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驰骋于“文”内 享受于“文”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驰骋于“文”内 享受于“文”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日益繁重和对语文学科积累的意识日趋淡化,很多学生头脑中的写作素材库几乎空无一物,对付这种写作中的“雪盲症”,我们就要帮助学生抖落那些造成他们视野空白的“雪”,让他们关注到隐藏在雪下的“绿松”,而最好的“绿松”就是课文中的选文。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出、积累起一些材料,让其“自由地吞吐”,汲取所需,摒弃所废,就是对写作教学的一个极大推进。

关键词:“雪盲症” 素材 语汇 思想

雪地行军是桩很危险的事,它极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致迷失行进的方向。但人们感到奇怪,若仅仅是因为雪的反光太刺眼,那为什么戴上墨镜以后,雪盲证仍不可避免呢?原来导致雪盲证的并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科学家说:人的眼睛其实总在不知疲倦地搜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连续搜索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所有的眼睛都在搜索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离陆,却怕空空一片。

而这样的“雪盲症”在现今的作文教学中,是很多学生极易患上的“病症”。由于学生平时课业负担的日益繁重和对语文学科积累的意识日趋淡化,很多学生头脑中的写作素材库几乎是空无一物,以致在考场作文中,学生搜遍整个“大脑数据库”也找寻不到合适、贴切的材料来充实文章,搜索不到素材,自然紧张得导致大脑暂时性“空白”。这个“空白”并不是写作技巧中的“留白”艺术,而是彻彻底底的“空缺”,学生既不是“巧妇”,又遇上“无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对付“雪盲证”的办法是什么呢?行军过程中陆战队派先遣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便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搜索的目光便有了落点。同样的道理,帮助学生抖落那些造成他们视野空白的“雪”,让他们能够关注到这些隐藏在雪下的“绿松”,他们就会觉得有料可集,有料可写,不会觉得无从着手,下笔艰难。而在我看来,最好的“绿松”不仅存在于课外的杂志、名著中,更存在于被学生忽略掉的语文课本中,课文中的选文其实就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材料库,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出和积累起一些材料,让其“自由地吞吐”,汲取所需,摒弃所废,这对写作教学将是一个极大的推进。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重视语文选文提供写作素材的隐形作用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最能反映一篇文章水平的高下,所以帮助学生建立充足的“语汇库”和“思想库”是最为关键的。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多角度地提示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关注一些优美的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语录、格言、谚语,等等,简而言之,就是积累现代文和文言文中的经典词句,好的语汇能让作文呈现出更为严密的思维,更为出色的表达,而这个积累过程的重心就在于“记忆”。

一、语汇如何积累?

1.“比较法”。在各类文体的习作练习中,学生最漠视的便是写景抒情散文,轻视的理由便是认为写景空虚,绘情矫揉。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布置了关于描写“家乡春”的片段练习,由于春晖中学座落于白马湖畔、象山脚下,是全日制寄宿学校,学生的一周时光大都在学校度过,所以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描绘“白马湖的春”。既然大家锁定的描写对象是春天的白马湖,我便顺水推舟地向他们推荐了朱自清的《白马湖》:“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桃。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同时也附上《祖国山川颂》中关于描摹春景的片段:“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还有一阵一阵的风,吹来了断续的残笛……”春水称之为秀水,桥孔比作了微笑的眼睛,多令人快乐欣喜,细雨、红棉树、燕子、微风、残笛,这些景物从视觉、触觉、听觉上为我们奉上一幅绝美的画面。这样细腻而传神地描写江南春天的文句,恐怕每一个江南学子在吟诵中都会有身临其境的熟悉感吧。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练笔,让其在课内就能直接找到与名家作品之间的差距,并且能够从中汲取一些鲜活的写作词汇与灵动的写作技巧。

2.“追根溯源法”。学生在写作中如果能适时引用一些已学的古诗词,那整篇文章就会显得文采斐然,诗意无限,但是学生一向视古诗文段为“洪水猛兽”,背诵它们似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更不用说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巧妙引用了。为什么典雅、优美的诗词会让学生觉得艰难晦涩,究其原因,无非是古诗文赋中大都存在着一些不常用的成语和典故,只要了解了这些成语和典故的出处,一切困难就可能迎刃而解。所以在课后,我常常会让学生查找和了解古诗文中成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龙去脉,并选取一个或几个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它们来进行片段作文,这样既减轻了背诵负担,又可以增强学生运用课内古诗文的敏感度。

3.“情景法”。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于初中的学习更艰巨,难度和强度均有大幅度地提升,而师长对学生的期望却与日俱增。因此,学生承受的压力便可想而知,很多学生面临的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却换不了相应的硕果,此时此刻,我趁势推荐他们阅读课文《我的四季》:“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就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让学生仔细揣摩张洁的文字,他们便会懂得如何形象地表达生命中的坎坷和豁达地面对挫折,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很重要,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让他们用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心路历程了,我坚信这样的写作才会有真情流露。

每一篇课文中,我们都可以摘录出一些或关于景,或关于人,或关于情,或关于理的妙言佳句,在这样的搜集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增强学生的写作热情。当然这过程里需要信心、耐心、恒心、精心,如此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写作就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内在信息的输出,何愁不会妙笔生花?

二、思想如何升华?

拥有了丰富的“语汇库”,但若没有充实、深刻、独到的思想与之匹配,那么学生固然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写出来的文章也会被盖上华而不实,虚废词说的“戳子”,所以在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同时,也应该培养他们“寂然凝虑”,倡导“常想”、“会想”,把自发的心理过程变成自觉的心理过程,终有一天,自觉就会走向“自由”,让所写的文章散发出理性的光芒,这种积累过程的重心就在于“运用”。

1.“讨论法”。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必修二“珍爱生命”这一模块中《我与地坛》这一课时,我们都被史铁生所感动,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

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感言:“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借助史铁生这种对生与死的思考,并结合网络上一句流行语: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课余又让学生们欣赏了电影《活着》,此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思索和探讨“活着”的主题,并让他们当堂写下片段作文,因为学生是有感而发,且有一定的语汇积累,他们呈现上来的思想异彩纷呈,且妙语连珠,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活着是为了感受生命一路走来的所有感觉,最后以一种温暖安详的姿态定格生命的终点。……我应该为别人而活,更应该为自己而活,如朦胧夜色中不起眼的星星,没有万丈光芒,却能长久地隐隐闪亮,直至生命的结束。(王望盈)

我以为“活”的状态有三种:开始很久,尚未结束;刚刚开始,就将结束;没有开始,已经结束。……我们活得很痛苦,但我们忍受更大的痛让自己活下来。(赵一卉)

去活得很好,要坚强,要毅力,微笑一边,眼泪一边,我走中间,走着走着,所谓“活着”的真谛便闪闪发光。(姚逸凡)

活着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一丛痛苦,一缕忧愁,一场欢乐,一隅流泣,可以探索未知的世界,可以沉溺历史的足迹,可以是一点灯风雨飘摇,也可以是一轮朝阳温柔多情。(陈华杰)

看,这便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财富,他们作为写作主体体现出了高度的主人翁精神,谁说他们是颓唐的90后,不懂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们自有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性而绵长的体悟,这样的写作,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才能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

2.“交锋法”。议论文的写作中最怕学生为了论证一个观点走向极端,缺乏辩证思考,如果立意本身就是错误的,作文何来高分呢?让学生重视课后一些能使大脑得到正反双向思考的习题也许是避免学生“武断下定论”的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雷雨》课后的问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一直有不同的意见,结合下列种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问题显然能挑起学生争论的兴趣,思考、激辩成了一种享受,学生在时刻感觉思维冲击和碰撞之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我思维的潜力,更快地把对问题的认识提升起来,同时,“说”促使他们“写”,思维的火花便进发了:

同情他有房没有家,有妻却没有情。同情他孤苦了三十年,叹息了三十年,却得不到与旧情人相认的欢愉和喜悦。(陈佳闰)

周朴园既是以上一切祸患的根源、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徐琳尔)

周朴园这个人早已在金钱、名利的作用下变得血肉模糊,不成人形了。(马秀橙)

他宁愿活在想象中,对着一个死去的鲁侍萍忏悔、怀念,也不愿面对现实中活着的“证据”。(朱菁菁)

他用金钱来衡量他与侍萍当初的那份恋情,是多么地卑鄙,他以为这三十年的痛和恨可以用几张“无用”的纸来填补的,在他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陈佳楠)

他被自己的错误折磨了三十年,他痛苦地怀念一个人怀念了三十年,他也是可敬的。(曹倩楠)

3.“独辟蹊径”法。腾蛟起凤式的文章固然令人喝彩,但拥有独特见解的作文更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平时的写作中随时都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当大多数学生深深敬佩于《自序》中鲁迅先生的“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时,我却鼓励学生暂时撇开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抉择问题,结果就引发了学生的“亮点”感慨:人生需要“适时转身”。

转身比直行更需要勇气,决不是一个弱智的推脱之辞,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是经过思忖之后的明智选择。刘翔从跳高转入跨栏,使得其体育事业一直向前发展。遇到困难挫折,要“智勇双全”,不要再一味地埋头向前跑。(王文文)

我喜欢的不仅是她如今的辉煌事业,爱心永驻,贤妻良母与淡定优雅,更欣赏当年才二十多岁的她作出的巨大抉择。……可是,杨澜一个转身,把目标定向国外,那就意味着她必须放弃国内的一切名利,一切都重新开始。……如果没有当年那一次“转身”,杨澜就只是一个主持人,有了当年的惊世决定,才使得她能代表中国去宣传北京,两次成为申奥大使。(朱艳艳)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点燃的途径之一便是引领学生探究到课文文本中蕴含的内涵,指导他们善于采集和择取课文资源,运用自己的脑髓,进行信息重组和释放,这便是“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正处于求学过程的学生并不是切合实际的学习方式,所以立足于课文文本来窥探文外世界,来积累写作素材,这就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把每一次阅读课文作为一次旅行,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特别的好感与尊敬,积累旅行经验,培养积极的旅行心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怀有开放,好奇的心理,而不是简单地要求解决课文后所带的思考题为最终目标。驰骋于课文中,游目于四方,在这个动态学习中,克服写作中的“雪盲症”,不失时机地充实自己的“语汇库”和“思想库”,享受便在旅途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