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品示范课能否成为教师的风向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品示范课能否成为教师的风向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以Y老师的精品示范课为例,分析认为这个课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作者将其归纳为一项商榷,两处硬伤,三点质疑,四个问题。并通过这个案例,提出精品示范课是否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引领者和风向标

关键词:精品示范课 硬伤 问题 风向标

兹以该院教务处教学督导Y老师的精品示范课为例,归纳为“一、二、三、四”,即一项商榷、两处硬伤、三点质疑、四个问题,以求教于督导先生。

1.一项商榷

首先,我认为Y老师所选教学内容,立项定位不到位,值得商榷。

Y老师讲授的内容是“一体化教学设计”与“教改论文的撰写”。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他是主修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其专业技术职称也是电子类副高级,讲授的内容显然与专业不对口。笔者认为确立这项教学内容是不恰当的。

我并非一味反对教师讲第二专业知识,现在综合性人才有的是,别说第二专业,即便身兼第三专业也不乏其人。不过,在精品示范课上,还是应该展示更专业的知识技能。如果不是这样,有的教师就往往比一般教师少了几分平和与实在,多了一些浮躁和虚荣,让他们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受到严重制约,丢失了教学中最可贵的平常心。所以,我建议或商榷:Y老师在确立教学内容时,应该优先考虑本专业。

2.两处硬伤

黑板上,Y老师板书,将撰写论文的“撰”字来了个画蛇添足,在“共”的下面加了一个“己”;“关键词”写成了“关健词”。

“撰”与“键”这两个字皆属常用汉字。国家教委明确规定:小学毕业生必须会认、会写3500个常用汉字,“撰”与“键”同属常用汉字之列。板书是不容教师出现这种错误的,更何况是精品示范课呢?

但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Y老师讲的不是数学课,也不是理工课,而是写作指导课,属语文类型。在严谨有序的写作课上,Y老师不到20分钟,竟然写错两个汉字,学员会怎么想,听课的老师会怎么想。常言道:“可一不可二”,且在精品示范课上出现如此硬伤,人们又会怎么想呢?

3.三点质疑

第一,小班式教学,课堂只定6名学员,不符合学院60人班级建制的要求,不能作为示范课。

Y老师所授对象只有6名学员,观摩与学习者竟有五六十人。且这6名学员是学校在职教师,是教务处从全院校约600名教职员工中挑选出来的。Y老师是给教师代表上一堂精品示范课。

对于这堂课,我以为将它定义为精品课,比较合适,如果定义为示范课,就得打个问号。Y老师作为教务处教学督导,在他组织的精品示范课或教学比武中,也往往要求上课教师组织20—28名学生为一个课堂,原班级的其他学生另作安排。明眼人一看便知,这20几名学生应该是授课老师精挑细捡出来的优等生,是来配合老师“演戏”的学生。

第二,授课无教材、无计划、无大纲,自编自演,不符合院校ISO9000文件管理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带来负面效应,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可能打乱学院井然有序的教学管理模式,形成各行其事的混乱局面。对照学院ISO9000文件管理精神,这应该定为较为严重的教学事故。

听课中发现,Y老师所授内容是自己编写的。这种“三无产品”只能算是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像这样的东西,在某一个教研活动中作为一个发言,谈谈自己的认识还行,但把它作为教材来使用,就不够妥当了。

作为教学督导,既是学院深化课程改革的设计师,又是先进教学模式的践行者,其言行举止,应是教学、教研、教改的风向标,让教师们“马首是瞻”。而Y老师居然能拿“三无产品”上精品示范课。此口子一开,明天就可能出现更多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东西。Y教师胆子真大,步子真快。

第三,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对答如流,实则是蒸熟的米饭再炒、再热一次,严重地浪费教学资源。

在听课中看到,Y老师与学员互动的一些精彩环节:彼此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这种看似天衣无缝的热闹课,其实是课前多次排练的结果。Y老师曾不止一次地告诫大家,他在某院校获得教学一等奖,就是课前预演、彩排,反复精雕细刻的结果。作为教学都督,他一再要求教师课前演练是“必须的”,包括回答问题指定到人,也是“必须的”,不能在精品示范课堂上出现半点瑕疵。

笔者认为:这两个“必须”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低层次。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他们还没有教学经验,为了避免教学中出现慌乱,课前做些“小动作”,运用两个“必须”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上精品课、示范课的教师来讲,还搞这种“小动作”,实在难以看到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与教学魅力。

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早就受到一些教学专家的指责、批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一再否定。

4.四个问题

第一.新课导入时间过长

Y老师的新课导入采取问题讨论法,以交流互动形式展开,能引人入胜。但由于过分地追求标新立异,不按传统常规套路出牌,结果适得其反。课堂镜头回放:Y老师运用采访式一问一答,学员侃侃而谈,情真意切。在一片惬意中,时间悄然而过,花了8分多钟,约占用一节课的1/5。这样长时间地导入就像砸厚厚的核桃壳,砸了半天才砸破,它显然不如“吹糠见米”来得快,来得好。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以极短的时间完成新课导入,然后,直逼主题。

第二,课堂没有巡堂环节

Y老师的前20分钟课堂,除新课导入下讲台提问,与学员互动外,后面10几分钟就都站在讲台上,一边讲授,一边板书,或播放多媒体、操作课件。这与技校生的课堂实际不相符。

技校教师都清楚,给技校生上课,如果少了巡堂环节是一个什么样子:打瞌睡有之,玩手机有之,看小说有之……巡堂,无疑对学生是一种督导或警示,更有利于教师了解课堂、驾驭课堂。如果教师总站在讲台上下不来,像领导作报告,学生不睡着几个才怪哩。

第三,过度包装,华而不实

Y老师的课,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现象。

表现在形式上。课堂上,声、光、电立体交织,仿佛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多媒体将“文字、图像、声音”融为一体,课堂展现时,教师不停地变换课件,图文并茂,五光十色,热闹非凡。但它终究不能与教学灵性相通地交流相比,更匮乏师生的情感与思维的碰撞。所以,教师除了借用多媒体教学外,还得指导、引导学员进行“读、赏、析、评”等教学活动。课堂上的多媒体虽然能够呈现一片“热热闹闹”、“五彩缤纷”的景象,学员却很少有机会静下心去细细地品味文本,思考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应该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体系,全面、系统地去认识教材、运用教材,抱着教材打滚,而不是让多媒体僭越、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

再从内容上看,教师生怕教学内容不全或者知识深度不够而力求面面俱到,因此,教师使尽浑身解数,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全部使出来,卖力而又吃力地表现自己。比如前面提到的新课导入,本来可以一步到位的,却非要来个隔山炮打;明明一人可以完成的,却非得玩个小组讨论或“群口相声”。总之,一定要弯弯绕,绕弯弯,玩个心跳。

教学毕竟不是儿戏,结果怎么样呢?花哨的外衣下,鲜见实在的教学内容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华丽过度地包装,不过是苍白无力的形式而已。我认为:Y老师的教学,有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之嫌,吃力不讨好。

第四,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Y老师在这次课上的教学内容有两个:“一、一体化教学设计;二、教改论文的撰写”,用2节课完成。一节课讲授一个问题。我认为:教学内容的多少定得不合理。这要从两方面来剖析:

一方面,Y老师授课的对象是教师,且是教学骨干。假设这些人没搞过教学设计,更没搞过一体化教学设计;没有撰写过论文,更没有撰写过教改论文,用2节课的时间讲授如此大的课题,能讲得清楚吗?贪多求全,学员能够接受、消化吗?课堂时间与教学容量总是有限的。然而,教师以量为目标,追求所谓的高效率。于是,课堂被一个接一个的教学环节挤得满满的。这就造成了内容多、时间少,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要完成任务,只能走马观花,挂一漏万,语焉不详,穷于应付。另一方面,如若这些人搞过教学设计,还搞过一体化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写作经验,也发表过论文,Y教师用2节课的时间讲授学员熟悉的东西,人家不嫌多余、啰嗦吗?这就又造成了内容少、时间多、“吃不饱”的现象。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无论学员对以上教学内容知晓与否,都存在教学内容过多或过少的问题。这无的放矢,岂有效应?

有经验的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时,总是“先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知Y老师在确立教学内容时,是否做到了“两个”吃透?据我了解,他教的6名“学生”中,其中一位是省优秀教师,一位是论文高手,人称“论文专业户”,这不就有点“关公面前耍大刀”吗?

结论只有一个,Y老师的课,偏离学院现状,脱离教学实际,背离学院教育方针,疏离现代教学方法,不能说是一次成熟的精品示范课,更不能成为教师的风向标,很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当然,这个问题课并非学院精品示范课的主流,从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我们已经得到了证实,找到了答案。他们之中的某些优质课,可以成为教师的优秀示范课,成为教学的风向标。

至此,笔者再也不想详加阐发,谨以“相反相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等几条历千年淘洗而长盛不衰、永放真理光辉的教学原则,赠给Y老师,并以此而共勉。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技师学院)