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刍议中国当代生产伦理思想的建构原则与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刍议中国当代生产伦理思想的建构原则与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循环经济基础上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伦理理念,它必须遵循公正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上述三项基本原则为核心建构的中国当代生产伦理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要点: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平等追求富裕生活的权利、遵循诚实守信准则、在生产活动中坚持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当代生产伦理思想 建构

囿于企业生产目的的极端功利化,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劣、人际关系紧张冷漠、社会人文环境恶化,甚至人伦颠倒、堕落。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建构既符合中国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要求,又与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趋向相适应的中国当代生产伦理思想已经势在必行。

中国当代生产伦理思想的建构原则

当代生产伦理中的“当代”一词,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一种与构建在传统线性增长方式基础上的生产伦理存在本质区别的全新的生产伦理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是传统的线性增长方式的最大特点和突出劣势。对中国现有的生产体系而言,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运用的新型增长路径,亟需与循环经济要求相吻合的生产伦理理念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领。

乔法荣,杨建国(2009)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在循环经济基础上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伦理理念,必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公正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一)公正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在生产领域中的涵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权利与责任相统一。开发使用自然资源是经济主体的权利,而保护自然资源则是经济主体的责任。在生产活动中,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机会均等、责任共担、补偿合理的原则,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侵害,并对因此给受害人的损失进行合理补偿;第二,追求并实现“代内公正”。即每个人(群)在使用自然资源以满足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具有公平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公平履行保护自然资源的义务;第三,追求并实现“代际公正”。即不仅要保证当代人能够满足或实现自己的利益需要与诉求,而且要保证后代人也有同等的条件和机会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与诉求。

总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理念的生产伦理,要求将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兼顾与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自然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瓶颈的现实而言的。基本含义是有效配置和循环使用各种稀缺的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决策时必须兼顾环境价值,高度重视经济增长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彻底纠正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可以主宰、改变和控制自然,增长本身就等于发展等错误。必须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必须将生态环境内化为提高经济效率的基本要素。不仅对生态环境给予道德关怀,更应将生态环境价值价格化,以此作为激励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此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尤为重视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生态效率的持续提高。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时,必须按照工业生态学的要求,在特定区域实现互联互结,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体系,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

(三)共同性原则

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共同性原则可以促进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传统价值观视野中,自然本身没有价值,只有在被人类使用时才具有工具价值。其结果,就是人们在享受经济成长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在给自然造成危害的同时,自然也成为人类生存的负价值。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并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即人类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地使用和开发自然,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的良性循环。共同性原则还意味着全人类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它要求人们必须从区域的、民族的狭隘和封闭状态中摆脱出来,形成相互关联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生态危机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全人类共同努力,这是解决诸如跨国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众多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中国当代生产伦理思想的建构要点

(一)强化团队意识、发扬协作精神

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实质就是如彼得·德鲁克所主张的“公益”与“私益”的有机统一(陈莉妤、陈长里,2011)。从本质上看,所谓“公益”与“私益”之争,也就是关于集体与个人关系的不同认知。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解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认知体系—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经常被人与利己主义相混淆。实际上,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并不相同。从学理的角度考察,无论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都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集体主义的优势在于它能高效率地执行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决策,尤其是当集体中的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到威胁和侵害时,其优越性是个人主义难以比拟的。这一点在重大灾难面前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对而言,个人主义的优势在于强调公民的个人自由、独立意识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政治哲学上,个人主义主张国家仅仅是保护个人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况下采取自由行动权利的工具,尤其强调个人应免受国家和共同体的侵犯;在社会层面上,个人主义将社会视为每个独立的“个人一起运作”,以改进他们各自(和集体)幸福的架构,国家仅仅是组织化的社会形式,借由法律来“保护个人自由”。在经济上,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人都有权作出他自己的经济决定,反对由国家或共同体加以干涉。个人主义支持个人拥有财产的自由,反对由国家或共同体加以安排。构建于这种理念之上的经济制度就是所谓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

集体主义的前提是全体成员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完全一致的奉献精神和全局观念。而这一点又恰恰是集体主义的局限性:只要形成集体,就会在集体内部形成领导层与非领导层,而领导层和非领导层的权利与义务不可能完全平等。如果领导层缺乏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全局观念,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等监督制度的欠缺,这样的领导层不能及时得到更换,就会出现领导层以保护集体利益之名、行损害集体中无权利人士利益之实的问题,造成集体在事实上的瓦解。而个人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如果发展到极致,也会采取极端的形式,如产生以损害他人和整体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个人利益等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无政府主义等问题。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强调的是“公益”与“私益”的统一、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强调的是充分发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各自优势,并以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