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儿童的视角,让儿童学习“儿童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基于自身经验,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虽然强调满足儿童的需求,可我们并不了解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怎样去学习数学。作为数学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才能因充满人性关怀而焕发生命活力,儿童才能在数学的润泽下幸福成长。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提升教学效益,润泽儿童的生命,就必需关注儿童视角,要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让儿童学习儿童数学”。

一、拨动儿童的心弦,化静态文本为动态过程

儿童的本性是好动的,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现有的教材体系,每一道例题的呈现还是以静态文本为主,不能够直接地形成一个个活动的情境。这种静态文本的教材并不容易吸引活泼好动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领悟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继而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带来了困难。而《课程标准》要求很多的学习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历”行为,如果没有动态的活动情境让每一名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去,那么这种“亲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所提供的文本情境变成活动的,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操作与实践的机会,把参观式的浏览转化成学生实实在在的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由于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非常陌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例子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如果创设魔盒这样的活动情境,学生在猜想魔盒的秘密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达成了目标,小小的变静为动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面向儿童的思维,化图文范式为生活情境

儿童应该学习儿童的数学,儿童数学却应该亲近儿童,符合儿童的视角。新版教材从例题的内容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插图明显增多,文字量明显减少,表面看比旧教材丰富得多,教学似乎可以比原来轻松,其实不然。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这种具体形象不单是数学知识呈现上的图文并茂,更应是儿童在头脑中知识储备的丰富多彩,因此纯粹图文式的教学起点对于儿童来说仍具有不可攀性。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排的例子才是有效的。所以我们需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借用生活素材,把“儿童生活”嵌入数学教学,让“陌生的数学”变得熟悉、亲切。例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有效的化解难点,可设计“付整找零”的生活场景:小明有276元,今天又领到奖金98元,小明一共有多少元?用动画演示发给小明100元,小明找回2元的情景。因为把抽象的数学建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上,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活泼,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立足儿童的经验,化统一例题为校本特色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儿童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新教材虽然已为师生创设了广泛的教学情境,但由于实验面很广,同一版本教材的使用范围是全国各地的许多实验区,而实际上每个省市、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又都不尽相同,教材所创设的情境不可能照顾到全面,因此任何一种教材所选用的例子,都没有办法做到适应所有地域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把教材中统一安排的、不适合本地学生的例子,改成本地学生普遍能接触到的例子,使学生能产生积极的共鸣。例如,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为了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我们从介绍学校的情况引入课题,由于题材取材于校园,富有生活气息,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学得积极主动。

关注儿童视角,意味着数学教学应该是基于儿童,并最终指向儿童。儿童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是数学教学最终的价值之所在。“基于儿童”阐明的是数学教学应该真正从儿童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贴近儿童,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要,更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与发展规律。“指向儿童”则对数学教学的内在价值做出了有意味的规定:数学教学要指向于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积极情感的生成,使儿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