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怎样让影评看上去更深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一件作品的评论到了一种抽象高度的时候,个人命运真的很无助。“埋伏”的时候,你夸它是可耻的;“太阳”的时候,你骂它是可耻的;“色戒”的时候,你不说话都是可耻的。
这两个月以来,凡是会写字的人都在忙一件事情:写《色,戒》的影评。
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热映的时候,很多人还充盈着想夸但又不知从何夸起的郁闷感,那么在《色,戒》这里,这种郁闷终于可以释怀了。这是中文影评再次繁荣的时候,这是展示自己修养和领悟能力的关键时刻。从骂,到不知道该怎么骂,到不知道该怎么夸,到如今喷薄而出、各展身手、八仙过海式的夸,我们的中文影评终于走出了一条螺旋上升的演化之路。
多少唏嘘的你在人海
《色,戒》在台湾的试映会结束当天,李安从国外给弟弟李岗打电话。李岗说,“台湾观众的反应是说不上来”,李安很着急,“美国观众的反应也是说不上来,但是台湾观众的反应怎么会是说不上来?”而首映前,李安则坦承自己心情复杂不安,“但我在戏院看到观众看得投入、感动,走出戏院低着头在想,若有所思,我就知道我把心掏出来,家乡观众可以感受到。”
其实这是一部不难懂的片子。看性的观众和看人性的观众一样多,揣摩男人心态的女人和揣摩女人心态的男人同坐一室,悲天悯人的观众和“不悲天悯人”的张爱玲互款心曲,就算你只关心“打真军”,也有种种繁多的猛料供你寻觅。
最容易理解的是史海钩沉路线,王佳芝之于郑苹如之于张爱玲,易先生之于丁默之于胡兰成,从霞飞路76号到抗战孤岛,从特务机密到汪伪政权,可供爬梳的资料实在太多,颇有些让人忙不过来。洋洋洒洒的评论就如同听歌剧前的那一纸简介,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故事背景,也掀起了全民学历史的新高潮,几乎可以作为新一期《百家讲坛》的好题材了。
只是索隐寻幽到了最后,却不免成了八卦的高端版。据李安的弟弟李岗说,李安取“易默成”这个角色名,是因为易先生个性黑暗却怕黑,故有个黑字偏旁的“默”,而“成”则是考虑平仄合韵。这个解释显然不能满足钩沉八卦者的好奇心,所以“默”影射汪伪特务头目“丁默”之“默”,“成”则来自与张爱玲剪不断理还乱的“胡兰成”之“成”。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八卦心态兹一满足,这便不再是困扰钩沉者心旌的重点了。
数量更多的评论者则紧锣密鼓地围绕着性与展开话题。所谓“从肉身和汗水中直写灵魂”,见色而明情、阅性而知人性。从“女人都渴望被撕破旗袍”写到“之中,人最显其本性”,从“两个荒芜的生命在彼此身上找到依托”看出“交缠的洞见本性”,最终到“入喉后仍余留一丝苦涩”,乃至于“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至于“进入女人心的路通过……”一句,更成为兼具方法论和哲学思辨的隽永名句,处处得以引用。可惜了辜老先生的原话,也可惜了张爱玲在原著中的批判,如今反倒成就了女性性心理的文本解读,可见知性女人总是要比知性男人多一些的。
与钩沉派、知性派鼎足而三的,便是唏嘘流。唏嘘流的妙处便在于无处不可唏嘘,所谓时代是一个苍凉的手势,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王佳芝之畸恋,唏嘘不已;易先生的挣扎,唏嘘不已;时代洪流与国家命运,唏嘘不已;个人的脆弱和爱情的易碎,唏嘘不已;乃至钻戒和女人的情感之旅、麻将和偷隋的辩证关系,照样唏嘘不已。上好一个故事,被肢解开来,被解读者各取所需,倾注情感,见偶然、不见必然,写就一派自我满足和警句式的情感鸡汤。
Bravo,色戒
在《色,戒》的台北首映式上,热泪盈眶,据说是因为想起了八年抗战和保钓运动,后来被评论为表演过度。同时在场的“新闻局长”谢志伟无动于衷,则又被评论为对艺术麻木。
如果真要说,《色,戒》展示了个人命运在大背景下的无助的话,那么《色,戒》的诠释风潮本身就可以很好地应合这个命题――当对一件作品的评论到了一种抽象高度的时候,个人命运真的很无助。“埋伏”的时候,你夸它是可耻的;“太阳”的时候,你骂它是可耻的;“色戒”的时候,你不说话都是可耻的。
好在普通观众还不用被逼着表态。《色,戒》首映当晚,在大台北地区的票房是398万元,超过7年前《卧虎藏龙》的首映票房。有评论不无遗憾:“台湾观众……即使说不上来,仍然一片叫好,虽然多数人和‘新闻局长’一样,重点在男女主角的三点上。”
而香港观众似乎也和台湾观众一样不大懂艺术。《色,戒》在香港上映19天就拿下3006万的票房,超过1992年上映的《本能》和1991年的《之宝鉴》成为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的。而香港媒体则无一例外地关心起“打真军”的话题,远赴河北偷拍正在《赤壁》剧组的梁朝伟,也只为了证明伟仔“打真军”之后有多么大的心灵创伤。
很多时候我想不明白,究竟是大众的“下流化”导致了评论者不断地拔高自己思维层面,还是评论者坚持高端阐释逼得大众逃离到下三路?不管怎样,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两端背离的怪异场景。
台北首映式完毕,李安带着一众主演去鼎泰丰吃小笼包子,有网友评论倒不如去点水楼吃“张爱玲宴”来得应景。媒体和评论在电影风潮中的狂欢,却正如点水楼推出的“张爱玲宴”,不过是文化掮客们选择、包装了一件文化商品,并开始了无节制的推广,正如城市改造要把街道从居民手里夺走,评论者们最终也要把电影从观众手里夺走,肆意解读、赋予无数发人深省的思辨,成为观众再也不愿涉足的东西,最后演变为一小群人自娱自乐的玩意。
对于观众,更轻松的欣赏方式不过是滤掉所有评论,如果你对张爱玲曾经深爱胡兰成、胡兰成曾经伤害张爱玲之类的事情也都不感兴趣,那就去看你自己看到的。看完之后你也许还可以喊声“Bravo,李安!”
其实所有洋洋洒洒的解读往往都不如一句话评论触及灵魂,比如有一位同志看了《色,戒》就赞叹道:“梁朝伟真是好戏之人,连某器官都会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