机制和有关政策措施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动阶段,影响基础工具交易价格的经济因素比较复杂,价格波动幅度也比较大。如果不根据我国市场参与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风险意识和承担能力制定合理的涨跌停板制度,会不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运作,也不利于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第三,没有认真执行持仓限额。未平仓合约在交割日必须进行券款结算。以国债期货为例,相对期货交易量来说,我国国债发行量不大,而且大部分被个人持有不参与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持仓量加以控制,就可能出现期货出售者届时拿不出足够的现券用于交割的情况。另一方面,那些自持资金雄厚的机构利用大量持仓来操纵价格,使债券价格偏离价值,阻碍市场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贯彻。
(3)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期货交易具有典型的零和博弈特征。有人因先得到消息而获利,就有人因得不到消息而亏损。这样,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诸如保值贴补率、新券发行、政府或管理机构将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市场价格波动有重大影响的政策信息往往未经公布就已泄露。有些机构借机散布假消息,自己从中获利。
(4)券商自律性差,违规行为屡屡发生,存在信用风险。除不按规定收足保证金、对客户透支及信用开仓外,券商的自律问题还有:券商之间互借仓位;超额持仓;不限制客户的持仓量等。券商担心强制客户平仓会使客户的账面亏损变为实际亏损,影响客户的财务能力,进而影响自己的收益,还会失去客户。这些都与券商追求高额利润有关,也暴露了我国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不明,高层监管执法不严,对违规行为总是“网开一面”,甚至行政干预,使券商有钻空子的机会。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控制策略
(1)市场风险的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主要风险,其内部控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Dealers)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对于套期保值者(Hedgers)来说,一个月或一季度评估一次即可;第二步是确定交易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交易者的资信,计算其总敞口额度。确定下来后,若交易者超出额度交易,则可对超额部分采取对冲措施或要求其重组敞口头寸;第三步是严格交易程序。交易所应制订高效的信息系统,将稽核人员与交易人员独立开来进行审计。对衍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模型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新开发的衍生工具品种只有在完全并入管理系统后才能运用;第四步是进行“压力测试”。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极差引发价格剧烈震荡的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测试在极端情况下,敞口头寸所发生的变化,对冲还能否实现以及寻求防范或弥补的措施。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除了和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一样,对市场价格(如汇率、利率、证券行情等)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外,还应注重对产品的特性加以了解,开发出合适的管理软件由专家实施管理。
(2)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场外衍生产品交易最为严重。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有:(1)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这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事前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设定信用限额时,应仔细分项以下信用额度的影响因素:一是外界评级(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的评级结果;二是交易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额度越小;三是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动。价格变动越大信用风险也就越高。如在利率互换中,如互换期间利率上升,则支付固定利息的一方将受益。但由于对方支付浮动利息的成本增加,相应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会增大;四是第三者保证和抵押品可减少信用风险。一般抵押品(现金除外)价值作一定的折扣后确定交易额,折扣比例视抵押品不同而有差异。(2)运用信用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金融衍生工具是参与方允许将信用风险进行剥离和转移的契约或协议,其实质是将信用风险与标的金融资产的其他风险分离,并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对于单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信用期权来转移风险,对于来自多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则可以利用互换产品来转移风险,信用远期和期货可以用来对冲信用风险。(3)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使用净额轧差协议来减少信用风险。净额轧差协议就是当交易双方有两个或多个交易时,这些交易的盈亏可以相互抵消的协议。根据美联储的估计,该协议会使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减少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