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资银行国际化:现状与策略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资银行国际化:现状与策略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作为中国金融业国际化主力军的银行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国外先进银行境外资产平均占比50%相比,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现实以及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发展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形成了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不对称的局面。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竞争的加剧,有必要开拓国际市场,增强竞争能力,分散经营风险。

中资银行国际化现状与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推进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加快。各行通过自设机构、投资并购和依托合作伙伴等方式,拓宽业务领域,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截至2010年底,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5家分行、5家代表处,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2家代表处,我国银行业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但是,总体而言,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与国际跨国银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存在诸多问题。

与庞大的境内资产规模相比,境外资产所占比例仍相当低。截至2010年末,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和税后利润分别占集团的21.5%和21.9%,在中国银行业中占比最高。工商银行海外机构总资产达757.3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占集团总资产的比例为2.75%;实现税前利润11.9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利润贡献率约为3.6%。而交通银行2010年海外分行总资产规模347亿美元,较年初增长30.5%;实现经营利润3.35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对集团的利润贡献率近6%。但中国银行业海外分行的利润贡献度与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境外机构数量较少且市场渗入程度不够。中国银行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国际化经营的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境外分支机构总体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境外机构集中分布在港澳、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地区,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和新兴市场的机构分布比较有限。同时境外机构中,能够真正开展业务、获得盈利的分行、子公司等机构的比例也较小,尚远未形成符合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全球机构网络。

以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为例,目前其境外机构约有973家,机构网络覆盖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但大部分境外业务仍集中于港澳地区。而其他各家银行的海外机构数量及覆盖程度,还都大大落后于中国银行。对比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汇丰银行,其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有8000多个分支机构。

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有待优化。目前多数海外机构以批发性资产业务为主,零售业务薄弱,中间业务占比低;受经营牌照等的影响业务范围狭窄,在当地实力还比较弱小,主要面向中资机构和海外华人,没有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对境外当地客户的深入程度还不够,在短期内吸引当地高端客户比较困难。

专业人才稀缺。当前尤其缺乏两类国际型人才,一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了解海外当地市场的管理人才;二是掌握国际金融业最新发展趋势、能够熟练从事中间业务、开发金融产品的技术人才。

新形势下中资银行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外资银行“走进来”加剧竞争

外资银行的进入使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更具紧迫感。从1980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起,经过30年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23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下设6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0家分行(见表2和表3),截至2010年底,44家外国银行分行、3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56家外资银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意味着中资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市场占有率将受到很大挑战。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增强国内竞争力,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也要加大国际竞争力,争夺海外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加快国际化发展。

客户国际化经营对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求迅速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五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3.8倍,居世界的位次从2005年的第18位大幅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1.4%提高到2009年的5.1%。

“跟随客户”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主要动机之一。中国企业客户对境外金融服务的主要要求是服务效率高、网点充足、收费合理、操作便捷,一般更倾向于选择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但近些年来,我国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远远慢于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增长的步伐。银行境外机构网点少、人员不足、产品单一;在业务种类方面,随着中国企业日益从采购、销售全球化发展到投资、生产全球化,其银行服务需求也相应发展变化,从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服务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衍生出巨大的公司金融和投行服务需求,但国内银行在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方面经验有限。这种种因素使得企业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很多中资客户因为无法选择我国商业银行而转向外资银行,造成了客户资源的流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国商业银行能够迅速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必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机会。

金融危机提供了良好契机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格局和国际监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东道国企业对中资银行的金融需求增加。一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后放贷能力和意愿下降,少数受影响严重的银行不得不向外转让信贷资产,东道国客户开始向中资银行寻求金融服务。一批大型优质企业向当地中资银行申请贷款,为中资银行增强与东道国企业联系、挖掘本土优质客户提供了契机。

“走出去”的市场机会增多。欧美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资本受损严重,流动性紧缩,不得不经历一轮“去杠杆化”和资本整合的过程,收缩信贷和资本市场战线。中资银行借助良好的流动性优势和资本优势,能开辟更多的市场渠道,并获得丰富的业务资源。次贷危机冲击下金融机构重新洗牌,全球银行并购交易数量大幅攀升。大批在困境中挣扎的银行面临重组,这使得中资银行能在并购市场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围绕战略目标筛选并购和参股对象。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为银行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有所加强,但为了稳定金融体系、化解金融风险、吸引外资进入,部分国家降低了准入门槛,为中资银行“走出去”创造了窗口机遇。2009年,中资银行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阿联酋等市场取得了明显突破。同时,后危机时期的国际金融监管更加注重协调与合作,中国银监会已与23个主要国家签订监管备忘录,与全球银行业监管的基本准则趋同,这为中资银行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监管条件。

人民币“走出去”进程加快带来新机遇

2009年7月1日,《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10年6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走出去”进程不断提速。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的推广,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和使用范围扩大,资金跨境流动更加频繁,跨境结算业务量加速增长。2010年第一季度,银行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183.5 亿元,为2009年下半年结算量的5倍多。同时,境外人民币存贷款、托管等业务需求将快速增长,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有望赢得更大的业务空间,在人民币清算、人民币跨境金融市场、人民币海外融资等领域建立全球领先优势,从而实现国际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

中资银行国际化的策略选择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演进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变革,中资银行国际化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但这种进展与中资银行在业绩增长、利润创造、市值扩大和资本回报提升等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并不匹配,并呈现出明显的短板效应。从长远来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于通过为客户提供全球一体化的优质服务,实现盈利增长和竞争优势强化。但就当前阶段而言,中资银行应综合考虑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不过分强调短期内的盈利增长,而应定位于打造全球服务能力,构建与中资银行整体实力和客户需求相适应的国际化格局。

在目标市场选择上,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重点拓展亚太地区高成长性市场,强化在新兴市场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实力,尽快完成在新兴市场的机构布局,增强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服务能力。积极关注欧美等成熟市场的拓展机遇,加大对欧美成熟市场的渗透力度,逐步完成对世界主要大城市的网络覆盖并形成全球服务优势。

致力于本地化经营。作为非本国的企业,中资银行在东道国必然面临着法律、品牌、资源、文化方面的种种不利,所以如何能够更快适应当地环境,开展业务就成了跨国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各自的市场特点和功能规划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发展。比如,亚太的分支机构将开始通过设立较多的营业网点开展零售业务,客户将主要定位于当地华人和中产阶级;而公司业务部分将向原有客户提供更深度的金融服务,并将原来的客户对象扩大到在当地进行投资经营的其他国家跨国公司等。而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将根据当地的宗教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供本地化的金融服务,比如伊斯兰金融、农作物金融等。在欧美将仍以服务全球业务网络为主要功能,并为贸易往来、中资客户以及与中国有业务联系的东道国公司或跨国公司为主。而拉美地区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建议仍以服务贸易往来和中资客户为主要发展领域。

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垂直管理和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随着全球跨国监管的强化和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管理半径的扩大,客观上要求中资银行加快区域整合,中资银行可以考虑在境外机构较为集中的地区推进区域管理,逐步构建满足多地区经营与多元化业务平衡发展、业务板块与区域有效协同、垂直管理和分级管理有机结合的跨国经营管理模式。

有效控制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风险。一方面,中资银行国际化经验和竞争实力还不充分;另一方面,中资银行“走出去”后面临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等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中资银行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控制风险置于首位。例如,危机后,各国监管法律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中资银行必须深刻了解东道国监管规定变化对其机构准入和业务开展等方面的影响,以避免法律合规风险。再比如,并购和参股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有毒资产”风险,对并购对象的资产风险进行充分和准确的风险评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