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非物质因素对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非物质因素对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构建目标要重视非物质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制度保证和政府调控的制约下,努力做到公正合理的分享社会资源,实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贫者有所济,病者有所医,老者有所养,求者有所诉,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文博爱氛围,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非物质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关键作用

实现中国梦,必须认真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们奋斗的热情。现阶段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条件,因此进一步重视非物质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我国利益关系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不协调现象凸现,利益矛盾开始增多,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发展失衡;行业收入悬殊;劳动关系不和等方面。[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体制和政策的缺限,包括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机会不公平;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不合理;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到位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利益不协调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重视非物质因素的影响并着力加以解决。

二、解决利益冲突的唯一办法是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功能

现阶段,要想完全消除社会利益矛盾是不可能的。协调矛盾冲突的原则就是要使社会上的丧失利益的人群能够得到适当的补偿,从而使社会避免零和博弈的结局。由于自身的功能性缺陷,市场配置并不能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自动达到协调和谐状态。为此,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充分发挥调控功能,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作用,加大利益协调与整合力度。这不仅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三、协调利益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制度是人们设计出来用于调节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机制,而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又是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因而,政府要对当前的利益变化进行有效的协调,必须首先从制度安排入手。

(一)健全的利益诉求表达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有利益的分化必然就有利益的诉求表达。所谓利益表达,是指社会成员向政府提出利益要求,并要求得到满足的政治行为,也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利益诉求表达意识日益觉醒,但相对于生动的经济发展局面,我国的社会变革显得明显滞后,利益诉求机制尚未健全,存在着利益诉求多元与诉求渠道狭窄的矛盾。

解决矛盾要求发育社会组织,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替代分散的公民个体表达利益诉求,是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特征。各种社会组织作为公民和政府以外的“第三方”,对于平衡利益各方,在公民与政府之间实施有效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也有利于克服和弥补个体利益诉求的不足,促进理性表达。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把一部分功能移交给社会,发挥社会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能力,让公民能自我表达、自我维护、自我实现。

(二)公正的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正的利益均衡制度是评判社会制度的“阿基米德支点”,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是追求活力和效率,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永远是社会公正。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中的公正问题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保护,这就必须建立公正的利益均衡制度和机制。市场中的利益均衡机制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上。近几年,企业劳动关系失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我国职工权益长期得不到保护,很大程度上在于“看得见的手”该出手时不出手。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出发,必须有明确的制度规范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劳动执法监察,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法定劳动时间标准;以制度化的形式建立工资谈判机制,支持工会履行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工资谈判的法定地位。

(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社会保障承担着真正为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创造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的重大责任。政府应当采取一切措施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耕者有其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最好的生活保障,没有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都无法实现,因而要建立社会保障与就业问题缓解的衔接机制。为此,必须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政府加大就业宏观管理,引导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种形式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鼓励企业吸引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强化目标管理,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在资金方面,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容量。

居者有其屋,加快廉租住房建设。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解决最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是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这一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和谐工程,需要政府从建设、申请、审批、签约、入住、制定租金标准、管理等环节,精心安排,认真筹划。只有这样,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才能切实改善,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建立。

贫者有所济,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济。在利益急剧分化的过程中,与高收入阶层利益急剧膨胀相伴随的是部分主体由于利益受损而逐渐成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存在与社会主义本质是不相容的,因而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特殊的利益倾斜和保护政策,对其进行适当的利益补偿,这是缓和人民内部矛盾、保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政府需要做的是一方面对弱势群体“赋权”,即赋予和落实法律规定给予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要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适当的补偿、救济。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包括经济救济、法律救济、人文精神救济和教育救济。社会调查表明,经济救济是最重要的,但困难家庭在得到经济救济之后,仅仅是能够维持最起码的生存条件,而在健康、教育和社会交往方面,其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建立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势在必行。

病者有所医,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以社会医疗保险为基础,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但基本医疗保险的核心地位还没有最终确立。当前,要首先确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整个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体制内,辅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合作制度,使制度尽量向贫困群体倾斜,满足这部分群体的医疗需求。

老者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未来谁为我们养老”是一个不能不正视的问题,“老有所养”还不容乐观,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着覆盖面窄、水平低等问题,有关部门的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符仲明.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分析中国人口10年变化情况[DB/OL].中国经济网

[2]何光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分析.四川警察学院报,2008年12月5日.

[3]姜小平.利益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07,(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